

校本综合实践课程建设中审美素养的落实
作者: 龚伟玲[摘 要]审美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结合已成功结题的广西教育专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校本综合实践课程的建设研究”中的 “文化寻味”课程板块的研究成果,阐述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校本综合实践课程可很好地落实审美素养。
[关键词]校本综合实践课程;文化寻味;审美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15-0057-04
审美素养涉及学生欣赏、体验、表现、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校本综合实践课程建设的宗旨之一就是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文化寻味”课程是笔者所在课题组着重打造的一张特色名片,是笔者所在学校校本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寻味”课程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动手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
“文化寻味”课程之“我们的节日”板块,探究的就是传统节日的魅力。传统节日是会说话的,它告诉我们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具有丰富的审美元素。笔者在此以点带面,结合“文化寻味”课程板块的研究成果,着重论述校本综合实践课程建设中审美素养的落实。
一、节气之美:清明——独特的青团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除了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还涉及丰富的民俗文化。清明既是节日又是节气,制作青团是南方地区清明时节特有的习俗之一。
南方地区一到春天,大地回暖,气候湿润,草木迅速生长。清明前后,田间地头到处可见长势喜人的青蒿。善做美食的南方人民,便将这青蒿采摘回家,跟糯米粉一起加工,制作成美味可口的绿色圆形小糍粑,美其名曰“青团”。清明时节吃青团的行为,可以追溯到古代。相传,古时候讲究清明节前三天都不能开火做饭,于是大家会准备一些烙饼、包子等不需要开火烹制的食物,这就是所谓的“寒食”。但是这些食物吃多了会乏味,而且并不能存放很长时间。于是大家就用清明时节特有的青蒿研磨成汁和在糯米粉里面制作成青团。蒸熟的青团既美味又能饱腹,还能放置比较长的时间。
“青团”当中的“团”字寓意着团圆,所以在清明时节吃青团也寓意着全家团圆。清明时节,若能全家人一起制作青团,便能更好地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制作好的青团,一是用来祭祖,以表对先祖的怀念及敬意;二是用来送给亲朋好友,以联络感情;三是给全家人分享,展现盼团圆的愿望,增添节日气氛。
课题组特别注重清明这个节气,特地安排了“清明制青团”这一校本课程。该课程旨在介绍清明这一节气的由来,以及制作青团的习俗,以使学生热爱民俗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开展教学前,教师要设计活动方案,给各学习小组布置任务,如准备相关食材(青蒿、糯米粉、红糖、红豆泥、花生芝麻馅等),以及相关器具(破壁机、电磁炉、蒸锅等)。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集体诵读《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接着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与清明有关的习俗——制作青团。然后讲解制作青团的方法并进行示范。1.将青蒿洗干净,在开水里焯一遍,去除苦味。2.用菜刀将青蒿剁碎后放到破壁机里加凉开水打碎成青蒿汁。3.将青蒿汁与糯米粉按1∶3的比例充分揉合,揉成能定型的长条状。4.将红豆泥跟红糖搅拌均匀后放在碗里备用。5.用菜刀将揉好的长条粉团切成一个一个大小均匀的小粉团。6.用手将小粉团压平、压宽,尽量压成圆形。7.将拌糖后的红豆泥或花生芝麻馅放在圆形小皮里,慢慢地团成一个圆形的糍粑(一定要把馅团在里面,不要漏出来)。8.将做好的青团放到洗干净的芭蕉叶上,置入蒸锅,大火蒸15分钟后调小火继续蒸,直至蒸熟。学生掌握制作方法后就可以动手制作青团这一特色食品了。教师到各小组查看学生制作的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帮助解决。
青团蒸熟出锅。学生吃到了自己亲手制作的青团,心里甭提多美了。学生通过学习制作青团,在活动中拍照、录制视频,在活动后写心得体会、制作图片展板等,了解我国清明时节的民俗文化,感受浓浓的文化氛围。
二、味觉之美:“三月三”——五色糯米香
“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特别是壮族,它习俗众多,其中在广西影响较大的是赶歌圩、踏青、吃五色糯米饭等。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壮族家家户户都会煮上一锅五色糯米饭,这是壮族人民的传统习俗,象征着壮族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五色糯米饭有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广西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作为一所公办的民族特色学校,每年“三月三”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课题组配合学校特别开设了面向初一学生的“三月三·五色糯米饭”饮食文化体验活动课程。这一课程将“三月三”、特色传统美食与文化结合起来,力求在多元的文化体验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生活,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馆查找资料或走访的方式,了解关于“三月三”的民间传说、习俗等。然后利用校本综合实践课程时间举行“我所知道的‘三月三’”讲故事比赛。接着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绘制“三月三”手抄报,并利用展板、LED屏等广为宣传,再布置校园文化长廊,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加强对学生的审美艺术熏陶。最后邀请班级学生到学校烘焙室体验五色糯米饭制作,发挥校本综合实践课程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创造力。
学生先将红蓝草、黄花(或黄姜)、枫叶、紫蕃藤等植物分别泡水,把水染成红、黄、黑、紫四种颜色。将糯米分别放入这四种颜色的液体中染色。把控好水的染上色的糯米和纯白糯米,按颜色有序排在铺有屉布的蒸笼里,盖上锅盖隔水蒸一个小时,中途要加一碗水,防止糯米过硬。蒸至一个小时后,揭开锅盖的那一刻,色泽诱人的五色糯米饭便映入眼帘。糯米原本的香味、天然植物的香味,还有蒸笼的木香扑面而来。在制作的时候,有学生穿上了民族服饰,很有仪式感。学生按照分工,有的将植物摘根去叶、有的研制羹汁、有的淘米泡制、有的调火烹饪、有的插花摆盘等。这一系列工序不仅使学生真切体验到五色糯米饭的制作过程,还让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的认同感。
三、嗅觉之美:端午香囊——送考好“神器”
端午节香囊是越千年而余绪未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是古朴而又拙巧、原始而又鲜活的艺术瑰宝。自屈原《离骚》开始,几千年来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陌上佳人,都以身怀暗香为风尚。据《礼记·内则》记载:“子事父母,左右配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 那时,端午节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成襟头点缀之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料等,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现代,香囊是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在人际交往、陶冶情操、寄情寓志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香囊制作的传统习俗,2023年6月1日上午,课题组在学校综合楼的书法室开展了“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香囊文化体验活动。活动开始前,教师将精心准备的香料、布料及各类工具摆放整齐。香料包括丁香、白芷、艾叶、藿香等。活动中,学生身穿传统汉服,认真倾听教师介绍有关香囊的诗词与香囊文化。教师寻根溯源,从“香”作为药用的起源及功效讲到香囊如何成为修礼正德的象征,普及了有关中草药的小常识,还给学生进行了闻香、辨香小测验。学生通过观一观、闻一闻、嗅一嗅,辨识了很多香料。整体认知之后,便是选取、剪裁布料缝制香囊的过程了。这是马虎不得的,慢工出细活,既要明白香囊棱角的要求,又要穿针引线、塞香料、封口、绘图案等。当一个个玲珑芬芳的香囊做好之后,学生便把它们配在自己身着的汉服之上。一个小小的香囊包裹着的是一份情意,学生能通过制作香囊,体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笔者所在学校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就是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开展“端午绣香囊 馨香师生情”活动。这是走心教育中温馨的一环:课后、晚自习后、改作业之余……教师放下笔,拿起针,彩绦缠素手,纤指绣香囊。欢声笑语中,有对传统香囊的热爱,有对学生的真挚祝福。送一个香囊,表一番祝愿,传递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意雅趣。学生接过教师递来的香囊,感受教师的爱,带上教师的祝福,冲刺中考。毕业后,不少学生在回校看望老师时,背包上还挂着当年老师送的亲手缝制的香囊。
香囊文化体验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丰富了校园文化 ,更坚定了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决心。这便照应了审美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四、视觉之美:中秋节——柚子灯亮了
中秋节有吃月饼、点灯笼的习俗。为顺利开展与中秋节相关的校本综合实践课程,课题组给学生布置了任务:上网查询灯文化的历史起源,有关中秋节的名人典故素材、文物图片等;搜集整理与灯有关的描写中秋节的古今诗文;跟老一辈的人打听有关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听父母分享儿时过中秋节的乐趣。
在中秋节吃柚子、做柚子灯有着美好的寓意。人们常常在家门口或者室内放柚子灯,这样既能增添节日氛围,又能展现家庭平安和幸福的盼望。“柚子”跟“佑子”发音相同,象征着吉祥。同时“柚子”的“柚”跟游子的“游”发音相似,意味着盼望漂泊在外的游子可以回家团圆。
与中秋节相关的校本综合实践课程最主要的是让学生自行设计并制作柚子灯。活动中,学生纷纷拿出准备好的材料,如柚子两个、蜡烛一根、包装绳适量、棍子一根、小刀一把、牙签若干根等。学生在掰开的柚子皮上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或将柚子皮塑造成玉兔、米老鼠、金鱼、花篮、龙猫等形状,并在适宜的地方放置好蜡烛,穿好绳子,再用棍子一挑,柚子灯就完成了。在展示环节,学生纷纷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制作柚子灯的创意。学生用最朴素、天然的材料,通过自己的双手,制作出一盏盏创意十足的柚子灯。这激活了学生的生活情趣。在中秋节夜晚点燃的柚子灯的光芒温暖而柔和,给人以安抚和慰藉。柚子皮天然的清香与通明而淡雅的烛火,为中秋节增添了很多审美元素。
五、触觉之美:重阳节——风筝扎起来
风筝又名“纸鸢”“风鸢”“纸鹞”“风鹞”“纸鸦”等,是源于中国而遍及世界各地的民间工艺品之一。风筝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诞生于春秋时期,至今已两千多年。许多文献中都有关于风筝的记载,不少古画里也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苏汉臣的《长春百子图》等。风筝还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重要素材。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了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还创造出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寓意吉祥的图案。这些图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长寿、喜庆、吉祥等。
课题组特地开展了“走进‘九月九’体验风筝制作”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九月九”和有关风筝的历史文化知识。
课题组洪心老师专门负责关于风筝文化的综合实践课——“九九重阳日,鸢飞九重天”。该课综合了语文、历史、美术、数学、物理等学科的知识,很好地体现了跨学科的特点,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课程教学前期由美术教师协助,教学生扎风筝的基本技巧,让学生查询风筝的特点,然后布置学生进行重阳节风俗资料,以及相关传说、古诗文的搜集,凸显重阳节扎、放风筝的文化意蕴。课堂上学生自己动手扎风筝,再加上书法、绘画元素等,为风筝增色。学生都能从风筝制作中获得美的体验,感知中华传统技艺之美。风筝扎好后就是放风筝环节了,在课后放风筝能使学生心情愉悦。放风筝时触目皆景,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课程教学的终极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制作风筝,而是以重阳节与风筝为切入点,让更多的学生从活动体验中去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
六、荟萃之美:元旦——读书分享会
元旦到了,新的一年开始了。课题组迎来了中期的教育教研成果开放日活动。课题组以教师读书分享会为主要形式,开展了主题为“现代的拂晓时辰——漫谈宋代的科技文化艺术”的审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