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作者: 马燕 熊双 廖静媛[摘 要]文章针对中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夯基、升学以及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需求,提出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以任务驱动整合课前资源,以小组合作探究课中难题,以言语实践活动落实课后任务,以完备的教学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关键词]中职语文;核心素养;教学改革;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15-0096-03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 2022-2024 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语文教学改革研究”(ZZJG2022-246)。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版)》(下文简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与运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见,中职语文教学需以新教材为载体,探究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中职院校语文课程现状
(一)课程定位
《课标》对语文课程的要求如下:学生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及语文综合实践等活动,在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几个方面都获得持续发展,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涵养职业精神,为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支撑。
语文与学生的专业息息相关,为推动中职语文课程改革,落实《课标》精神,教师应将传统的单篇教学转变为专题教学,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兼顾语文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用性,最终将语文教学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课程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包括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职业模块是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限定选修内容;拓展模块是为满足学生继续学习和个性发展需要,学生自主选修的内容。
《课标》把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内容的基本组织结构设定为 15 个专题,基本涵盖了学生生活、学习和日后工作所需的主要、典型的言语活动类型,内容明确,体系完整。同时,专题对情境、内容、资源、方法的整合以及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符合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有利于推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
(三)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再是仅仅让学生获取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与重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有效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语文教学,不再盲目追求知识教学的面面俱到,也不再只注重结论性知识的学习,而是强调通过典型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形成能力,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传统的“知人论事—分析领悟—表达交流”等单篇式的教学流程已不能满足新教材专题教学的需求,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教学流程,以满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专题教学需求。
二、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中职语文统编教材于2023年9月正式使用,此前虽有多次关于新教材专题教学建议的培训,但回归到实际教学中,还需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探索出适合本校学生的专题教学策略,以期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认真研读《课标》的基础上,研究组成员结合培训成果和学生语文的相关调研数据,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专题教学策略。
(一)以任务驱动整合课前资源
《课标》指出,要推行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等符合学生特点的语文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任务驱动就是借助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新教材的专题教学强调积累整合,这既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中职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职业素养获得有效提升的途径。
在新教材的单元教学中,我们将全班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8人左右,每两组学生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并将单元教学的课前任务整合为3个,利用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专题教学的资源整合。这样既能让全班学生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下完成课前资源整合任务,又能做到资源共享。以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专题”为例,该单元的主题为“理想与信念”,结合单元学习目标、课文和学生实际,我们设计了3个课前任务,分别是话生平与背景、诵诗歌与散文、演小说与歌剧。
话生平与背景。针对课文创作的特殊背景、作者的特殊经历,让两组学生课前准备相关资料,小组成员分别整合4篇课文的作者生平、创作时间、创作背景和意图,小组代表整合小组成员的资料,在导入环节分享小组成果。其他学生结合他们的分享和教师的讲解填写相应表格。此任务旨在让学生通过搜集、整合、比较,分析4篇课文在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
诵诗歌与散文。诵读是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再创作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作品的情感。中职一年级学生的诵读技巧还有待提高。课前,教师需指导两组学生分别完成诗歌《沁园春·长沙》和散文《风景谈》(选段)的诵读。两组学生课前先自主搜集这两部作品已有的诵读视频,讨论作品的表现形式,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诵读展示的准备工作,以求获得更好的课堂展示效果。
演小说与歌剧。表演对学生的整体要求较高,尤其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需要和课代表、小组长一起商议,选出最适合承接这一任务的两个小组,让这个两组学生分别表演《荷花淀》(片段)和《江姐》(片段)。选出的两组学生须在课前结合课本和相关资料,充分领悟人物形象、作品背景等影响表演效果的重要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多次排练,力求在课堂上呈现一个相对优秀的作品。
3个课前任务力求让全体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得到锻炼。在实施中,教师结合中职一年级学生的实际,融入学生的课前资源整合环节,让学生通过不同任务在课前“动”起来,达到知识积累、语言理解与运用的目的。
(二)以小组合作探究课中难题
小组合作是一种结构化的系统学习策略,由能力各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合作和互助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共同达成小组学习目标。在专题教学中,课中提问不再是简单地就单篇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而是对难度较大的多篇课文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分析。在新教材的专题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小组合作学习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在课中,小组合作学习主要用于探究综合性难题,这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仅凭学生一己之力很难完成。下面以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荷花淀》与《江姐》(节选)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探讨相应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
孙犁的《荷花淀》叙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冀中青年妇女送夫参军、自己成长为勇敢战士的故事,刻画了冀中抗日根据地女性崭新的精神面貌。闫肃的《江姐》(节选)是全剧的第七场,是全剧的高潮。这部分描写了重庆解放前夕江姐在狱中与敌人进行英勇斗争、光荣就义的事迹,体现了江姐等革命志士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她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革命精神。教师通过学生课前演小说与歌剧任务的展示,引出两个作品的主要人物——水生嫂和江姐,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荷花淀》与《江姐》(节选)对比阅读中“为美好生活而坚定理想信念”的人物形象对比表格填写。学生通过分析水生嫂和江姐的社会背景、理想信念、付出的努力、表达的情感完成两篇课文主要人物的形象分析。这样学生会对水生嫂和江姐有更充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对革命先烈要有崇高的敬意,在学习、生活中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个过程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
对难题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充分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让学生从“欲达而不可达,欲言而不敢言”的状态中解放出来,集思广益,共同突破语文学习难关,让更多的学生会分析、能表达,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
(三)以言语实践活动落实课后任务
课后任务是为巩固学习成果而安排的课外练习,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学知识以及提升技能、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课后任务作为评价学生学业的一种有效手段,应具备诊断、反馈、激励、甄别、选拔等功能,源于课程而高于课程。
《课标》提出,要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后任务教学策略设计中,除必要的纸质作业外,教师应侧重设计言语实践类活动。以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这一专题单元共设计两个课后综合实践活动,分别是“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诵读比赛”和“《风景谈》之我来画风景”,具体实施如下。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诵读比赛”以小组为单位,各组在教师的协助下,通过选取作品—设计展示形式—排练—展示4个环节完成这一课后任务。为便于教师指导,各班课代表统计并整理好本班诵读比赛信息表,每组安排两次教师指导,如有特殊要求可增加指导次数,时间可根据需求灵活安排。这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作品的展示效果,让学生在诵读活动中有所收获。各班的比赛邀请评委教师现场打分,每个班评选出的第一名将参加年级比拼,最后评选出3个优秀作品在全校升旗仪式后的“诵读经典”环节展示。
“《风景谈》之我来画风景”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小组讨论结果,将课文中的6幅风景以画的形式呈现。每个小组可结合本组成员的特长、小组讨论结果选择一幅风景进行创作,绘画形式不作统一要求,素描、水墨画、油画、水粉画等皆可。待各班作品收齐后,学生邀请美术教师、语文组教师和各班选出的两位代表共同评选出优秀作品,优秀作品在学校展播台展示。
以上两个课后任务旨在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呈现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够丰富语文实践活动,让语文学习不再枯燥,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得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传承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实践活动结束后,展示优秀诵读作品和优秀绘画作品既能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让学生在作品中找到成就感,以语文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四)以完备的教学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语文学业评价,围绕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在具体的学习情境和积极的言语实践中,全面考查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下面以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课后任务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评价为例,探讨如何实施这一评价。
对语文专题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多元化,即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如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评价中,考虑到学生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既要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又要结合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力争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
以综合实践活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诵读比赛”活动的评价为例,教师可以在布置任务时就告诉学生此次活动的评价标准,即从诵读内容、诵读技巧、整体效果等方面对学生的诵读能力进行评价。学生在赛后完成自评和组评,这样结合师评、学生自评、组评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得。教师可结合评价分析表,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诊断,从而改进教学策略。
三、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课标》要求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专题组织教学内容。专题是以“题”为教学单位,聚类一组阅读材料,借助“题”在本材料间建立“榫卯”结构的内在逻辑关系。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语文教学改革策略从课前、课中、课后做到了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通过小组合作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在整个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评价任务、评价目标及评价标准,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作用,让更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会分析、能表达、愿传承。
[ 参 考 文 献 ]
[1]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 刘志江,王忠亚,张秋玲.专题学习视域中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键词研读(上)[J].语文教学通讯,2018(10):17-24.
[4] 罗自强,曹培娟,蒋光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导向下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2(15):59-62.
[5] 王伦万.核心素养导向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1(36):73-76.
(责任编辑 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