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短评写作教学思路探究

作者: 黄妃

文学短评写作教学思路探究 0

[摘 要]“学写文学短评”作为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新增的内容,体现了统编语文教材编写者对学生创造性阅读以及过程性写作的重视。然而,由于文学短评写作缺乏丰富的教学案例,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感到难以入手。文章从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文本出发,立足可操作性,探究文学短评写作教学的思路。

[关键词]文学短评写作教学;思路;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21-0001-03

一、教材和新课标的要求——文学短评写作任务

“学写文学短评”作为单元学习任务出现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中,其体现了读写互促的要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全文简称新课标)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要求“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1]。具体而言,写作文学短评,学生需深入作品之中,了解作品背景、艺术技巧以及情感主旨,甚至要了解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同时,写作文学短评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其要求学生深入探析文本,站在文学的整体视野分析普通阅读过程中难以体悟的内容。因而,学写文学短评十分重要且必要。

二、教学困境——文学短评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文学短评写作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文体厘清的问题。文学短评跟诗歌鉴赏有一定的相似性,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倾向于教给学生诗歌手法及情感的鉴赏技巧。

第二,写作角度及内容问题。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中有相关的提示“抓住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以此展开评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不尽相同,在此情况下教师难以对写作角度及内容给出较综合以及全面的指导。

第三,写作方法指导问题。学生对文学短评仍处于陌生阶段,难以进行规范的写作。由于文学短评写作属于新增任务,因此其教学较少有可借鉴的案例。

鉴于此,教师应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可操作性强的文学短评写作教学方案。

三、教学思路及课堂呈现——基于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文学短评写作教学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厘清文学短评特点,区分文学短评和读后感

读后感展现的是读者对文本的最直接的体会。文学短评与读后感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特点。要写作文学短评,首先应该厘清其文体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基于同一题材给出读后感文本和文学短评文本,让学生直观感受二者的不同之处。例如,在教学《琵琶行并序》时给出如下文本。

文本1:

《琵琶行并序》的音乐描写分析

《琵琶行并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离不开其出色的音乐描写。《琵琶行并序》以人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声音作比,唤起读者的听觉经验和想象。如“急雨”“莺”“刀枪”等发出的声响,在妙喻联翩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具体可感的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琵琶行并序》的音乐描写做到了以声传情、声情交融,生动地传达出演奏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织着其对人生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的体验。

文本2:

有感于《琵琶行并序》的音乐描写

细读《琵琶行并序》,茫茫月色,清清江水,悠扬缥缈的琵琶声涉水而来,宛如一名幽怨的闺阁女子凄婉一笑,动人心弦,惊动了这一江瑟瑟的荻花,乱了诗人一片漂泊的心。曲中,歌女身世凄凉,诗人遭遇可悲,可怜人见可怜人,惺惺相惜之感油然而生。低沉的弦音掩映着歌女悲伤的情思,好似在哭诉平生的不幸,敛眉低头,琴音倾泻而下,又似说尽心中无限的惆怅。区区二十几个字,使我似乎又重回那个清冷的秋夜,淡淡的月光,如烟如雾,就像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伴着琴音,诗人一个七尺男儿,也潸然泪下,我仿佛也被琴声感动了。

以上两篇文本立足同一题材,展示了文学短评和读后感的不同之处。教师可进一步引导,通过简要的话语,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二者的不同。如:文学短评以“评”为主,多评析客观的文学表现;读后感以“感”为主,多抒发主观的阅读感受。

(二)写作思路及技法点拨

在学生了解文学短评的特点后,教师应进一步教学“写什么”“怎么写”,同时尽量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可感的方式完成相应的学习。具体操作如下。

1.给出古诗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给出古诗的文学短评片段

《归园田居(其一)》白描技法评析

《归园田居(其一)》不事华丽,以白描手法在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白描本是中国古画技法之一,指仅用墨线勾描物象的画法。白描因简洁、明快的特点,而成为一种常见的文学表现手法,即采用简练质朴的文字进行描摹,而不注重华丽的辞藻与渲染烘托。《归园田居(其一)》从“方宅十余亩”句到“鸡鸣桑树颠”句,描绘了一幅朴素自然、清新恬淡的“村居图”。这八句景象丰富,却字词洗练,其间融会了许多物象,如“方宅”“草屋”“榆柳”等,虽不着任一华丽之词,但一幅田园开阔、绿意繁茂、炊烟袅袅、鸡犬桑麻的美妙图画尽在眼前。由此,被描写的对象更为简洁、突出,其意境也更加生动自然,从而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

3.探究文学短评的写作角度

给出文学短评片段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可进行小结,并补充学生尚未发现的知识点。

问题:以上文学短评是从____________的角度写作的。

学生讨论后容易得出:以上文学短评是从“白描手法”这一角度进行写作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再次寻找《归园田居(其一)》文学短评的写作角度。具体实践中,学生能够找到“比喻修辞手法”“写景方式”这两个写作角度。

教师对学生找到的写作角度进行归纳——以上是从文本的形式出发寻找到的写作角度,继而给出以下文本,引导学生继续拓展学习。

“隐逸”是《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重要情感。陶渊明逐步看清黑暗现实后失望至极,他认为自己“误落尘网中”,因而决意离开“俗韵”回归“本心”。他的回归,并非像往常田园山水诗人一样,“居高临下”地俯瞰着隐逸与闲适之景,他决意和官场彻底决裂,回归到安定的田园,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耕自食、自得其乐的惬意生活。在《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入情入景,描绘了自己归隐后的生活。“开荒南野际”表示他将自己的劳动放置于田园山水中,真正地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隐逸天地。由此可见,在隐逸的追求之中,陶渊明从矛盾失望、寂寞悲苦中解脱了出来,做到了转悲苦为欣愉,化矛盾为圆融。

学生找出该文学短评是从“隐逸情怀”角度切入的。这时,教师应进一步说明:该写作角度立足文本的内容。文本内容与文本形式是文学短评写作的两大切入方向。面对文本时,若无特殊要求,可从这两个方向去寻找写作角度。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提醒学生写作切入口宜小。

4.文学短评写作思路分析

分析完写作角度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步骤、写作框架来提炼文学短评的写作思路。具体操作如下。

(1)分析写作步骤

《归园田居(其一)》不事华丽,以白描手法在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白描本是中国古画技法之一,指仅用墨线勾描物象的画法。白描因简洁、明快的特点,而成为一种常见的文学表现手法,即采用简练质朴的文字进行描摹,而不注重华丽的辞藻与渲染烘托。

【明确】开篇给出观点,指明本篇文学短评评价的对象——白描手法,进而解释说明白描手法的含义。

《归园田居(其一)》从“方宅十余亩”句到“鸡鸣桑树颠”句,描绘了一幅朴素自然、清新恬淡的“村居图”。//这八句景象丰富,却字词洗练,其间融会了许多物象,如“方宅”“草屋”“榆柳”等,虽不着任一华丽之词,但一幅田园开阔、绿意繁茂、炊烟袅袅、鸡犬桑麻的美妙图画尽在眼前。

【明确】这一部分先叙述了白描手法在文本中如何应用(双斜杠前部分),再叙述、评析白描手法的作用。

由此,被描写的对象更为简洁、突出,其意境也更加生动自然,从而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

【明确】总结白描手法呈现的总体艺术效果。

(2)构建写作框架

通过简要的文字板书,让学生明晰文学短评的写作思路以及总体框架。

亮出观点,展开说明

结合叙述,评析好处

全篇总结,说明效果

在此环节中,教师应进一步明确该总体框架呈现“总—分—总”结构,鼓励学生仿照此结构进行写作。

以上环节旨在通过具体分析文学短评,帮助学生解决文学短评 “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

(三)给定角度,当堂训练

文学短评写作教学中,教师宜给定某一写作角度让学生直接展开写作,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如教师给定写作角度——《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反衬手法,让学生进行独立写作。

(1)回归文本,探析手法

文学短评要立足于文本,结合文本分析词作中的反衬手法如何体现。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具象化展现反衬手法的具体体现,例如引导学生通过提示词“雄姿英发”以及“早生华发”回归课本,找出周瑜如何“雄姿英发”以及苏轼为何“早生华发”。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将答案凝练如下(见图1)。

(2)展示写作支架,让学生根据提示进行写作

教师可以将相关的写作步骤、写作思路和思维导图共同展示出来,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具体操作见图2。

(四)写作以及评价

对于写作型课程,教师应在课堂上开展多样的练习,并及时进行讲解与点评。因而,课堂上可以给学生10分钟时间,让他们完成2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写作。在学生独立完成文学短评写作后,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评价量表(见表1)进行自评与互评。

这一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从课堂呈现来看,自评与互评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精准地发现自身写作问题,促使其不断反思以及进步。

以上展现了文学短评写作教学的思路以及具体实施。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已学知识入手,回归文本,让学生从文本中探寻写作思路、技法,并且将思路与技法进行总结、凝练,运用于写作实践。思路意识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形成一定的思路、框架意识。因而,这样的写作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整合性以及适用性,可以让学生基于课堂学习内容发散思维,拓展文学思维深度。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