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学科课程思政的价值分析与实施策略
作者: 沈晓丽[摘 要]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发挥其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还应注重发挥其他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文章从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必然性、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策略三个方面探讨与阐述高中语文学科课程思政的价值和实施策略,以助推教师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语文学科;课程思政;价值分析;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21-0004-03
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发挥其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还应注重发挥其他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合力,发挥学科育德、学科育人功能。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教学实践创新,可以更好地实现“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教育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融入课程思政顺应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大趋势。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1]。其明确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并强调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学科课程,发掘各门学科课程的育人内涵和价值,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语文课程应承担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责任。高中语文学科以广阔辽远的中国大地为课堂,以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为素材,通过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学生直面时代要求,把握时代大势,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促使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
(二)实现育人目标的要求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应“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这为时代新人的培育锚定基本方向。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落实德育为先。时代新人应挺膺担当,厚植家国情怀,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为目标追求。时代新人呼唤新的培育方式,应当在遵循其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做其生活上的知心人、工作上的热心人和学习上的引路人。
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如车之两轮,是新时代育人新范式。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有利于发挥每位教师和每门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在全链路、多维度的育人实践中,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可以更好地实现。基于“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要求,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要自觉融入课程思政,优化创新教学手段,和其他学科教学一起推动新时代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这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二、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必然性
(一)语文学科本身的优势特点
从《诗经》的“诗言志”,到《大学》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到《荀子》的“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到韩愈、柳宗元的“文以明道”,到周敦颐的“文所以载道也”,再到现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都道出了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语文学科教学强调“文道统一”,这为课程思政的融入做好了铺垫。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推动语文学科教学融通思政教育的关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课程目标就是让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3]。如通过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学生能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文化自信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语文课程重视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健全人格、丰富心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都与思政教育的内涵紧密契合。
(二)语文课程内容设置的优势
审美教育是推动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选文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
比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以“青春”为主题编入了《沁园春·长沙》《红烛》等作品。这些作品均是对青春的吟唱,反映了对青春价值的思考等,洋溢着青春奋斗之志、革命豪情和感时忧国之意,正符合刚进入高中的学生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坚定信念、思考未来;第二单元编入了《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芣苢》《插秧歌》,彰显“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呼应当下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号召;第四单元是以“家乡文化生活”为主题的活动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剖析、评价文化现象,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增强家乡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第五单元是《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单元,这本书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力作,其通过对乡土社会人文环境、道德体系、法礼等的深入阐述,展现中国传统社会面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文化,厚植家国情怀;第七单元是散文单元,编入《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赤壁赋》《登泰山记》等写景抒情名篇,其中有对景色的吟味,有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教学重点在引导学生感受文辞之美,体悟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文本的人文内涵。
又比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的第二单元、第五单元,以及选择性必修下册中的诸多单元,均围绕家国情怀,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追求,人情美、人性美,思想的魅力,文化的多样性等选编文本。如红色文学经典为世人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革命史和奋斗史。通过学习,学生能在语言美、情感美、意蕴美的审美体验中,在浓烈的情感濡染中,产生情感共鸣和升华,从而培育爱国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高中语文学科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有效设计,课程思政润物无声
课堂是课程思政的主阵地,教学设计要充分挖掘和盘活思政元素,遵循讲授与渗透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等原则,使学生主动进行深度学习,实现育人潜入心,润物细无声。
如教学《与妻书》时,基于电视节目《见字如面》创设真实适宜的情境,并设计核心任务。任务一:以编导的身份写一段预告片解说词(100字左右)。任务二:作为《见字如面》的朗读嘉宾,请选取你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进行朗读演绎。在音乐声中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从中体会林觉民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冲突。任务三:《见字如面》官方微信公众号留言板现已开通,请你就《与妻书》中的“情感和理性”“抱负与使命”等在留言板上留言。此时,学生由文本的感性鉴赏过渡到理性思考。播放齐豫的《觉》,恰到好处的音乐对学生的情感共振有推波助澜之用,使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学生在读、听、赏、说中涵泳品味,了解林觉民处处涌动的情感和理性的矛盾冲突,体悟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情怀和爱国热忱。任务四:请给林觉民写一封穿越时空的回信。此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以书信始,以书信终,环环相扣,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凸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符合陶行知先生“做中学,做中教”的教育思想。本次设计以情境任务让学生体会《与妻书》饱含的儿女情、家国情和仁爱心,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感悟人生,加深对“抱负与使命”的认识。
(二)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搭建课程思政大舞台
要利用好现有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运用校外资源和各类语文活动,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搭建课程思政大舞台,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同频共振。比如,在教学“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时,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对家乡的文化生活现状进行调查等。教材中该单元的活动提示一指出可做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的调查。如访谈家乡昆曲演员,了解昆曲传承的现状和昆曲与当下流行乐等的结合方式;调查研究苏州古城墙的保护情况,围绕建筑名称、建筑位置、建造历史、建筑现状、价值描述等撰写详细的调查报告。这些学习活动能让学生真正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对家乡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与阐释能力,辩证思考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发展理性思维,树立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的自觉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又比如,开办“古韵今风”课本剧表演专场。剧目有《红楼梦》《孔雀东南飞》《窦娥冤》《茶馆》《雷雨》《荷花淀》等。一部部课本剧的开演,既丰富了语文课程资源,又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学生在“戏”中学,在“剧”中悟,在惟妙惟肖的演绎中,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和创造能力。
还比如,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经典,弘扬中华文化。如举办“悠悠文墨贯古今,思政育人传经典”书法展演,临摹爱国书法作品,书写经典诗文,在文墨飘香中体悟爱国情。
从课程思政的角度看,写作是进行课程育人的绝佳阵地。如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的作文题材料为“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引导考生思考故事这一载体中蕴含的情感、道理,以及讲好故事的重要意义。考生可以探讨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厚植家国情怀,增强自信,擎思想大旗,培根铸魂。课程思政为写作教学提供了更高站位。写作教学不能只追求学生写作热情的高涨,而应致力通过写作塑造学生的文化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语文课程思政的渗透力。
(三)教育数字化有效推进,增强课程思政延展性
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大势所趋、改革之向。教育数字化立足新时代育人价值取向,可塑造课堂新优势,增强课程思政延展性,提升课程育人效能。
助推跨媒介阅读。如鉴赏《离骚》时,播放《典籍里的中国》中的相关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悟屈原的家国情怀。教学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五单元后,为进一步落实该单元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更好承担时代使命的主题要求,推荐学生在课后观看电影《无问西东》。这部电影通过宏阔的历史视野,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不同时代清华学子的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这样能使文本与影片相互交融,使课程思政始终贯穿教学过程,从而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教育数字化助力“有意义”的课程思政变得“有意思”。
数字化探索能为课堂上的文化感知提供新思路。如学生通过广阔的数字平台参与云游博物馆活动,如同“穿越时空隧道”,不仅能拓宽视野,还能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坚定文化自信。远程数字教育资源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使课堂教学有趣而多样。
总之,在新课标背景下,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以文化主题为经,以学习任务为纬,推进高中语文学科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思路,能更好地提高课程育人的效果,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一思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进一步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EB/OL].(2022-07-25)[2024-01-1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