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校企命运共同体” 助力工匠人才就业创业

作者: 韦忠华 班剑涛 黄保养

[摘 要]为持续推进职业学校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文章提出职业院校聚焦“校企命运共同体”,融通“产教学研用”五位一体技能人才培养路径:聚焦“砥匠心”——实施“术能双修”,弘扬工匠基因;聚焦“育匠才”——深化政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聚焦“强匠力”——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推动就业发展;聚焦“建基地”——拓展就业渠道,激发工匠活力。

[关键词]“校企命运共同体”;四个聚焦;技能工匠;就业创业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21-0096-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工匠就业创业的认识提供了根本遵循。职业院校积极聚焦“校企命运共同体”,融通“产教学研用”五位一体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助力工匠人才就业创业,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精准衔接,持续拉动职业教育热起来、火起来、香起来。职业院校不断吸引、激发和培育更多有志青年以及劳动者,使他们在职业技能教育中成长、成才、成功,职业院校也因此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汇聚成为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创造的磅礴力量,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提供澎湃动能。

一、聚焦的策略

当前,技能成才之路前景广阔,广大技能人才报国正当时。其中,职业教育是广大技能人才成长的摇篮,也是培育大国工匠的重要力量。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共有中等职业学校241所,比2021年增加11所。职业学校承载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工匠人才的重要使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社会对高素质工匠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高素质工匠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未来,要进一步发挥好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孵化器和蓄水池作用,着眼聚焦“砥匠心”——实施“术能双修”,弘扬工匠基因;聚焦“育匠才”——深化政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聚焦“强匠力”——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推动就业发展;聚焦“建基地”——拓展就业渠道,激发工匠活力。

(一)聚焦“砥匠心”——实施“术能双修”,弘扬工匠基因

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支柱,而且是增强团队凝聚力的核心。职业院校传承红色使命,凝聚共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确保聚焦“砥匠心”,这种理想信念成为引领工匠人才干事创业的思想灯塔。为了培育新时代的工匠人才队伍,需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培养工匠人才追求精益求精、至精至微的卓越品质。这样的工匠人才队伍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而且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始终听党话、跟党走,保持姓党为军的政治本色,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忠于国家事业,毫不动摇。笔者所在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具有深厚的红色传统教育体系,始终将红色基因融入育人的血脉之中。为了培育红色工匠,学校实施了三步走的传承机制:传道、授业、解惑。领军人才和工匠技能带头人以身作则,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工匠精神,引导工匠人才忠于党、忠于人民。他们不仅给学生传授经验技术,更将隐性的知识显性化,总结提炼出一线操作诀窍,供学生学习。在解惑环节,学校坚持“术能双修”,聚焦工作实践:以大师工匠为引领,通过带徒弟培养人才;以技能大赛为平台,锻炼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以项目攻关为契机,发现和挖掘潜在的人才。这种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相互促进、共同发力,能有效为职业教育领域培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总之,学校通过聚焦“砥匠心”——实施“术能双修”,弘扬工匠基因的方式,不仅提升了人才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而且为职业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聚焦“育匠才”——深化政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首先,全面推进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校企双师联合培养”。学校积极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打破“校企协同育人”或“学校单独育人”的育人模式,探索实施“政府参与、企业委托、学校培养”的“政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着力培养“政府之所想、企业之所急、学生之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中,扶绥县职业技术学校创新教育改革制度,优化生源结构,形成特色教育改革“扶绥方案”,在扶绥县级学校首创“政校企协同育人”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相结合的新模式,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政府、学校、企业三方互利互赢。2021年,该学校与扶绥县政府、广西达利食品有限公司、广西鹏越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崇左市华淼金服科技有限公司、广西永裕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搭建平台,由企业委托学校开设“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和“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订单班,对105名扶绥籍学生进行定向培养。扶绥县人民政府、企业给予订单班学生生活补贴等政策倾斜,企业将企业文化、制度、管理、激励、生产技术等搬进课堂,学校根据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岗位要求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教学课程等,组织学生到企业跟岗、顶岗实习,教师到企业实践,毕业后学生返回当地企业就业,服务当地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扶绥县职业技术学校今后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扶绥方案”,将其推广到区内其他市县兄弟学校。以传统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往往难以选拔出真正具有工匠潜质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应确立以实际技能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岗位标准,增加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考查。例如,设立技能测试、项目答辩等环节,确保选拔出的学生具备成为工匠人才的潜力。

其次,扩大宣传范围,不局限于传统的升学渠道,力争与各类中学、高中、职业学校、企业等合作,为其优秀毕业生提供深造和就业的机会。同时,对于在行业中具有突出表现的工匠、专家、师傅等,邀请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并为其打通作为兼职教师的通道,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学校,为学校培养工匠人才。此外,学校对教育学生的后续工作进行持续地跟踪和反馈,定期进行技能和素质的评估,确保其具备工匠人才的潜质。

最后,收集用人单位的反馈,不断完善教育制度,确保学生真正符合工匠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聚焦“强匠力”——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推动就业发展

学校聚焦区域产业,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实践教学,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与职业对接、企业岗位与职业标准对接、企业与学校教学资源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打破专业建设壁垒,精减优化原有专业,在专业数量上做“减法”,在专业内涵建设上做“加法”。

首先,学校瞄准首府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重点产业,重点建设装备制造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信息技术服务、现代服务管理和医药与健康服务等6大“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区内可交流”的高水平专业,促进校企共同招生招工、共商专业规划、共议课程开发、共组师资队伍、共创培养模式、共建实习基地、共搭管理平台、共评培养质量,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协同育人制度。

在“引企入校”方面,结合自治区“十四五”规划发展以及广西永裕科技有限公司规划在扶绥投资建设智慧工厂、实现年产值过亿元的情况,学校聚焦数字化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组织119名学生到广西永裕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跟岗、顶岗实习,为扶绥制造基地建设项目落地投产储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学校引进广西永裕科技有限公司的岗位标准、企业标准、共建实训中心,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在“引校入企”方面,学校把重点专业、专业群建到重点工业企业内,在广西鹏越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建立高端装备制造学校,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学校专业、专业群建设高度融合。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在深入了解行业需求和企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将实践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实际项目的机会,让人才在实践中锻炼技能、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其次,学校和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这样的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实践场所,还为企业输送了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通过基地的共建,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提高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基地选拔优秀的学生,提前进行工匠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最后,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展实践教学研究。通过合作研究,可以将企业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学术研究的课题,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这样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还能推动行业的创新和工匠人才的就业。

(四)聚焦“建基地”——拓展就业渠道,激发工匠活力

学校聚焦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和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创新就业渠道,充分发挥空港经济开发区的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培育工匠人才,着力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不断深化与区域企业的合作,特别是扶绥重点企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了19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业基地,实现了扶绥重点工业企业80%的工匠人才在家门口就业。学校与广西达利食品有限公司、崇左市华淼金服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工业企业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育工匠人才基地。其中,广西达利食品有限公司有168名技术骨干是扶绥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占企业技术员工总数的20%,工匠人才基地成为“强首府、强工业、强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主渠道。学校按照“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与所学专业对口或相近,企业急需工匠人才”的原则,聚焦企业招工难、用工荒的痛点,主动上门服务,深入企业了解工匠人才缺口问题,精准对接人才培养。2020年以来,学校及时调整工匠人才培养方向和教学实施计划,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由区外重点企业向区内特别是市内重点企业转移,合作企业全都是区内企业,90%是市内企业。2021年,学校向区内重点企业输送跟岗、顶岗实习学生2156人,这些学生主要分布在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等区内重点企业,其中85%以上的学生安排在广西达利食品有限公司、广西鹏越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崇左市华淼金服科技有限公司、广西永裕科技有限公司等大型重点企业跟岗、顶岗实习,全力服务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这既有力保障了重点企业稳工、稳产和增产,又拓展了学校产教融合的内涵,为学生实习、就业、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激发了工匠人才的活力。

二、小结

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仅能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而且能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未来,职业学校作为工匠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价值和作用将更加凸显。职业教育将成为壮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形成人力资本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良性循环的重要抓手。为此,职业学校要持之以恒地推进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立足现代产业体系对工匠人才的需求,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设置,着重发展与区域产业相匹配的专业,加快工匠人才的培养。职业学校应突出“工作本位、岗位需求”的改革核心,建立学科专业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机制,实施“专业+产业”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组建产业工匠人才培养联盟,着力提升工匠人才的培养质量。职业学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订单班”“冠名班”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多师融合、多技集成,做到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厂,促进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同时,职业学校要坚持开放办学,主动服务各类市场主体,逐步将教育、就业制度与企业的生产、用人制度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校学习过程对接企业工作过程,重构校企合作新形态,丰富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构建有职业学校教育特色的“校企命运共同体”。

[   参   考   文   献   ]

[1]  黄保养.以工匠精神引领高技能人才培养[J].时代汽车,2022(6):98-100.

[2]  新校区  新形象  新征程  重庆五一技师学院谱写发展新篇章[J].职业,2020(4):4-7.

(责任编辑    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