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路径探究

作者: 黄磊

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路径探究 0

[摘 要]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应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文章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构成、培养问题的分析,提出课堂教学、专业实训、综合练习及企业实习4种培养路径的优化策略,以供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借鉴参考。

[关键词]中职教育;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21-0092-0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的划分,“建筑工程施工”(640301)属于中职土建施工类专业,旨在培育能够胜任建筑工程一线生产、管理、服务等职能的中等技术水平人才。在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基本不涉及理论探索及学术研究,部分具有“创新创业”性质的教育内容也旨在提升学生在施工现场的适应能力、工作效率,其最终目的在于将“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中”。从这一角度来说,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当于职业能力,或者说,实践能力对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构成分析

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课、综合实训课及顶岗实习课4种类型,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构成。

(一)专业核心课维度的实践能力

专业核心课的价值在于夯实基础、彰显特色,它包含了专业教育中最重要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体系。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核心课程及其蕴含的实践能力对应关系如下:1.土木工程力学基础,主要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结构的构件受力分析、建模、计算等能力,以及利用力学知识解决土木工程常见问题的能力。2.土木工程识图,主要培养学生对建筑施工图纸的识别、阅读、绘制等能力。3.建筑结构施工图纸识读,要求学生熟练识读砌体结构施工图、多层多跨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图、钢结构连接点图等,同时熟悉常见建筑材料的性能、规格及用途等。4.建筑工程计算机辅助技术,包括CAD、BIM等软件的运用,能够利用计算机绘制、输出、归档各种建筑施工图。5.基础工程施工,主要培养学生建筑施工工艺,让学生熟练掌握深、浅基础工程施工流程,支护结构、降排水施工技术等。6.主体结构工程施工,要求学生掌握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技术及安全控制方法,以及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方案编制、现场施工质量检验等。7.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基于装饰材料的性能识别、施工工艺、发展动向等,培养学生装饰材料的施工图识读能力、施工方案的分析能力、现场施工项的操作能力等。8.建筑工程测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建筑测量仪器的运用,如全站仪、线锤、水准仪、棱镜、激光扫平仪、塔尺等,同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

(二)专业技能课维度的实践能力

现阶段,我国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专业技能课分为3个方面,鉴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每个方面所涉及的课程与实践能力也存在区别。

第一,施工工艺与安全管理方面。主要课程及实践能力包括:1.钢筋翻样及加工,主要培养学生独立展开钢筋混凝土构件的钢筋翻样能力,同时让学生掌握钢筋加工、绑扎技术以及砌墙抹灰的操作方法。2.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要求学生对建筑行业的安全规定、技术规范、技术要求等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协助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提出安全防护方案,在作为建筑施工一线人员时,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经验等识别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教会学生识别施工现场危险源的方法,如准确临时用电,识别施工机械、消防设施存在哪些安全隐患等。

第二,工程质量与材料检测方面。主要课程及实践能力包括:1.建筑工程材料检验,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核查计量器具,掌握建筑材料(包含构件及半成品)的质量检测标准与方法、建筑材料现场保管及调度、规范取样及送样,科学评价建筑材料是否符合施工要求。2.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要求学生以建筑工程阶段性成果或竣工成果为基础,能够依据国家、地区、行业相关标准展开质量验收,具体技能主要包括掌握回弹法、钻孔取芯法等判断混凝土强度的方法,能把握装饰材料施工的质量,掌握陶瓷墙面砖黏结强度等。同时,在现场施工环境中能够协助多元主体展开质量评定,能够准确识别建筑施工的常见技术缺陷。

第三,建筑工程监理方面。主要课程及实践能力包括:1.建设工程监理,以监理员为职业发展方向,学生实践能力的核心是具备职业监理员的理论知识储备与实践技能。其中:理论知识储备主要是充分掌握我国建筑行业监理法律法规;实践技能方面包括施工过程中对安全、质量、进度等的控制,以及对施工材料、人员、工艺等的审查。同时,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参与施工图纸设计、方案优化、施工协调等。2.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实务,学生应掌握的实践能力包括工程结算、建筑材料质量等级识别、承担旁站工作,以及熟悉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过程(包括验收程序、方法、内容、组织)。此外,学生还要具备监理材料归档、监理报告编制能力。

(三)综合实训课维度的实践能力

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综合实训课的设计与组织是基于核心课程、技能课程展开的。所谓的“综合”,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既可以针对独立实践能力培养展开,如施工图纸识读综合实训、建筑工程测量综合实训等,又可以基于具体的工种展开,丰富实训的内容。例如,钢筋工综合实训可以兼顾钢筋翻样、钢筋加工、钢筋安装等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砌筑工综合实训可以兼顾砖基础砌筑、砖墙砌筑、砖柱砌筑等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以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参照,可将实践能力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施工工艺与安全管理方向,重点培养学生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能力、安全管理能力、测量能力、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能力。2.工程质量与材料检测方向,重点培养学生的建筑工程材料检测、材料管理、质量控制能力。3.工程监理方向,重点培养学生的施工监理、安全监理、见证员操作能力。

(四)顶岗实习课维度的实践能力

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周期为一学年。顶岗实习课维度的实践能力主要涉及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理论知识的实践,同时侧重培养学生对建筑结构、形式、工艺等的认知,让学生熟悉不同类型建筑结构的施工工序,能够快速融入施工组织、适应施工操作范式等。顶岗实习课程如何开展,取决于中职院校所具备的校企合作资源、产教融合水平,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就业需求灵活设置。

二、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路径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课、综合实训课、顶岗实习课4个维度强调的实践能力构成的分析,提出4种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路径,即课堂教学、专业实训、综合练习及企业实习,这4种培养路径与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的对应关系见表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路径面临的问题。

表1    实践能力培养路径与专业课程的对应关系

[培养路径 专业课程 课堂教学 土木工程力学基础、建筑结构施工图纸识读、土木工程识图、基础工程施工、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建筑工程测量等 专业实训 钢筋翻样及加工、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建筑工程材料检验、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建设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实务等 综合练习 “独立实践能力+工种实践能力”课程 企业实习 顶岗实习阶段的校本课程 ]

(一)课堂教学路径面临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专业核心课开展的主要途径。以三年制为例,中职院校一般在第一学年重点开展课堂教学,这一点从课程内容上可以体现出来,如土木工程力学基础主要讲解平面力系平衡、力与受力图、剪力和弯矩等理论知识。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脱节,尤其是一些教师并没有建筑工程施工经验,只能采用初高中文化课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导致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知识讲授相对抽象。在教学理念、方法、形式上,部分教师强调“以知识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难以自主建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融合途径。

(二)专业实训路径面临的问题

专业实训路径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中职院校资源、设备不足,无法充分满足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的实操需求,特别是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基于小组形式开展的专业实训往往只有少数学生能真正落实操作,其余学生则只能旁观。另外一个是专业实训内容单一,如将钢筋翻样及加工拆分成若干小任务,指导学生通过计算机辅助手段展开钢筋翻样、加工操作,这个过程忽略了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性、系统性特点。同时,专业实训一般通过多媒体设备创设实训情境,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建筑施工要素。

(三)综合练习路径面临的问题

综合练习路径的开辟,旨在增强学生对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知识、技能的融合能力,但该路径存在3个明显的短板。首先,中职生源整体质量欠佳,学生在知识、技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方面的能力不足,在综合练习教学活动中容易出现敷衍了事、推诿应付的现象。其次,教师在设计综合练习项目时,所选取的材料、案例较为随意,难以清晰界定独立实践能力或工种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例如,在一个综合训练项目中掺杂施工图识读训练、钢筋安装训练、砖墙砌筑训练等,实践能力之间缺乏相关性。最后,教师在综合练习过程中未能充分激活学生主体性,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示范引领;同时,在师生之间“一对多”的指导关系下,难以保障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力都得到提升。

(四)企业实习路径面临的问题

企业实习是增强中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路径,这一路径完全属于实践主导的人才培养方式。但在现实维度下,一方面,建筑企业会考虑施工环境的复杂性,担心中职学生批量实习、进驻现场会发生安全事故,这给校企合作带来一定的障碍。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实的建筑施工现场与教室里创设的情境有着天壤之别,学生进驻施工现场后会发现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无法适应岗位需求,并且顶岗实习的周期较短,绝大多数施工内容无法深入了解,这也限制了他们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的优化策略

(一)课堂教学路径的优化策略

首先,立足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职业发展需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考虑到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理论知识的严谨性、系统性,在不破坏课堂教学路径稳定性、实效性的基础上,可采取引进建筑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课堂实践教学”教师的方式,由该专业理论教师与建筑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相互配合,对现有土木工程识图、建筑工程测量、土木工程力学基础等课程进行创新改造,前者主要负责基础知识点的讲解,后者结合自身经验、筛选真实建筑案例,阐释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过程。

其次,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树立学生主体地位为突破口,改变传统课堂“宣讲式”教学模式。如构建建筑工程施工案例库,在此基础上利用翻转课堂教学、项目式教学、OBE模型等教学方法,以此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主导目标。事实上,翻转课堂、案例教学、OBE模型等的共通之处在于,让学生在建筑工程施工实践体验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倒逼他们系统掌握理论知识与相关技能,在案例库的支持下,整个学习过程会变得更加具象化。

最后,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案例库是典型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借助3D虚拟平台、BIM软件等,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例如,在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教学中,让学生通过3D建模、表皮贴图、光线设置等操作,直接观察建筑装饰从无到有的施工过程,这能增强学生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二)专业实训路径的优化策略

一方面,中职院校应秉承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持续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在解决资金、资源匮乏问题方面,除争取更多教育财政资金外,最重要的就是深化校企合作,如以“人才订单”的培养方式,与相关建筑施工单位置换教育资源(建材、设备、工具、场地等)。另一方面,创新专业实训内容,弥补实训形式单一、内容单薄的不足。具体可采用以下“三步骤”的教学途径。第一步,采取演示教学方法,如钢筋翻样与加工,演示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计算钢筋,熟悉平面表示法的应用,同时了解该方法存在的缺陷。第二步,采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如使用EXCEL表格制作钢筋翻样模板。第三步,进入实训场景,指导学生在图纸识读的基础上,训练下料、绑扎等实践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弯曲机、撬杠等工具。需要强调的是,专业实训路径优化的关键在于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同步融合,而不是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结合。这意味着专业实训教学路径应强调整体观。例如,在指导学生练习钢筋绑扎技能时,要确保钢筋量计算、钢筋规格准备、绑扎要点等密切衔接。考虑到建筑工程施工的真实情境,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分工来实现相互协同配合,共同完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