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专业“一核四性”适岗金课建设路径探析

作者: 秦红梅 张好 孙雨慧

[摘 要]文章针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如教学内容适岗性不足、教学过程实战性不强、教学资源与平台实用性不够、教学考核综合性不突出等,深入探析了中职计算机专业“一核四性”适岗金课的建设路径,提出以“一专多能”为核心,从教学内容、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平台、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四个维度出发,通过校企协同整体建设,打造具有适岗性、实战性、实用性、综合性“四性”特征的中职计算机专业适岗金课,旨在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数字化转型需求的实用性计算机专业人才。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一核四性”;适岗金课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36-0014-04

【专题简介】本专题内容为广西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校企协同构建中职计算机专业‘一核四性’适岗‘金课’的创新与实践”的理论研究成果。该成果荣获202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成果评定特等奖。本专题论文主要探析了中职计算机专业“一核四性”适岗金课建设路径、基于虚拟教研室的中职计算机专业金师团队建设路径、基于人机协同课堂培养中职计算机专业“数智金匠”的策略,从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出发,为中职教育开展“五金”建设提供参考。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和效率提升的重要力量,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现代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随着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中职计算机专业要及时跟进,培养社会所需的具备数字化素养的人才。

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金课”的提出源于建设高质量精品课程的需要。广西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聚焦课堂提质增效,以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为抓手,精练“一专”技能,强化“多能”培养,积极探索建设具有适岗性、实战性、实用性、综合性“四性”特征的中职计算机适岗金课,以满足数字化产业发展对新时代“数字工匠”的需求。

一、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适岗性不足

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不对接,不能满足一专多能“数字工匠”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零散、更新不及时,不能适时融入产业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只注重当前就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新时代数字化产业不断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岗位需求。

(二)教学过程实战性不强

一是校企双主体育人失真,学生难以胜任日益复杂的岗位工作任务,面临学用脱节、工学脱节的学习困境,无法很好地解决岗位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二是课堂教学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忽视培养实践能力,重灌输而轻自主探究,职业特色不明显,吸引力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教学资源与平台实用性不够

一是校企互联互通渠道不畅通,育训协作困难。教学资源共享不充分、覆盖面不广,且共建共享机制不够完善;实践性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学资源与生产资源无法有效衔接,导致生产与实训脱节。二是缺少总体规划,重一次性建设而轻持续更新应用;针对性不强,运行效率低,甚至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三是教学资源学测不够,缺乏边学边测的在线课程资源和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的智能评测平台。

(四)教学考核综合性不突出

教学考核标准与职业技能考核标准未能实现有效对接,考核方式单一化,且忽视了企业对学生课业评价的实质性权重,同时侧重结果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考量。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一核四性”适岗金课建设的内涵

为解决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培养适应新时代数字化转型需求的实用性计算机专业人才,我校围绕“一核四性”开展计算机专业适岗金课建设,从教学内容、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平台、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四个维度建设中职计算机专业适岗金课,强调将只做不想的机械式动手能力升级为手脑合一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单向灌输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开创新时代“数字工匠”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模式。

“一核”是指以培养“一专多能”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核心,强调“岗课赛证”融通,知识、能力、素养协调培养,适时融入计算机行业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从而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四性”指适岗性、实战性、实用性、综合性,以此为核心建设课程:一是教学内容具有适岗性,对接岗位需求,融入新业态、新标准、新技术、新需求;二是教学过程具有实战性,围绕企业精选的项目,以任务为导向,学做一体,对接生产过程;三是教学资源与平台具有实用性,教学资源对接生产资源,校企共享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与生产资源一体化;四是教学考核标准具有综合性,对接职业技能考核标准,采用“多元动态·增值评价”的综合性考核方式。

中职计算机专业“一核四性”适岗金课建设强调产教融合、能力本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将企业项目融入教学内容,凸显工学结合、“岗课赛证”融通特色;通过校企双主体实施混合式教学,借助数字化资源与平台,让学生进行沉浸式仿真操作,从而培养新时代“数字工匠”,满足国家数字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中职计算机专业“一核四性”适岗金课建设的意义

(一)提高数字化人才的培养质量

中职计算机专业“一核四性”适岗金课建设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行业发展趋势保持同步。课程精准对接行业需求,设计创新的课程体系,教授学生与时俱进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中职计算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能提高学生适应数字化岗位的能力,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融入职场,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二)增强课程的实用性

校企共同设计开发中职计算机专业“一核四性”适岗金课,无缝对接企业生产环节的技术要求、工序流程与典型职业能力。通过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和项目,增强课程的实用性,确保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同时,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及时融入产业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转化技术研发成果,优化升级课程内容,丰富资源形式,促进资源共建共享。

(三)创新适合技能人才成长的教学模式

中职计算机专业“一核四性”适岗金课建设强调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确保教学内容充分反映职业需求、技能更新和职业道德要求。这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课程通过构建“传统课堂+虚拟课堂+企业课堂”的多元教学体系,将人工智能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创新适合技能人才成长的教学模式。此外,课程还加大企业对学生课业评价的实质性权重,运用大数据强化过程评价,改进结果评价,注重增值评价,以健全综合评价体系。

(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

中职计算机专业“一核四性”适岗金课建设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通过将企业典型岗位操作规程纳入课程标准,以企业真实项目为教学任务,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精准分析学情,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度学习,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计算机专业“一核四性”适岗金课建设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打造中职计算机专业“一核四性”适岗金课,我校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具有行业背景和高水平教学能力的教师,并与企业共建课程教学团队,从而全面提升了中职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的素质,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中职计算机专业“一核四性”适岗金课建设的路径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注重通过实践操作和项目实践来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例如,动漫设计综合实训课是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的核心课,在第四学期开设,是学生顶岗实习前开设的一门综合实训课,也是虚拟现实工程技术岗位技能要求的核心内容。本文以这门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将其打造成为具有“一核四性”特征的适岗金课。

(一)文技融合,按项目化、岗位化、模块化原则重构教学内容

我校实施“整合+提升”策略,注重将人文知识融入技术技能中,使学生能够创作出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数字化作品。例如,针对应用“VR+铜鼓”的新技术展示铜鼓文物、保护与传承铜鼓文化的现实需求,我校按项目化、岗位化、模块化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我校和相关企业共同开发了“VR数字博物馆铜鼓展厅制作”实训项目,并以VR动漫产品生产流程为主线,重构了“VR动漫产品生产”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凸显文技融合,强调将人文知识融入技术技能中,使学生能够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数字化铜鼓。例如,在“文化夯基 寻鼓溯纹”教学任务中,“文化夯基”作为整个项目的起点,引导学生通过“寻鼓溯源”和“寻鼓溯纹”两个探究环节了解铜鼓的造型和纹饰特点,为后续利用VR技术制作数字铜鼓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将学到的铜鼓文化知识应用于铜鼓模型制作、铜鼓纹样绘制、UE4 UI界面设计中,进一步将“VR+铜鼓”的思维方式延伸至课后数字铜鼓文创产品的创作实践中,以实现知人文、懂技术、有创意的教学目标。

2.按项目化、岗位化、模块化原则重构教学内容。课程从虚拟现实工程技术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核心岗位能力出发,引入企业真实项目“VR数字博物馆铜鼓展厅制作”,按照项目定方案、建模型、做交互、虚拟呈现的生产流程,重构“VR动漫产品生产”教学内容。全课以“VR数字博物馆巡游”为主线,将动漫制作知识融入“VR数字博物馆铜鼓展厅制作”“VR民族文化陈列馆制作”“VR民族服装展示馆制作”三大项目中,并按照基础知识模块、技能强化模块、实践创新模块这三大模块对每个主题的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通过直接采用真实企业项目进行实战演练,复刻VR动漫产品生产流程,从而有效解决动漫实训内容杂、碎、乱的问题。

3.教学内容的重构指向“岗课赛证”融通。采用虚拟现实工程技术岗位的最新技术解决动漫设计综合实训课技术更新慢、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问题。同时,依据我校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漫设计综合实训课程标准,灵活运用“1+X”游戏美术设计证书标准,并参考国家职业技能大赛VR赛项的评分标准,引入虚拟现实动漫产品质量标准及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质量标准作为实训作品的考核标准,解决动漫作品考核标准与企业质量标准要求不一致的问题。

(二)打造校企“定制课堂”教学模式

校企双方根据需求共同定制“VR数字博物馆铜鼓展厅制作”项目及其所需资源与师资。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项目导师、学生助教三方共同助力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具体分工如下:教师负责课堂教学指导;项目导师负责生产培训指导,直接给学生传授企业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学生助教负责同伴间的学习辅导。此外,按照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实施测、引、探、练、用、纠、评、创“八步”渐进式教学。下面以“VR+铜鼓”模型制作为例具体说明。

1.课前基础打底。一步测:摸底测试,求新知。依托学习通平台生成的数据透视图表分析学情,根据学情发布探寻各时期铜鼓造型的任务需求及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与项目导师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线上答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课中技能强化。二步引:引入任务,知意图。由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课前预习搜集到的不同时期的铜鼓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铜鼓的魅力,并引出近距离观察铜鼓细节的需求。教师设计VR铜鼓观察活动,让学生近距离观察铜鼓鼓身的差异,并总结鼓面立饰的造型特点。三步探:探究新知,懂方法。通过对哪种建模方式更适合本次任务展开辩论,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建模基础知识,使用VR眼镜观察铜鼓,绘制草图,最后由学生助教负责批改。四步练:操练技能,打基础。通过技能PK赛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建模方式完成铜鼓的制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种建模方式适用的场景,学生助教辅导操作。五步用:活用致精,有提升。让学生利用VR眼镜和AI绘画技术对鼓面青蛙立饰的实物造型进行观察和转化,最终完成进阶任务——鼓面青蛙立饰的数字三维化制作,进一步熟悉并掌握三维建模的方法。学生助教辅导操作,项目导师线上答疑。六步纠:纠正示范,树标准。教师依据“1+X”考证规则和国赛竞赛标准,示范鼓面立饰的正确做法,归纳制作流程口诀。能力弱的学生可使用AR扫图对照制作流程微课改进存在的问题。七步评:评析结果,促完善。教师、学生、企业三方经过组内选优展示、项目导师评价规范、教师总结知识,全方位地对成果进行评价,分享制作心得,回顾总结技术要点,强调职业素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