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导向下教科研共同体研课策略

作者: 徐旭 王梧

[摘 要]集团化办学要求教科研模式由传统的个人研修模式向共同体研修模式转变。共同体研修模式通过“个人研读新课标和教材后合作备教案—主备教师说课后跟踪实践—拟定量表后记录实效—反思后再度实践”四个主要环节,提高教师的认知能力、研读教材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从而实现教师组团式、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导向;教科研共同体;研课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09-0072-03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为加快推进城乡教育布局调整,根据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需要,全面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2022年8月初,清水河学校教育集团成立。清水河学校教育集团为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地区教育发展,使教师职业发展“更通畅”。

集团化办学要求教科研模式由传统的个人研修模式向共同体研修模式转变。清水河学校教育集团成立之时,正值《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文简称“新课标”)出台之际,所以清水河学校教育集团在开展暑期业务培训时将学习新课标列为重要的研修内容,利用初中数学教科研共同体平台进行新课标视角下的研课活动。初中数学教科研共同体通过“个人研读新课标和教材后合作备教案—主备教师说课后跟踪实践—拟定量表后记录实效—反思后再度实践”四个主要环节,提高教师的认知能力、研读教材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从而实现教师组团式、专业化发展。

一、个人研读新课标和教材后合作备教案

在清水河学校教育集团开展的2022年暑期政治业务学习中,初中数学教科研共同体开展了新课标视角下的研课活动。该研课活动中安排了沪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课时)和沪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二次函数”(第一课时)两个课题。

第一环节,共同体成员充分研读新课标和教材后合作备教案。共同体成员围绕课题育人价值、课题的探究思路和学法指导以及知识生长点和能力发展点这些关键点,谈个人体会和认识,为主备教师撰写教案提供参考,同时提高共同体成员的认知能力和研读教材能力。

(一)在研读中挖掘课题育人价值

“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课时)让学生认识到平面上的点与有序数对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是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一次巩固与升华。学生在七年级时学过数形结合思想与方法,但那时的数是实数,点是线上的点,而该课中的数是有序数对,点是平面上的点。思维从一维上升至二维,是认知上的突破与升华。在研读有序数对时,可了解到,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坐标属于符号表示范畴,是为了统一记法,将信息简约化。这里的“有序”是人为规定的,要让学生接受这种规定,教学时就必须让学生体会这种规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这种规定在社会生活中很普遍,让学生学会思考相关规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就彰显了理性精神,具有很大的育人价值。

(二)在研读中明确课题的探究思路和学法指导

研读“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课时)教材内容,可了解到直线上的点的一维坐标概念,接着可用一维坐标概念定义平面上的点的二维坐标概念,再通过阅读空间中的点的三维坐标概念的相关内容,发现其是利用二维坐标的概念定义的。此时就厘清了这三个概念间的关系,这也为学习和探究点的坐标指明了思路。在研究点的坐标时可采用降维的思考方法,将空间中点的坐标研究正投影到平面上研究,再将平面上的点的坐标研究正投影到直线上研究,从而明确了可以用直线上的点的一维坐标概念定义平面上的点的二维坐标概念,再由二维坐标概念定义空间中的点的三维坐标概念。共同体成员集体研读教材,为课题探究明确了思路。

“二次函数”(第一课时)是第二十一章的起始课,共同体成员带着“章起始课如何教学”这个问题研读教材时,与新课标“四基”中重视基本活动经验的理念相结合,将之前学生学习“一次函数”的经验运用到该课时的学习。通过回顾“一次函数”的学习历程“一次函数概念—一次函数表示法—一次函数图像—一次函数性质—一次函数的应用”,为学生学习“二次函数”指明了方法,也为教师教学其他类型函数提供了思路,这就使章起始课的功能得以彰显。

(三)在研读中找到知识生长点和能力发展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课时)在教学中需要落实“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给定点的位置”以及“能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给定点的坐标”这两个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了确定平面上点P的坐标,就要找出点P的横、纵坐标。考虑到与点P同列的点的横坐标相同,而这些点的连线垂直于横轴,我们只要确定这条直线上任意一个点的横坐标就可以确定点P的横坐标。此时从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考虑,我们自然锁定了这条直线与横轴的交点这个特殊点,而确定这个交点的横坐标就只需要确定这个交点在横轴上的一维坐标即可,故确定点P的纵坐标也可用同样的方法。这样就弄清了教材中介绍的,过点P作横轴和纵轴垂线,通过横轴和纵轴上的垂足的坐标来确定点P的横、纵坐标的方法。通过逆向思考自然也就能掌握由坐标来确定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位置的方法。共同体成员通过研读教材,找出了确定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的坐标的方法的知识生长点和能力发展点。

二、主备教师说课后跟踪实践

第二环节,主备教师说课后进行有生上课,共同体成员集体观课,实现说课后跟踪实践。老中青三代共6名主备教师围绕“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课时)和“二次函数”(第一课时)两个课题,先按备课的思路在共同体中说课,除了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措施,还说清了教学思路、环节跟进、活动安排、板书设计、课件使用、作业设计、课堂延伸等,展示了个人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然后进行有生上课。

三、拟定量表后记录实效

第三环节,在主备教师说课后,依据主备教师的说课内容,共同体成员协商拟定课堂评价量表。共同体成员在观课时,如实记录课堂中师生的表现、教学的效果,评价说课内容落实情况。

(一)在观课中关注课堂问题的切入点和学生思考的着力点,研课堂推动痕迹

在学生完成“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操作1和操作2后,教师让学生观察完成操作后获得的表格与图形,并谈谈自己的收获或发现。通过观察,学生注意到坐标的符号不尽相同,点在坐标系中的分布也各具特点。教师启发学生,表格中反映的是数的特点,坐标系中反映的是形的特点,在研究数学时常要将二者相结合,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找到了点的坐标符号特征和坐标系中点的位置之间存在的关系。此时学生将平面坐标系中的点分类,使得象限的概念应运而生。

(二)在观课中看生生间“争辩式”深层对话,研问题解决策略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在介绍坐标轴和象限的相关概念后,抛出“坐标轴上的点,也就是x轴、y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这句话,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由窃窃私语演变成热烈讨论,而在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又不断被同学或自己否定后,课堂沉寂了下去。此时教师提出让学生从七年级已学知识中去寻找答案。学生搜索到七年级学过“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与本节课的研究对象存在关联,于是将二者结合起来思考,不久就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该学生提出点与直线存在着“点在直线上”和“点在直线外”两种位置关系,坐标轴是由两条原点重合且互相垂直的数轴组成,而数轴又是直线,所以点在坐标轴上就是点在直线上,其他的点都在直线外,即象限上的点都在直线外。此时,学生豁然开朗,随之掌声雷动。在学生“争辩式”的深层对话中,问题得到了解决。

(三)在观课中关注教师与学生的行为,研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在介绍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相关概念后,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确定点的坐标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并没有介绍具体的解决方法,而是不断地鼓励、引导学生思考。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让学生回归教材和联系已学概念,通过逆向思考方式,寻找由坐标确定点的位置的方法。在“二次函数”(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列出了y=6x2,y=20(1+x)2和y=(15+x)(190-10x)三个式子。当学生意识到这三个式子中的变量间存在函数关系时,教师提问:“这些式子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函数关系式,大家知道这叫什么函数吗?”学生说:“是二次函数。”教师追问道:“什么样的函数叫二次函数?”于是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课本中的二次函数的概念,发现这个概念是形式化的定义,以前在学习一次函数时遇到过。有了相关的学习经验,在对二次函数进行判断时,只要式子符合概念给出的特点即可。为了得到课本上介绍的y=ax2+bx+c(a,b,c为常数,且a≠0)形式,学生动手将y=20(1+x)2和y=(15+x)(190-10x)这两个式子,去括号化简后整理成一般形式。当整理结束,将结果呈现于黑板时,不少学生会心地笑了。他们发现整理后的三个式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含有二次项,即等号的右边都是关于自变量的二次整式。至此,学生已能深入掌握概念。

课堂上,教师应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问题的驱动下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新课标要求教师实施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可以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以及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两个角度,判断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促进了学生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了体现。

四、反思后再度实践

第四环节,共同体议课,在反思提升后,成员撰写可行性教案,然后再度实践。

(一)关注新课标的“三会”在课堂中的落实情况,研新课标理念落地方式

“二次函数”(第一课时)中二次函数概念的建立过程,就是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过程。教材提供了“求水产养殖矩形围网面积最值和玩具厂装配玩具总数最多”这样鲜活的生活实例。生活实例是鲜活的,函数的概念却是抽象的。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改变矩形围网一边的长导致矩形围网面积发生改变以及改变生产玩具装配工的人数导致装配玩具的总数也跟着改变,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两个变量间可能存在着已学的函数关系,提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能力。再从具体的例子出发,归纳、概括出这类事物所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特征:y=ax2+bx+c(a,b,c为常数,且a≠0)。该环节可较好地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能力。

(二)关注新课标的“四基”在课堂中的落实情况,研新课标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

新课标的“四基”强调基本活动经验的应用。在“二次函数”(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运用了之前学习“一次函数”的经验。“一次函数”的学习历程为:一次函数概念—一次函数表示法—一次函数图像—一次函数性质—一次函数的应用。通过唤醒学生学习“一次函数”的经验,为学生学习“二次函数”指明了学习方法,也为学习其他类型的函数提供了研究思路,此时新课标的“四基”在课堂中的指向作用得到了体现。

(三)关注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达成情况,研教学的有效性与高效性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实现“减负提质”的教学目标。要落实“减负提质”目标就必须实施高效课堂教学,而高效课堂教学是否实现的判断依据就是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在课前研课环节要求授课教师写出具体而又可行的教学目标,就是在为课后评价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达成情况做准备。通过逐条判断,为量化评价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提供依据,也为教师反思教学找到抓手。

[   参   考   文   献   ]

[1]  胡启山,王振清.借助课堂实录开展研课:以“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为例[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0(19):43-45.

[2]  周建立.集团化办学背景下研课促进教师共同成长的策略探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2):30-31,54.

(责任编辑    袁    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