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评析
作者: 贾燕[摘 要]202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机衔接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彰显语文文化特色,突显以文育人;紧密联系时代主题,激发学生爱国情、报国行、强国志;注重服务“双减”改革,促进教育改革、高考评价改革深化,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奠定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之基。
[关键词]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评析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2-0009-03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组织命制的202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共4套,即全国甲、乙卷和新高考Ⅰ、Ⅱ卷。202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紧密联系时代主题,注重服务“双减”改革,有助于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融汇古今优秀中华文化精华,饱含精神营养,发挥文化力量
文化是国家、民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202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浓缩中华文化经典,其中的选文涉及治国理政的精华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及彰显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引导学生体悟文化价值,树立文化自信,自觉主动传承、创新优秀中华文化,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引导学生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情怀,体悟文化价值,树立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202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特色,引导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领悟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传播热情,使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提升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如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摘自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搞好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工作。又如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材料节选自西汉史学家刘向的散文《说苑·贵德》,其中提到吴起以历史上国君不修德政而身死国灭的事例劝说魏武侯以德治国等。这一材料彰显儒家德治思想和民本思想。再如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Ⅰ的材料为报道选取“博物馆+现代科技”的方式呈现千年文物价值的新闻,其能促使学生增强自身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兴趣和传播热情。
(二)引导学生理解红色文化,跟随榜样典型,牢记初心使命,站稳人民立场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谱写和创造了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谱系。202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选取反映红色文化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悟革命先辈的精神风范,进而振奋精神,自觉珍惜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担当作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如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中外作家的小说和纪实文学作品作为材料,以塑造红色经典形象,阐释长征精神和理想信念的伟力。又如新高考Ⅱ卷现代文阅读Ⅱ的材料为李广田的散文《到橘子林去》,重点展现广大普通劳动人民对抗日战争胜利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引导学生树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社会历史观,进而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二、展现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提升学生科技素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强调必须坚持立德树人。202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积极把握时代脉搏,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号召学生将个人命运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试题基于国家发展成就、新时代先进典型人物、民族振兴、科学创新,促进全方位育人,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坚定理想信念、踔厉奋发、勇于创新、勇毅前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
(一)展现新时代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
202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选取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资料,致力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道路和制度的重大价值,树立“四个自信”,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拼搏奉献、建功立业。如全国乙卷围绕北京“双奥之城”组织作文材料,全方位展现国家发展成就。又如新高考Ⅱ卷中以“天空授课”为素材的语言文字应用题目,彰显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敢于筑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二)展示新时代先进典型精神风貌,引导学生学习榜样,坚定理想信念
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才可大展宏图。如2022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Ⅱ卷的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基于试题材料列举的各行各业优秀人物的认识、主张等,辩证思考选择、创造和未来这三者的关系,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勇于创新创造,为实现未来的人生目标和价值积极进取;激励学生学习先进,争当先进,早立志、立大志,在服务祖国、人民的事业中实现人生理想。
(三)引导学生勇担民族振兴大任,投身新时代伟大事业,实现人生价值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新时代学生要勇挑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在攻坚克难、风险历练中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光明前景中奋发有为,绘就青春色彩,谱写青春史歌。如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以作家萧红抗争时期写的书信《“九一八”致弟弟书》为材料,其中的“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激励着像“弟弟”一样的学生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为国家富强做出应有贡献。又如2022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Ⅰ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目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宣传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科技人员的事迹,号召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成就精彩人生。
(四)引导学生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创造国家、民族的未来
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学生要想担负起国家和人民的期望,就必须努力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如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全国乙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均选择著名人物的科学论文设置题目,引导学生重视科学知识学习,养成科学精神,培育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其中,全国甲卷选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及总结袁隆平在培育杂交水稻时所用的研究方法的文章《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与方法——以袁隆平“三系”法杂交水稻为例》,引导学生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态度和方法,敢于质疑,勇于实践,不断开拓创新。全国乙卷选用的材料关涉科学家对雪花形状的探究及雪花形成的物理学知识介绍,启发学生深入生活仔细观察,发现和探究科学问题,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学会科学探究和分析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注重基础,依据课标,链接教材,创新命题,服务“双减”,引导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高考语文试题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2022年高考是国家发布“双减”政策之后的首次高考。202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注重服务“双减”改革,持续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深化落实高考评价改革“一核、四层、四翼”要求,严格依据高中语文课标和学业质量标准命制,引导高中语文教师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一)注重基础,提升学生能力素养,守正创新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其中,“基础性”强调基础扎实,关注学科主干内容;“创新性”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2022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目借助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设比,启发学生深刻理解基础扎实和创新创造之间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打牢知识功底,培养创新思维,夯实能力基础,练好本领,积蓄前进力量。
(二)严格依据课标和学业质量标准,引导教师依标施教
202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依据课标和学业质量标准设置题目,不随意拔高或降低试题难度,也不超标设置内容,能引导教师严格依标施教。新高考Ⅰ卷、Ⅱ卷充分考虑各省课标版本的使用情况,在名篇名句默写部分,命制不同版本的试题。比如新高考Ⅰ卷的新课标版默写题目内容分别出自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旧课标版默写题目则选择《荀子·劝学》、李白的《蜀道难》和《诗经·周南·关雎》进行考查。试题所选篇目都是高中教材中的经典篇章,完全符合课标和学业质量标准,发挥了引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指挥棒作用,能引导教师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夯实学科基础。
(三)关联教材,引导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课标提出的学业质量标准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2022年的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进一步凸显考查内容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并且注意在新旧教材过渡的情况下,更多选择新旧教材中共有的选文设置相关题目,不脱离教材,以引导教师重视教材的使用,稳固教材的基础地位。比如在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中,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和新高考Ⅱ卷都加强和教材的显性关联,所选诗歌阅读素材与作对比的诗歌素材(均被编入教材)分别为王勃、李白的送别诗,考查诗作在表情达意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学生基于教材所学,迁移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
(四)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服务“双减”改革,创新试题形式,引导学生克服机械刷题,提高学习效率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部分明确强调,“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双减”政策要求提升命题质量,防止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202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严格落实国家政策要求,在保持试题题型和考查内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创新试题命制,使用新题型,增强试题开放性及灵活性,以引导教师重视学生学科素养培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阅读材料文体多样,取材广泛。202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的现代文阅读材料文体多样化,包括政论文、学术论文、小说、散文等,有单一文本,也有复合文本。古代诗歌阅读进一步扩大选材范围,涉及唐诗、宋诗、宋词。文言文阅读取材更加广泛,不再限于史传文和纪事本末体,分别从战国秦汉时期的杂史、别史等经典著作中撷取素材,进一步拓宽取材来源,有效规避猜题、押题等应考弊端。
创新试题形式,灵活性进一步增强。202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阅读从侧重识记能力的文化常识考查向侧重理解能力的文言实词、虚词考查过渡,进一步增强对理解及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
进一步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不固化题型,不片面强调答案的唯一性。202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的语言文字应用部分创新成语考查题目的设计,把传统的选择题改成填空题,给学生更大的思考和选择空间,且不强调答案的唯一性,重视学生对常见成语的积累与应用。如新高考Ⅰ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比较“渔夫拒剑”改写前后文学效果的差异。试题答案不唯一,学生可自圆其说,只要言之有理就可得分。这能引导学生克服机械刷题,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202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顺应时代、国家、社会的发展要求,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践行立德树人使命,发挥语文学科特色和优势,严格依据课标及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服务“双减”,出色地完成了选拔和培育人才的使命,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以使高中语文教学健康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坚定文化自信 激扬青春风采 服务“双减”改革: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22(7):7-1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