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 李素花[摘 要]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资源,尽量利用其对学生进行德育。文章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出德育渗透的五个方法,旨在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德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古诗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2-0015-03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针对学生的德育,如何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边教技能边育人是非常有必要的。古诗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古诗文中隐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精髓,学生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了解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祖国的壮丽河山,还可以知兴亡、悟哲理,了解古人的情感、追求和志趣等。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是经过挑选的优秀文章,绝大多数语言精练,言简意丰,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师如果能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灵活渗透德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甚至意想不到的德育效果。
一、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既要考虑如何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又要考虑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其中,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极具思想价值的古诗文,教师可以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这一举措具有怎样的积极意义呢?
(一)有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古诗文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肩负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高中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思想意识也正处于成型的关键时期,在高中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真善美,帮助学生树立明辨是非善恶的思想意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让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二)有助于弥补学校德育课程的不足
当前,国内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专门的德育课程,但部分课程以引导学生掌握德育知识为主,忽略学生的主体性,难以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语文教师肩负立德树人的任务,因此需要在学科知识的传授中兼顾德育。当前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包含大量的德育资源,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以对学生进行德育。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助于弥补学校德育课程的不足。
(三)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高中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德育,积极培养具有丰富文化知识与良好道德品质的现代化人才,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通过挖掘和运用古诗文中的德育资源,让古代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更好地转化成学生的思想意识,能使学生养成良好品德。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古诗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德育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使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仍有部分教师没有更新教学观念,仍用传统模式进行教学。这些教师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只注重传授文言知识,而忽略了德育,即讲透字词句的含义及用法,要求学生读熟或背熟相关内容,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把古诗文的德育功能抛之脑后。这种做法使古诗文课堂枯燥乏味、缺少生气。一些学生本来就不太喜欢学古诗文,如果课堂氛围沉闷,他们可能就更加讨厌学古诗文了。
(二)“唯分数论”削弱了德育的效果
德育是教育的“重头戏”。但如果受“唯分数论”观念的影响,德育的效果就会被削弱。为了考得高分,一些学生昼夜奋战在题海中。古诗文阅读在语文考试中占分比重大,古诗文学习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考试分数的高低。因此,一些教师开展的古诗文课堂教学带有功利性,唯分数至上,高考考什么,就教学生什么。为考试分数所迫,学生被动学习古诗文,通常学完一篇古诗文,只掌握了字词句等知识,而文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及精神意蕴没能深入了解。这使得德育的效果被削弱。
(三)缺乏灵活的德育渗透方法
目前,一些教师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时缺乏灵活的方法指导,渗透过程体现出更多的随意性,缺乏目标和计划。部分教师不懂得德育渗透的规律与方法,只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机械地灌输大道理,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没能在知识传授与德育之间构建桥梁。有的教师即便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德育板块,但德育方法不够灵活,缺乏多样性,而且形式较为生硬、僵化,以致德育没有充分发挥相关的作用,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一)通过作者、写作背景介绍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有重要作用,是导读的关键。古诗文写作年代久远,且学生的阅历不深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很难把握古诗文的深层含义及价值。写作背景通常对古诗文中事态的发生、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背景中隐含着作者的创作初衷、思想感情、人生追求、人生态度、理想信念等,有极高的德育价值。因此,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介绍相关的写作背景,或给学生介绍作者,以作者高尚的情操、积极的生活态度、不同的人生经历去感染学生,使学生“见贤思齐”,进而提升道德素养。例如,在教学《离骚》一文时,可向学生这样介绍屈原:屈原一生积极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为人刚正不阿,始终不愿与朝中权贵同流合污,被权贵排挤和毁谤后惨遭贬黜及流放。在流放过程中,他受尽各种摧残,但仍不屈服,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时刻牵挂民众,心系祖国。当楚国郢都沦陷,救国无望,他悲愤交加,毅然抱石投江,以身殉国。屈原追求理想、心忧家国、情牵百姓、清正高洁的人格魅力及勇于与权贵抗争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在教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也可这样向学生介绍孔子:孔子身处社会动荡、战乱纷争的年代,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仍坚持不懈,带着大量书籍,率领众多弟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政治主张,他的执着难能可贵。在教学《赤壁赋》时可以这样介绍苏轼及写作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身处逆境,但没有悲观消沉,而是以乐观的心态看待眼前的一切,他的旷达值得我们效仿。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介绍相关作者及写作背景,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排除阅读障碍,而且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启发和熏陶,进而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
(二)通过诵读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学习古诗文最基本的方法。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大都语言优美、音韵和谐、结构严谨、思想深刻、情感丰富,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些古诗文,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加强学生对其中思想感情的把握,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伴随着语速的快慢、情感的张弛、语调的起伏,感受古诗文的韵律之美,同时受到文中深刻思想、人物高尚情操的熏陶,进而陶冶自身的性情,提高自身的修养。例如,让学生反复诵读《蜀道难》,再插上想象的翅膀,去领略蜀道上雄奇壮丽的山川美景,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反复诵读《游褒禅山记》,学习王安石“尽志可以无悔”的奋斗精神和“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反复诵读《离骚》,感受屈原情牵民众、心系祖国的爱国情怀和为理想而奋斗不止的精神;反复诵读《梦游天姥吟留别》,了解李白怀才不遇的郁闷,感悟李白蔑视权贵的傲岸。
(三)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美的形象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会带给人不断进取的力量。古诗文塑造了许多优秀历史人物的形象,他们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和精神风貌,有的坚忍顽强、有的公正无私、有的热爱祖国、有的牵挂百姓等。在教学相关的古诗文时,教师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帮助学生走近古人,了解古人的心理,触摸古人的灵魂,让学生不自觉地产生敬慕之情,并受到优秀人物崇高思想境界和高洁品格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得到品德的陶冶和提升。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忠君爱国、深明大义、有勇有谋、机智善辩、以国为重的形象,《五人墓碑记》中五位平民不畏强暴、伸张正义、敢于同恶势力斗争的形象等,都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及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学生被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及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且自身热爱祖国、奋勇拼搏、追求正义等强烈情感得到激发。再如《庖丁解牛》中庖丁善于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做事谨慎的形象,启示学生世间万物都有规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并尊重规律,持续积累经验,做事才能得心应手。
(四)通过名言警句解读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古诗文中常有一些短小精悍、文情并茂、意味隽永、流传千古的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对后人有重要的启发、激励、警示等作用。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名言警句,重点分析讲解。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赏析这些名言警句,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名言警句也可以作为学生的人生信条或座右铭,用于指导他们的实际行动,使学生健康成长。高中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古诗文中的名言警句,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解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让学生了解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见贤思齐”;解读“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可让学生明白不要因为年华易逝或处境艰难而自暴自弃,应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解读“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可让学生悟出不管天分如何,做事情都要坚持,只有脚踏实地,扎实前行,才能走得更远,走向成功。
(五)通过拓展阅读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高中古诗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一些相关文章,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其对所学古诗文的理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学生知识水平、性格特点、年龄特征等,给学生挑选拓展阅读的资料,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德育的润泽,从而有效地提升道德修养。例如,教学《归去来兮辞并序》时,让学生拓展阅读《五柳先生传》,以使学生感悟陶渊明的高洁品格;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让学生拓展阅读有关李白的小故事,以使学生了解李白的惊人才气和不向权贵折腰的铮铮傲骨;教学《赤壁赋》时,让学生拓展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以使学生明白在面对挫折时要保持乐观洒脱的心态;教学《五代史伶官传序》时,让学生拓展阅读有关“伶官乱国”的资料,以使学生懂得“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教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让学生拓展阅读辛弃疾的《美芹十论》,以使学生明白应该心系国家等。
总之,利用古诗文中的德育资源进行德育渗透,具有极其重要且深远的意义。高中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古诗文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因势利导,“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德育,真正做一个既教书又育人的灵魂工程师。相信在教师的不断教育熏陶下,学生一定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 参 考 文 献 ]
[1] 郭同福.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2):81-82.
[2] 吴莹.文言文教学与传统美德教育[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6):94.
[3] 王达春.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下),2013(4):86.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