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主体性探析

作者: 何丽钦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为进一步贯彻新课标精神,教师应围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文章从学生的动作行为、语言表达、情感生成、学习评价等方面着手,阐释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观意识、转变他们被动认知的状况、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挖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价值,最终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主体性;动作行为;语言表达;情感生成;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2-0065-03

本文提及的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个人看法以及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传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比较注重教师的教,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这种被动接受和简单学习,抑制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造成部分学生虽喜爱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明确提出了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课堂中的学与练,进而扭转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以学为教、以学促教,促进学生形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一、学生动作行为的主体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作行为表现形式主要是参与练习活动,主体性表现则是创造、开辟自己学与练的时间和空间。

(一)精讲是多练的前提

在日常教学中,思想保守的体育教师通常会生搬硬套教材的内容,在讲解动作要领时采用教材的详细描述,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容易造成学生视听疲劳,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中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逐渐成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也逐步提高,因此教学中教师的讲解要结合教材中的重难点,尽量做到详略得当、简明扼要。例如,在讲解篮球行进间传接球动作要领时,用口诀“跨步腾空接球,落地迈步传球”来表述,既能体现出行进间传接球动作的重难点,又使学生轻松记住了行进间传接球的动作要领,这样就能节省时间,为学生的自主练习提供保障。

多练是学生动作行为主体性的主要表现。教师在精讲的基础上,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练习机会。学生在自主练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教师可引导他们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学习过程中对动作的掌握存在差异性,采取简单的“一刀切”的练习方式,容易使部分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充当“看客”或“啦啦队员”。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础及其动作掌握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如在篮球行进间上篮教学中,教师可把学生分成“提高组”与“成功组”。在“提高组”学生练习时,教师可鼓励其在掌握行进间上篮动作的基础上进行组合动作的练习,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对“成功组”的学生,先进行无持球的行进间上篮练习,让其体验行进间上篮动作的完整性。同时在教学比赛中,可以进行同质分组,区别对待,使全班学生都能体验篮球运动的乐趣,为更多学生参与篮球运动提供机会。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法

针对学生的心理及教材的特点,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练习方法,如体育游戏、教学比赛等,体现学生参与练习的主体性;同时根据练习内容的特点,运用相应的辅助教具,如弹力带、波力球、绳梯、小栏架等,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动作行为主体性。

(四)轮流承担体育委员与小组长的职务

一节体育课中,体育委员要负责完成集合队伍、报告学生出勤情况等任务,还要负责组织热身准备活动。教师应结合教材的特点指导体育委员设计相应的热身动作及专门活动等。承担小组长职责的学生,在分组自主练习中应当协助教师带领本组成员进行有序、有效的练习,对本组成员的整体练习进度及效果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向教师反馈、总结练习情况等。此外,在教学体能训练的环节中,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设计体能训练的内容,把学与练的空间尽量交给学生自主支配。实践证明,大家轮流承担体育委员、小组长的职责,既能提高学习积极性,又能真正体验主导感,主体性也会得到充分体现。

(五)师生的有效互动

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机会与学生进行互动。师生互动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有行为互动、语言互动、情感互动等。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应变换自己的身份,除了是教师身份,还可以是裁判身份、队友身份,也可以是比赛观众、啦啦队员。教师要尽量与学生拉近关系,减少学生的畏惧心理,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机会,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奠定基础。

(六)学生动作行为主体性的课外延伸

体现学生的行为主体性不能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身体素质等,布置有针对性的课外练习任务,包括体能、技能、健康知识等相关内容。这些练习应是简单易学,学生能够轻松掌握、理解,真正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此外,教师还应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锻炼计划,养成有规律、常态化的锻炼习惯。

二、学生语言表达的主体性

语言表达是人类最主要的表达方式,也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交流手段之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多创造语言交流的机会,体现学生语言表达的主体性。一般体育教学的基本顺序是:教师示范所传授运动技能的动作,讲解动作的要领,强调动作的重难点,接着安排学生分组练习,最后予以点评。这种机械的教学模式,根本没有给学生语言表达、交流的时间或空间,容易造成学生机械式地学习,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例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教师先示范动作、讲解动作要领,使学生初步建立动作表象;然后在组织、安排学生自主练习时提出立定跳远的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与练;练习告一段落后,引导学生说出立定跳远动作的技术要领,同时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请教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点拨式的示范、简明扼要的讲解,给予学生启发式的解答,最后再让学生通过练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既能为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组织学生进行技能展示时,教师要针对学生完成动作的情况,引导学生踊跃发言,鼓励学生积极对同伴的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点评。通过学生的互动评价,能加强学生对动作要领及重难点的领会与记忆。在教学结束时,为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引导、鼓励学生个体或代表畅谈学习心得与体会,或与教师进行交流,对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提出建议。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而且对教师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造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言,体现学生语言表达的主体性。

三、学生情感生成的主体性

情感生成的主体性指学生经过运动体验,产生丰富的、深层次的情感感受的过程。从心理层面分析,学生的情感经历和实践是鲜明的、丰富的,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变化。因此,在日常的备课中,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应避免过于“高大上”,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要结合教学实际,围绕着教学目标,体现学生情感生成的主体性,并一一对号入座。

(一)明确体育课程的教育功能

教师应让学生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和目的。课堂教学是以教材为载体、发挥体育与健康学科的育人优势的,在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体育品格和体育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引导学生参加运动实践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及情感教育的目的性,安排相应的运动实践。如在一次足球技能的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一场比赛,比赛前组织学生与裁判握手,明确比赛双方应尊重裁判,遵守比赛规则;引导双方队员相互击掌、握手致意、文明比赛、相互尊重。比赛期间指导学生运用技战术,只有在队友协作配合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战术的进攻、防守效果,让学生深刻体会集体配合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团队精神。比赛的最后决出胜与负,教师伺机给予败队积极的鼓励,赞赏他们在比赛中表现出的“闪光点”;给予胜队应有的点赞,让他们再接再厉,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胜负观。通过一场足球比赛,让学生自主参与真实的运动实践,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学生得到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创设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情感教育目标的指向性,创设与教学目标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形成优良的品德。如教学中教师可创设“解救人质”的情境,正方通过斗智斗勇,最终战胜反方成功地“解救人质”,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敢于挑战的优良品格。

(四)重视教材的多维度开发

在情感教育环节中,一些教师教学只停留在表面,比如只懂耐久跑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球类运动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其实,在情感教育融入教学的过程中,应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对教材进行多维度的拓展。如在耐久跑课堂教学中,采用定向跑、接力跑等教学手段,在提高学生耐久跑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体育精神。在教学球类运动时,可结合学生对球类的爱好,融入花样运球接力的游戏,增强学生心肺功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体育教材蕴含丰富的育人功能,关键看教师如何“挖掘”,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进而达到最佳的育人目的。

(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生情感生成主体性方面,更应重视“后进生”的发展。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调整、改变,适当降低教材的难度、标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运动,体验实践的过程。例如,在开放性的球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验球类运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降低相关教材内容的难度,让学生能够得心应手地进行单个动作及组合动作的练习,全力以赴地投入球类激烈的比赛中,真正体验球类运动的意义与价值,实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充分体现学生情感生成的主体性。

四、学生学习评价的主体性

学习评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运动技能、运动知识、健康知识、专项体能、基础体能、学习态度、情感表现、进步情况等。它们有的是定性的,有的是定量的,有的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有的是隐性的,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与显性相结合的。为此,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根据评价内容的性质采用合理、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在确定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评价主体的确定是学习评价科学性、有效性的重要体现。传统的学习评价常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的评价决定学生最后的学习效果好坏,这明显不符合新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新课标强调学习评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能力的机会,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个性的机会。它以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认知、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因此,确定评价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让学生明白、理解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进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达成程度以及努力的方向。第二,通过自评或互评,知道自己存在的差距,同时也可以发现同学的优点,通过相互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学习效果。第三,在教材的每个单元、每个学习阶段的后期,组织学生针对自己和同学的测验成绩、日常学习状态、表现情况以及取得的进步幅度,做出合理且客观的评价。第四,重视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参与,可以进行学生自评、集体互评以及家庭反馈等,全面、深入评价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整个评价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突显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意义。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应围绕学生主体性的具体内容、形式,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与练的平台,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形成丰富、深刻、个性化的体验,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根本转变;营造一种师生关系平等的教学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落实新课标精神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陈冬.主体性体育教学初探[J].体育教学,2002(2):7-9.

[3]  吴友谊,袁广峰.谈体育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J].体育学刊,2000 (2):61-62,64.

(责任编辑    黄 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