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二十年我国中学物理课堂评价研究综述
作者: 袁亚莉 孟根巴根
[摘 要]课堂评价是一个教学事件,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评价受到教育理念的约束,还会引导和影响激发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指导注意、刺激回忆、提供指导、增强保持、促进迁移等教学事件的设计和实施。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物理教师对课堂评价的研究日益增多。文章通过使用CiteSpace等工具,基于中国知网的文献搜索,对我国2000年至2022年间有关物理课堂评价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总结归纳,并综述了物理课堂评价的主要理念、方法、标准及系统,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课堂评价;中学物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7-0045-04
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给出了“评价建议”,明确指出要依据物理学科学业质量水平制定评价指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规定“物理学习评价应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强化素养导向,着力推进评价观念、评价方式和评价方法的改革,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改进”。随着国家政策的发布和课程改革的推进,涌现出许多有关中学物理课堂评价的研究。本文基于中国知网的文献搜索,查阅了近二十年我国中学物理课堂评价的相关研究,试图分析中学物理课堂评价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并对现有研究展开思考,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为确保研究样本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本研究选择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源,选取时间跨度为2000 — 2022年。在中国知网中选择“高级检索”类型,选择“主题”检索,以“物理课堂评价”为主题进行检索,一共检索出504篇相关文献,经过逐条筛选,剔除与主题明显不符、非学术性内容,剩余有效文献290篇,其中期刊文献243篇,学位论文47篇。所用的研究工具是陈超美教授研发的一款可将信息可视化、知识可视化的软件CiteSpace6.2。通过此研究工具进行年度发文量分析、核心作者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深入挖掘当前研究成果,系统梳理近二十年我国中学物理课堂评价的研究状况。
二、研究成果的统计与分析
(一)年度发文量分析
如图1所示是2000 — 2022年我国中学物理课堂评价研究文献在中国知网中的发文量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从2000年至2016年发文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12年发文量激增,2016年发文量达到最高,2016年至2022年发文量渐趋稳定。从纵向数量上分析可知,有关中学物理课堂评价的研究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
(二)核心作者分析
根据普赖斯定律[1],确定核心作者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最低发文量需满足[Mp=0.749Npmax],二是最低引用量需满足[Mc=0.749Npmax]。经统计,在中学物理课堂评价研究中,单个作者最高发文3篇,计算可得Mp=1.30;单个作者发文累计被引频次最高为77次,计算可得[Mc=] 6.57。由此,发文量2篇及以上且累计被引量7次及以上的作者是核心作者(见表1)。核心作者累计发文量16篇,仅占总发文量的5.5%,远远未达到50%,因此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对核心作者进行分析,其中2位是高校教师,3位是在职一线教师,2位是高校教育专业相关学生。多数作者主要为独立研究或者机构内合作研究,如中小学内一线教师合作、高校内教师与学生合作,但不同机构间的合作较少。
(三)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软件CiteSpace6.2中通过关键词聚类功能对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聚类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聚类模块值(Q值)为0.6227,大于0.3,表示聚类结构显著;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为0.8756,大于0.7,表示聚类结果可信服。
根据聚类的结果,可以提取出十个较大的研究主题,分别是高中物理、初中物理、教学评价、物理教学、教师评价、中学物理、物理课堂、评价、物理规律、物理观念。这几个主题分别对应中学物理课堂评价中一些广泛受关注的热点。通过对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可以看出,围绕中学物理课堂评价这个研究方向,国内学者主要对物理教学评价、教师评价、核心素养评价、学生学习评价、新课程、评价指标、物理概念、物理实验、评价体系、深度教学等方面进行研究。
三、主要的研究内容
(一)关于物理课堂评价的理念
评价理念反映了课堂评价的本质。物理课堂评价理念的转变说明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认识的深化。传统物理课堂评价的终极目标完全依据相关物理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来确立[2]。现代物理课堂评价理念经历了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过程。张伟、庞丽丽等人认为,课堂教学评价的真正客体是课堂教学,而不是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把整个课堂教学作为评价的对象。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应由原来的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3]。结合新课标下的评价理念,樊琼认为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评价应重点突出三个基本理念:一是关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是强调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三是重视以学论教[4]。基于新课改背景下评价理念的转变,童大振、邢红军、郑纯刚等人将源于美国的RTOP评价理念引入我国,并以物理课堂评价为例展开本土化研究,得出RTOP用于评价我国中学课堂教学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5]。
现代物理课堂评价理念主要体现在评价功能、评价过程以及评价主体的转变上,功能上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过程上注重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和客体的多元化。
(二)关于物理课堂评价的方法
在物理教育研究中,常用的评价方法有调查评价法、量表评价法、形成性评价法、增值性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等,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量表评价法。众多学者对评价量表进行改进,探究更有效的评价体系,如孙奕添提出坐标图法,将设计领域的设计评价方法迁移过来,从五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建立一个五维坐标图,使得评价更加直观、明显[6]。袁永梦用对偶比较法编制二级指标的相对性对比表,邀请一线教师填写,从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7]。孙英明探索用弗兰德互动分析法(FIAS)和社会学的观点对物理课堂教学思想进行评价,提出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建立多因素影响的物理课堂评价模式[8]。余晓秋提出用秩和运算法确定评价指标及权重[9]。赵雷洪、章琴兰等人提出PTA量表法(基本要素分析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制订相应的PTA量表,具体诊断学生课堂讨论的表现[10]。
这些评价方法在本质上并没有优劣之分,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综合、灵活地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发挥教学评价的最大作用。
(三)关于物理课堂评价的标准
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评价,关键在于确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如何确定课堂评价的标准,是理论和实践层面都亟须解决的问题。我国教育家对课堂评价标准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按照确定评价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将现有的研究成果分为三类。
1.定性化标准研究
我国学者对中学物理课堂评价的定性研究有很多。与定量评价相比,众多研究者认为定性评价更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如王新富、刁艳等人从“新”“趣”“活”“实”四个方面提出物理课堂评价的标准:“新”指教育教学观念新;“趣”指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活”指教学方法灵活,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实”指要充实教学过程,落实教学目标[11]。艾静、熊建文等人通过对核心素养和课堂教学相关研究的分析,将课堂教学质量分为基本素养和高阶素养两个方面,基本素养分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4个维度,高阶素养分为设计的针对性、激发能动性、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特色4个维度,并对各维度进行逐层分析,形成8个维度下的具体评价指标,但未确定指标权重,从“符合”和“不符合”两个方面评价,采用模糊评价的方法,最终结果分为A、B、C、D四个等级[12]。
2.定量化标准研究
与定性化标准研究相比,近年来,定量化标准研究相对较多。早在20世纪90年代,物理教育专家阎金铎教授就提出了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量表,量表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4个维度出发[13]。量表评价标准和指标的确定大多是基于教育相关理论,从思考一堂好课的标准出发,运用理论演绎法将一堂课逐步分解为不同的维度,形成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再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从近十年的相关文献中挑选10篇期刊文献,5篇硕士学位论文,2部著作,分析它们定量化评价量表中的一级指标出现的频数,结果如表2所示。在物理课堂评价中,教学效果、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养与教学能力、学生行为等作为一级指标受到广泛关注并被深入研究。
根据对上述文献中制订课堂评价量表策略的分析,可以大致分为三种:
一是依据课堂教学中具体的行为,从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两个维度展开评价。如唐黎和、徐展等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从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两个维度展开评价: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分为学生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感状态和发展状态,共计权重占比36%;将教师的教学行为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法指导、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教学素养,共计权重占比64%[14]。
二是依据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展开评价。如文翔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采用德尔菲法确定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一级指标,其中每个一级指标包含1~3个二级指标,共从10个指标进行评价。研究选取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各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20%、40%、20%、20%[15]。
三是依据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维度展开评价。如舒信隆、徐秀萍等人基于一堂好课的标准,从课堂教学要素角度考虑,在“以学论教”思想的指导下设计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其中,设计5个一级指标: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策略、教学整合、教学效果,分别占10分、10分、30分、20分和30分。各个一级指标下设有2~4个二级指标,并且每个二级指标有详细阐述、平均分配比重,评价时按照给定的分数等级进行评分[16]。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标准研究
近二十年来,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课堂评价应遵循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认为定量评价很难体现出学生的特色和个体差异,而定性评价可操作性较差,只有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才能使课堂评价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樊丽娟、周欣、祝娅等人将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设计4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学生活动以及教学效果,分别占比15%、40%、30%、15%。每个一级指标下设有3~5个二级指标,最终以100分乘以相应权重,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不合格。除此之外,评价量表中设有“教学特色”和“评语”,“教学特色”可以对教师在某个方面有所突破的特色进行加分,“评语”则是被评人和评课人结合教学实际分别做出的自评和他评,这两个方面为定性评价留了一定的空间[17]。
(四)关于物理课堂评价系统
评价系统设计是指利用技术将评价过程模块化,将评价系统分为一个个子系统,评价系统的中心是“系统”,重点是“评价”[18]。近二十年来,我国对物理课堂评价系统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黄义平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包雷博士研究组研制而成的Voting Machine评价系统引入国内中学物理课堂进行本土化研究,并详细论述了该评价系统的理论基础、组装及使用[19]。该评价系统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可以通过数据统计的方式精确反映学生的做题情况、自信心程度,从而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调整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