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  关注过程  提升素养

作者: 孟惠

以生为本  关注过程  提升素养0

[摘  要] 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初中数学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发生了重大转变,越来越关注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站在数学学科的高度去认识、去思考、去发现,构建“以生为本”的高品质数学课堂,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以生为本;数学素养;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孟惠(1983—),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看教学计划与目标的完成情况,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 初中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阶段,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为学生打造具有启发性、互动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助力学生培养乐于探究、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笔者在教学“加减消元法”时,打破“就事论事”的教学常规,创设探究活动促使知识生成,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 现将教学过程整理成文,以供参考.

教学实录

1. 以旧引新

师:对于方程大家都不陌生,之前我们学习过什么方程呢?

生(众):一元一次方程.

师:你能列举一两个实例吗?

生1:2x-5=11.

师:你知道这里的“一元”“一次”是什么意思吗?

生2:“一元”指的是含有一个未知数,“一次”指的是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一次.

师:很好,继一元一次方程之后,我们又学了什么方程?

生(众):二元一次方程.

师:这里的“二元”和“一次”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列举一个实例,并加以说明.

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顺利地给出了答案.

师:你认为后续我们会学习什么方程呢?

生(众):三元一次方程.

师:再接下去呢?

生(众):四元一次方程.

……

生3:也可以从“次”的方面进行拓展,如x2-2x+3=0是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说明  从学生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出发,引导学生从“元”“次”两方面进行拓展探究,旨在让学生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数学问题,同时为后续利用“消元”和“降次”两个策略求解整式方程做好铺垫.

师:一元一次方程2x-5=11有几个解?

预留时间让学生动手做,并归纳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师:对于二元一次方程x+y=7,它有几个解?

生(众):无数个解.

师:若将它与二元一次方程x-y=1联立,则可以组成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x+y=7,

x-y=1.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几个解?你是如何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呢?

生4:一个解,它是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公共解.

师:很好,二元一次方程具有无数个解,能够分别写出它们的解,然后寻找公共解吗?

生(众):不能.

师:我们需要怎么做呢?

生(众):代入消元.

师:利用代入消元法,你会解方程组2017x+2016y=1,

2014x-2016y=4030 吗?

生5:先将2017x+2016y=1变形为x=,然后将其代入另一个方程得2014·-2016y=4030.这样虽然能解,但是计算太麻烦了,我只做到了这一步.

师:确实,是否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生6:我是这样求解的,先将2017x+2016y=1变形为2016y=1-2017x,然后将其代入另一个方程得2014x-(1-2017x)=4030,再化简得4031x=4031,解得x=1.

师:非常棒,这样转化后,计算就简单多了.这种方法被称为整体代入法,即将2016y看成一个整体.还有其他方法吗?

教学说明  教师精心创设方程组,引导学生应用代入消元法求解.在此过程中,学生深刻体会到代入消元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有效激发探索新方法的积极性.

2. 探索新知

预留时间让学生探索新方法.

师:现在大家认真观察方程组2017x+2016y=1,

2014x-2016y=4030 中的两个方程,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生(众):系数不同.

师:很好,我们从系数出发,观察两个方程的系数之间是否存在什么特殊之处.

生7:一个方程中y的系数是2016,另一个方程中y的系数是-2016,它们互为相反数.

师:结合系数的特征,你有什么新发现?

生8:两个方程相加可以直接消去y,从而实现由二元向一元的转化.

师:哦?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8:等式性质,即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相同的数或算式,等式依然成立.

教学说明  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启发者、点拨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得到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新方法——加减消元法.得到新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两个方程相加的理论依据,旨在锻炼学生的思维缜密性.

3. 巩固新知

师:以下方程组,你会解吗?

(1)x+3y=9,

2x-3y=3; (2)2x-3y=-5,

2x-5y=-11.

问题给出后,教师要求学生独立求解.

师: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采用加减消元法?在使用加减消元法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

生9:若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者相反,可以直接应用加减消元法.在使用相减消元法时,需要注意加减符号.

教学说明  教师精心设计实际练习,引导学生类比探索相加消元和相减消元.同时,教师强调易错点,以规避错误的发生.

4. 拓展延伸

师:对于方程组4x-5y=22,

6x+7y=4,又该如何求解呢?

生10:两个未知数的系数既不相同,也不相反,不能直接使用加减消元法求解. 然而,若使用代入消元法来解,其过程又比较烦琐. 是不是还有其他新方法呢?

师:分析得非常有道理.是否存在一种方法,能够将其转化为可以应用加减消元法的形式呢?

生11:根据等式性质,可以尝试将未知数的系数转化为相同或相反的情况.这里不妨将方程4x-5y=22的左右两边同时乘上3,将方程6x+7y=4的左右两边同时乘上2.如此操作后,两个方程中的x的系数都是12,将两式相减即可消去x.

生12:同样的原理,也可以通过等式性质将y的系数转化为互为相反的数. 随后将两式相加,从而消去y.

教学说明  教师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为学生制造“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促进知识的升华.

师:3a-b+c=4,

2a+3b-c=12

a+b+c=6. ,这个三元一次方程组,你会解吗?

问题给出后,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求解,然后与学生互动交流.根据加减消元法的实践经验,大多数学生先将前面两个方程相加,得到5a+2b=16.同样的原理,将后面两个方程相加,得到3a+4b=18.由此顺利地将三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说明  将二元一次方程组拓展为三元一次方程组,引导学生体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深化学生对加减消元法的理解.

5. 课堂小结

师:学完本节课内容后,你有哪些收获?在探索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教学说明  教师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反思回顾,深化学生对加减消元法的理解,为其灵活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教学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认真地研究教材,勇于突破本学段、本课时教学内容的限制,合理地梳理和重构教材内容,从而有效打破思维局限,引导学生将分散于各学段的知识统一起来,完善知识体系,培养整体意识.教师应当始终秉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效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