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情分析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实践与意义

作者: 崔长平

浅谈学情分析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实践与意义0

[摘  要] 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学情分析也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学情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 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学情出发,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学习,以此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 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数学学习

作者简介:崔长平(1972—),本科学历,高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曾获滨州市初中数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滨州市教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发展学生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教学设计为学生搭建一个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的,易于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平台,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获得可持续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若想达到这一要求,学情分析必不可少,它是教与学目标设定的基础.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教师才能结合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也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等,准确把握学生实际学情,创设有效的教学设计,助力学生全面提升. 基于学情分析的课堂,更注重学生的主体体现,注重学习的真实发生,注重学生的学习深度. 不过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图方便,常常“照抄照搬”,使得教学设计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严重影响教学有效性,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 笔者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为例,谈谈学情分析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期引起同行对学情分析的重视.

利用学情分析,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它是课堂教学的依据. 不过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不关注学生实际学情,只是简单的照抄照搬,教学目标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设计前应重视学情分析,让学情分析成为课堂教学的起点和方向标.

例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前,首先进行学情分析. 从学生课堂反馈和作业效果来看,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了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明晰研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过程,同时本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基于以上学情,教师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与正比例函数图象及性质的研究过程相类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结合函数图象,归纳概括反比例函数的有关性质,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感悟数形结合、一般与特殊、类比等思想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结合实际学情制定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方向性,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为高效数学课堂的建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利用学情分析,制定教学策略

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其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会有所不同,教师只有依据学生学情科学地制定教学策略,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例如,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不难发现,若从“式”的角度分析,学生知道正比例函数y=kx(k≠0)是整式,而反比例函数y=(k≠0)是分式. 不过结合已有知识经验,学生很难体会“形”上的变化,如由“一条”到“两支”,由“直线”变成“曲线”,由“连续”变成“间断”,由“相交”变成“渐进”,这些变化容易造成思维障碍,从而形成教学难点.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呢?对初中生来讲,他们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形”入手,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认知难点. 基于这一认识,教师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期在问题的驱动下,让学生通过深度思考突破这一难点. 以函数y=的图象和性质为例,教师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1:函数y=的图象会与坐标轴有交点吗?

师生活动: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描点发现,该函数图象与坐标轴没有交点,然后从“数”的角度进一步分析,让学生发现自变量x应满足x≠0,函数值y应满足y≠0,这样从“形”和“数”的不同角度分析,帮助学生突破由“一条”到“两支”,由“连续”变成“间断”这一认知难点.

问题2:函数y=的图象上相邻两点之间的连线是直线吗?

师生活动:首先教师从“形”的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利用中值法不断密集取点. 为了帮助学生取得更多密集点,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从而让学生发现两点之间是不能用直线相连的.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从“数”的角度继续探索,学生结合表格中的数值发现,当x变化时,y的变化不是均匀的. 这样从“形”和“数”的不同角度分析,让学生明白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曲线的本质原因,突破思维障碍.

问题3:函数y=的图象自左向右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师生活动: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学生获得了y=的图象. 学生通过观察图象知道,该函数自左向右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 同时,学生结合已有分式学习经验易于理解,随着自变量x值的逐渐增大,y值逐渐减小. 由此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坐标轴不是“相交”,而是“渐近”.

问题4:该函数图象具有怎样显著的几何特征?

师生活动:教师让学生独自观察、归纳,然后与学生互动交流. 学生从“形”的角度出发,发现反比例函数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启发学生从“数”的角度进一步说明,由此得到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对称性.

这样教师从教学难点出发,结合实际创设有效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突破认知难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利用学情分析,确定教学手段

教学中,借助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传达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实际学情为基础,合理选择,以此实现有效教学.

例如,在绘制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时,让学生密集选点不仅会消耗较多的时间,而且学生很难获得完整的图象,这样会影响后期的教学效果. 基于此,教师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样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让学生获得了完整图象,有利于突破“两点连线是直线”的误区.

又如,在归纳总结函数性质时,一般会利用几个函数图象进行对比分析,但是基于上课时间紧、学生能力水平有限这一实际学情,若让学生逐一画出诸多函数图象,不仅会浪费课堂时间,而且会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基于此,教师同样可以发挥现代化信息手段的优势,利用几何画板迅速绘制函数图象,让学生对比分析,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性特征,找到变化规律,从而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这样依据学情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利用学情分析,制定学习活动

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若想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学情,将学生合理分层,然后根据不同层级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不同的问题,以此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发展.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

(1)已知点A(3,y),点B(2,y)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试判断y与y的大小关系;

(2)已知点A(-3,y),点B(-2,y)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试判断y与y的大小关系;

(3)已知点A(3,y),点B(-2,y)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试判断y与y的大小关系;

(4)已知点A(x,y),点B(x,y)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若x<x<0,试判断y与y的大小关系;

(5)已知点A(x,y),点B(x,y)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若x>x>0,试判断y与y的大小关系;

(6)已知点A(x,y),点B(x,y)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若x>0,x<0,试判断y与y的大小关系;

前三个题是基础题,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完成题目,如学生既可以计算出具体值再比较,又可以直接利用函数性质进行分析,还可以画出函数图象,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分析. 后面三个题的难度有所提升,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以此通过互动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学情出发,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并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提升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