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视角下的专题复习生长课堂
作者: 顾琰
[ 关键词 ] 链式复习;专题复习;案例分析
引言
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课以揭示和总结数学概念本质、归纳和整理解题思路与过程为主要内容,往往通过经典例题来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方法的体系框架,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与结构体系,以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专题复习课不仅要做到对基础知识的查漏补缺,还要逐渐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提高触类旁通的能力,引导学生由“ 学会” 向“ 会学” 转变,更加有效地促进数学中考复习教学目标的达成.“
链,用金属环连套而成的索子”, 此为《新华字典》中“ 链”的含义之一,连套即环环相扣. 数学复习,做的就是环环相扣的事,是推动学生的知识链、技能链、活动经验链、数学情感链、认知方法链、思维链等个人发展持续生长的过程. 改变以单一内容为视角设计复习单的惯性,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和“ 结构化” 处理, 采用“链式”复习、单元整体建构教学的思路,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概念与概念、概念与规律、规律与规律之间的纵横联系,从而让认知体系更加完善,让学生通过复习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和方法链. 与此同时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应该是专题复习的最终目的. 本文以南通中考“含参代数式的最值问题专题复习”为例,分析在“链式”复习课堂上,如何以学科的资源链和学生的既有发展为基础,将丰富的学科资源蕴藏在由问题链组成的活动链之中.
即-t+4<t-2,所以t>3.
设计意图 对新定义的理解不能浮于表面,一定要深究其含义,分析新定义所对应的点的轨迹或形状.用函数的观点看待点的新定义,可以使得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便于数形结合地解决后续问题,体现了“少算多思”的解题追求.当然,“算法简单的方法,往往要付出逻辑思维的代价”,在揭示、破译“点的轨迹或形状”时“付出思维代价”正是数学能力的重要体现.
教学启示
(一) 题目“链”起来,网络“+”出来中考复习课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与课时匹配复习题组的设计.从茫茫题海中,挑选出优质的考题并进行有效组合,形成既符合课时要求、又符合学情发展需求的课时例题、练习,对每一位一线教师来说都是考验.为了实现有效教学,这些题目不仅要具有代表性,还应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即能够链接在一起,形成知识链、方法链、思维链,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将零散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从点状分布走向网状链接.
(二) 变式“链”起来,素养“+”出来
中考复习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应用核心知识来建构通解通法,为其在中考中解决一些综合性问题提供一般性策略.因而,中考复习课的例题设计要谋求“变化”中的“不变”,在一般性策略上多下工夫.我们可以通过对教材经典问题的改编,形成基于题干或问题渐进变化的变式题组,将多个相关联的数学问题巧妙地串起来,让学生在多个变式的递进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从而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 技术“链”起来,方法“+”出来
“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 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 》中提出的五大教学理念之一.在中考卷中,常有一些关键的考题与图形(象) 的运动变化相关,这类考题如果借助信息技术,往往能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知到图形(象) 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 因而,在中考复习课上,用好几何画板等教学软件,将图形(象) 的变化规律展示出来,让学生发现借助身边的直尺、圆规、三角板、透明的塑料片等工具的演示,可以达到信息技术的同等效果,从而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有效地助力学生自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