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教学“慢”艺术,促进课堂更高效
作者: 钱云华[关键词]“慢”教学;高效课堂;数学探究
教学是一种“慢”艺术,教学过程是学生体验知识发展过程、锻炼思维能力、生成自我认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关注教授了多少知识,而要创设思维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增强感悟,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生成智慧,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受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考试分数的压力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忽视学生的体验和探究,而过多采用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就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探索教学“慢”艺术,能够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慢”导入,体验知识形成过程
新课导入环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其对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入环节需要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挖掘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够顺利地从对新知的初步印象过渡到学习新知的状态. 导入环节“慢下来”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从而能够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挖掘数学知识的价值,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运用.
案例1 “认识三角形”新课导入
教学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多媒体呈现生活中一些含有三角形的图案,如警示牌、金字塔、衣架等.
师:同学们观察课件上的这些图案,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呢?
生(齐):它们都隐含着三角形图案.
师 :你们能想到生活中还有哪些含有三角形的实例吗?
生1:红领巾.
生2:三明治.
生3:小红旗.
……
师:大家的思维都非常活跃,那么什么是三角形呢?你们能画出三角形吗?
生4:三角形是通过三条直线组合而成的.
生5: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
生 6: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
师:大家画一画三角形,并且通过观察图形想一想生6 的说法是否正确.那我们能不能将三角形的定义完善一下?
生(齐):三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接后形成的图形被称为三角形.
师:很好,那我们结合图形和书本知识归纳一下三角形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
生7:三角形由三个顶点、三个内角和三条边组成.
师:(一边画三角形一边提出问题) 假设将这个三角形标注为△ABC,请你们写出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内角和边.
生8:△ABC 的三个顶点分别为点A, B, C; 三个内角分别为∠ A,∠ B,∠ C;三条边分别为AB,AC,BC.
师:很好,还有同学要补充吗?
生9:三角形的边还可以用所对的角来表述,如AB 所对的角为∠ C,所以AB 边可以用小写字母c 表示,其他两条边也可以分别用a 和b表示.(生9边讲边在图形上标注.)
师:很好,请大家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并命名,写出它的顶点、角和边.
(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视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本课在引入环节中,教师创设实际生活情境,通过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三角形的数学模型,让学生在师生问答中体悟三角形的组成要素和特征,从而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这样的导入过程是教学的“慢”艺术,为学生的接受与内化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探究中逐渐听懂、学会.
“慢”探究,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所以教师要创造学生动手实践和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从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过多的讲解而疏忽了学生自主操作和探究的现象,导致学生缺少活动经验,数学学习能力不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慢”下来,让学生自主经历思考分析和探究运用的过程,真正地将知识内化成自我认知.
案例2 “等腰三角形”探究活动
师:请大家分别在方格纸上画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各式各样的三角形.)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画出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的呢?
生1:根据我们学习的知识可知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一个角为钝角的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直角的三角形则是直角三角形.
师:很好,既然大家已经学会了三角形的分类,那么你们能不能画一画等腰三角形呢?请大家四人为一组,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说一说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观察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在小组中交流和展示作图过程,深入理解了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最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和总结,得出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本次探究活动以学生的自主操作为主,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探究、合作与交流,自主地感受等腰三角形的形成过程,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慢”探究,给予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使学生在“慢”操作中感受知识发展的过程,体会探究的乐趣和数学知识的魅力.
“慢”讲解,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习题讲解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学中,学生只有真正理解知识本质,才能学会知识迁移,才能真正提升解题能力.因此,教师要精选例题“慢”讲解,挖掘试题的内涵,使学生从掌握一道题的解法到理解一类题的解法,学会举一反三.
案例3 “三角形”习题讲解
例1:现在有四根长度分别为2 cm、3 cm、4 cm、5 cm 的彩色线形木条,假设要将这四根木条摆成一个三角形,请问一共有多少种摆放方法?
生1:我觉得一共有三种,即2 cm、3 cm、4 cm; 3 cm、4 cm、5 cm;2 cm、4 cm、5 cm.
师: 你是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呢?
生1:根据三角形的性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进行判断.
例2:若三角形的一条边a 的长度为7,另一条边b 的长度为10,请问第三条边c 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学生通过画图思考第三条边c的取值范围.
生2:根据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可得7+10>c.
师:还有同学要补充吗?
生3:三角形边长的数量关系除了有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还有两条边之差要小于第三条边,因此10-7
师(追问):假设c 取整数,那么请问以a,b,c 三条边组成的三角形能够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生4:在取值范围内c 可以是4,5,6,7,8,9,10,11,12,13,14,15,16.因为a 的长度为7,b 的长度为10,所以当c 的取值为7或者10时,可以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长和周长分别是多少?
生4:当腰长为7时,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4;当腰长为10时,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7.
本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三条边的性质灵活解决不同类型的习题.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理解了问题本质,完善了解题方法,学会了知识迁移,提升了解题技能和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 课堂教学中的“慢”艺术是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师的讲解中慢慢体会数学思想, 掌握数学的本质,从而让学生在慢慢地操作探索中真正收获知识,获得学习效果的提升.“慢”教学让课堂教学从追求速度和效率中解放出来,真正以生为本,让每一个学生获得知识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提升,从而实现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