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打造初中数学教师教学风格

作者: 房广云 孔凡锦

[摘  要] 教学风格展现着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灵性. 教学风格具有形象性、审美性、情感性等诸多的特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关注自我的外显的教学语言、教学仪态等直观性、形象性的标识,更要进行自身教学思想、观念、主张的淬炼. 只有将形象性、直观性的外修与思想性的内修相结合,才能助推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形成、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风格;风格形成;形成过程;形成策略

教学风格不是特级教师、名教师的“教学专属”“教学专利”,而是每一位教师应当努力追寻并不断彰显的一种特质. 教学风格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学习研究与实践. 教学风格的形成一般来说有两方面的推动力:其一是“外塑”,其二是“内修”[1]. “外塑”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直接体现,如教学语言、教学仪态;“内修”则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根本性动力、支撑和支持,如教学思想、观念和主张等. 唯物辩证法认为,影响事物发生变化的外因和内因,外因是条件、是标识,内因是根据、是根本. 加强教师“内外兼修”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必由之路[2]. 本文以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风格形成过程为例,试从“内外兼修”的视角探析数学教学风格形成的策略.

教学风格的内涵及形成过程

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稳定性的教学艺术个性、特色”. 教师的教学风格形成过程是一个孕育个性、迸发个性的过程. 没有个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显露教学风格的. 个性化的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教师不断的实践磨砺[3]. 教学风格是稳定的,体现为教师教学的独特性、个体性、差异性. 教学风格具有形象性、审美性、情感性等诸多的特质.

一般来说,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经历教师的不断模仿、不断锤炼、不断打磨、不断创造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关注自己的教学设计,更要关注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仪态、教学思想等. 教学语言、教学仪态、教学思想是教师教学风格的确证与表征,也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策略、路径,更是教师经历教学模仿、教学独立、教学创造、教学风格形成的一个过程. 在教学风格形成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加强教学思想、教学价值观等方面的修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把握数学本体性知识的学科特质,另一方面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把握学生的具体学情.

教学风格往往是教师教学学识和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教学学识和智慧的外显标识. 教学风格昭示着教师的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更高的层次. 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思想、观念、行为的完美结合、集中体现. 教学风格既是科学性的,又是艺术性的,更是科学性与艺术性、共性与个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思想性与时效性的统一.

教学风格的形成及培育策略

教学风格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教学展现. 锤炼、培育教师的教学风格,要从外而内加强系列性的磨砺,尤其是要从教学艺术性等方面展开. 着眼于教师的教学过程,我们认为,尽管教学语言、教学仪态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外因,但却也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基础性、关键性要素. 教学语言、教学仪态是教学风格在场的直接表现;而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则是教师教学风格的支撑性、内在性的要素. 外在性因素是标识、是确证、是表征,内在性因素是根据、是根本、是支撑、是支持,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缺一不可.

1. 教学语言:让教师教学充满美感性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教师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语言的教学”.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其语言应当是严谨的、逻辑的,充满数学味的. 从师生交往、生本交往(学生与文本)、师本交往(教师与文本)过程来看,语言是沟通师生、生本、师本的主要媒介[4]. 其他的一切教学媒介如视频、音频、图片等相关的资源都是语言媒介的重要补充.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性的,更是本体论、存在论形态的. 语言不仅仅是教师教学风格的承载体,更是教师教学风格的有机组成. 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达,能敞亮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能照亮学生的数学学习现实. 对教学语言的锤炼、打磨、完善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基础性的一环. 同时,准确、规范、富有逻辑性和严谨性的数学语言是教师教学风格的重要确证与表征.

案例1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学

学生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一个重要的感觉是“复杂”“变式多”“搞不清”“混淆”. 对此,笔者所在学校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基于自身幽默、风趣的个性,努力追寻基于自身个性的教学语言,进而有意识地打造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师对教学语言的打磨、完善,能有效引导学生突破学习难点,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愉悦,同时敞亮了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

师(锤炼性的教学语言):当三条直线两两相交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截线看成一把“菜刀”,将被截的两条线看成两根“葱”.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哪一根线是刀,哪两根线是葱”.

学生一一判断,部分学优生已经能清晰地认知了,但还有部分学困生有点困难,他们需要更为直接的判定方法.

师(调整教学思路):这个内容还是有点复杂. 我们再来一起探索,看看有没有更方便、更快捷的方法?

师(转变语言引导方式):我们用红色将所有的“同位角”画出来,你们看看,像哪一个字母?

生1:我觉得有点像大写的“F”.

生2:我也觉得像大写的“F”,只不过位置不同而已.

学生顿时来了兴趣.

生3:老师,我们自己来画,看看内错角、同旁内角像哪一个字母.

生4(兴奋地):老师,内错角和大写的“Z”相似.

生5:老师,我发现了,同旁内角和大写的“C”相似.

学生争先恐后地找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同时积极做出研判.

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催生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 教学中,教师借助自己幽默、风趣的个性,用幽默、风趣的比喻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诠释出来. 如此,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在教师的教学语言引导下变得通俗易懂. 在锤炼教学语言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引导性、概括性、清晰性等. 教师只有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用自己的教学语言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并努力追寻“属于自己的句子”(海明威语),自身教学风格才能逐渐形成.

2. 教学仪态:让教师教学体现情感性

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不仅要追寻美感性,同时还要追寻一种情感性. 实践证明,拥有良好的教学情感,教学就能富有感召力、向心力,就能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师所设想的思维、探究的天地之中. 教学的情感性让教学具有一种感染力、亲和力,能让学生更加亲近教师,进而亲近数学.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良好情感性的教师如何拥有自身的教学风格. 情感是教学风格的重要组成. 情感往往承载了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观等. 情感往往是通过教学仪态显示出来的,教学仪态是教师教学风格的重要确证与表征. 教师要自觉优化自我的教学仪态,从而让自我的教学充满情感性. 教学仪态还能增进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同,因此优化教学仪态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关键.

案例2  “圆的认识”教学

师(开门见山):生活中,我们见过很多的圆形物体,哪些物体是圆形的?你能比画一下圆的样子吗?

师: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圆的哪些性质?

引导学生画圆,并介绍圆的基本构成元素.

师:车轮是什么形状的?

师(神秘地):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呢?

生1:做成其他形状就无法滚动,如三角形、四边形等.

师(随手画出一个“椭圆”):行吗?

生2:不行,滚起来一高一低.

教师动作演示,同时发问:为什么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呢?

学生议论纷纷,教师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带着学生的求知心理,引导学生走进“圆的世界”“圆的王国”,由此揭示圆的“轨迹定义”“集合定义”等.

丰富性的教学仪态,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 在锤炼教师教学风格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打磨自身的教学语言,还要优化自身的教学仪表、仪态,让自身的教学仪态更具自然性、美感性、情感性等. 教学仪态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辅助,更是教师教学风格的重要组成. 优秀的教学风格总是折射在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如情感型的、理智型的,等等. 从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仪态中,能捕捉到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气质. 同时,教师的教学风格也必须经由教师的教学仪态显示、敞亮开来. 如果说,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形象性、精准性等的锤炼,那么,教学仪态就是教师教学风格的直观性锤炼.

3. 教学思想:让教师教学闪烁通感性

教学思想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灵魂,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核心. 没有良好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主张,教师的教学风格就难以持久. 教师要自觉地模仿名师,引领自己的数学教学;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将相关的教学理念、思想等进行融合、融通,建构属于自己的教学主张、思想等. 教学思想让教师的教学充满着一种通感性. 换言之,教师的教学思想应当体现在教师教学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教学语言、教学仪态. 教学思想是内在的,它能孕育教师的教学风格.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思想、观念等是教师教学个性、教学风格形成的一种“原动力”. 教师不能让自身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实践”“操作”的层面,而必须将自己的教学思想、观念、主张等与自身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风格才能最终形成. 在形成教学风格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让自身成为有思想的教学行动者、有行动的教学思想者. 行动与思想的对接,能促使教师形成稳定的教学风格.

案例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

在学校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中,绝大多数数学教师都是呈现一些“封闭性习题”,引导学生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一种教学观念统摄下,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被动地按照教师设定的教学问题进行思考、探究. 学生的数学学习呈现出一种被动、肤浅的状态. 而另一位教师则从“学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出发,对自我的教学设计进行考量. 用一种“未完成”的习题、作业,让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积极创生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呈现未完成的开放性问题:七年级某学生在做作业时,一不小心将墨水瓶打翻了. 只看到如下的题目字样,甲、乙两地相距448千米,一列客车的行驶速度为每小时80千米,一列货车的行驶速度为每小时35千米……

生1:老师,我们需要补充车子的行驶时间、行驶方式、行驶状态等相关的条件和问题.

生2: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多少小时两车相遇?

生2:客车和货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客车经过多少时间能追上货车?

生3:客车先从甲地出发,1小时后货车才从乙地出发,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遇?

……

基于教师的开放性观念,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了丰富的课堂生成.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学”,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探究时空、权利等,才能畅通课堂信息通道,促进课堂信息传递. 在建构教学风格、创造教学风格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绷紧“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根弦,要将深化自身的教学观念、锤炼自身教学思想作为教学风格形成的核心. 因而,教师要警惕“为了风格而风格”的浅表性的只关注教学语言、教学仪态等外在风格、急于求成的教学行为,要让自身的教学思想、观念等与自身的教学语言、仪态等结合起来,同时融入自己的个性、气质、热情等因素. 如此,教师的教学风格就能逐步地形成.

教学风格展现着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灵性. 教学风格的打造、生成和发展,要防止急功近利的浮躁、矫情,要防止“为了风格而风格”的故弄玄虚、花样翻新. 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教师教学的踏实实践. 要让教师在实践磨砺中展现风格,在教学思想淬炼中升华风格,在个人学养积淀中明亮风格. 要让教师的教学风格从火花变成火光,从而指明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向,照耀教师专业成长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顾继玲,章飞.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 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段志贵,陈宇. 合格初中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研究[J]. 数学教育学报,2017,26(02):35-40.

[3]童莉. 初中数学教师的课程取向的调查与分析[J]. 数学教育学报,2008(02):47-50.

[4]孙杰远. 初中数学课程理念与实施[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数学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过程及策略研究”(B-b/2020/02/235).

作者简介:房广云(1981—),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曾获扬州市中青年教学骨干称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