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变式教学的三大关键

作者: 邹春艳

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变式教学的三大关键0

[摘  要] 好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注重启发引导和因材施教. 变式教学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其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价值是很大的. 教学中为了避免为变式而变式的情况,教师应认真研究数学、认真研究学生、认真研究教学,依据教学重难点、易错点,合理设计变式,以此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因材施教;变式教学;教学有效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变式教学可以通过问题的多样性、灵活性和挑战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数学规律,提升数学素养,发展数学思维[1].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提高对变式教学的重视程度.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若教学中教师对“度”把握不准确,不能因材施教,只是单纯地为了变而变,这样不仅难以发挥变式教学的积极作用,而且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事倍而功半. 那么,教学中如何把握“度”呢?教师要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通过适度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2]. 笔者以“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三个理解”的基础上设计变式,发展学生的“四基”与“四能”,提升学生的“三会”素养.

教学分析

1. 教材内容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比如知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具有稳定性. 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概念、分类、性质和应用,从而为研究其他多边形奠基.

2. 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虽然了解了一些三角形的知识,但大多是感性认识,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既要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操作、猜想、验证,从而通过理性分析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知识,完善个体知识体系.

3. 教法分析

学生具有一定的研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基础,为此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促进知识的深化和能力的提升. 结合已有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在学习本章节知识时容易出现以下问题:①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理解不够透彻,解题时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②缺乏分类讨论意识,使得因考虑不周而引发错误. 基于以上常见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通过变式教学加以强化,让学生认清问题的本质,掌握解题的方法,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

4. 学法分析

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学生自主分析、自主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已有知识和已有经验为基础,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灵活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1. 复习巩固,激发兴趣

问题1:回忆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方法及三角形的三个要素.

问题2:三角形如何分类?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具有怎样的关系?

回顾旧知,深化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从而为新知的探究创造条件. 在按边分类三角形时,学生常常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分成两类,基于这一现象,教师通过问题诱发学生思考,从而让学生明晰等边三角形属于等腰三角形的特例.

2. 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游戏活动:请各小组从5根长度分别为10 cm、12 cm、14 cm、22 cm、24 cm的小棒中任意挑选3根,将其围成三角形.

根据实验结果,请回答如下问题:

(1)是不是任意长度的3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

(2)用3根小棒围成三角形,它们应该满足怎样的条件?

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汇报操作结果,并让各小组合作交流,总结概括,从而归纳出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定理及推论.

3. 变式训练,深化理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巩固与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感悟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途径. 此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已有教学经验和学生课堂反馈设计变式,从而通过适度的变式应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  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其中AB=AC=5,BC=6,求△ABC的周长.

该题起点较低,学生口算给出答案:△ABC的周长为16.

这样通过低起点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提高课堂参与度.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以例1为原型,将题目进行改编. 学生积极思考,给出如下变式.

变式1: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其中腰长为5,周长为16,求底边的长.

变式1为例1的简单变形,结合已有知识经验易求得△ABC的底边长为6.

变式2: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其中一条边长为5,另一条边长为6,求△ABC的周长.

该题看似简单,却比例1复杂很多,很多学生不加思索地给出答案:周长为16. 可见,这部分学生考虑问题不够严谨,没有分类讨论. 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没有直接纠正,而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边长为5的边一定是等腰三角形的腰吗?问题给出后,学生恍然大悟,给出如下解题结果:当腰为5时,△ABC的周长为16;当腰为6时,△ABC的周长为17.

变式3:已知△ABC为等腰三角形,其中一条边长为5,另一条边长为12,求△ABC的周长.

在变式2的基础上,教师给出变式3. 问题给出后,受思维定式影响,学生给出如下结果:当腰为5时,△ABC的周长为22;当腰为12时,△ABC的周长为29. 可见,很多学生掉入了教师预设的陷阱. 教师预留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通过再思考、再交流,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腰长为5、底边长为12的三角形并不存在. 本题只存在一种情况,即腰长为12,所以△ABC的周长为29.

通过以上变式探究,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 为了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设计了如下变式.

变式4: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其中AB=AC=x,BC=y,周长为10,求x和y的取值范围.

该题难度有所提升,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根据已知条件及三角形三边关系可得:2x+y=10,所以y=10-2x. 因为x+x>y,所以2x>10-2x,解得x>. 又x-y<x,所以y>0,即10-2x>0,解得x<5. 故有<x<5,所以10-2×5<10-2x<10-2×,推得0<10-2x<5,即0<y<5. 所以x和y的取值范围分别为<x<5和0<y<5. 通过解决以上问题,学生体会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在解题中的应用,激活了数学思维,并让思维从低阶走向高阶.

为了进一步彰显变式教学的作用,引导学生将新知与其他知识建立联系,教师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变式.

变式5:对于变式4,请尝试写出x,y的函数关系式,并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图象.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函数视角思考问题. 学生根据三角形周长公式得到x,y的函数关系式为y=10-2x. 而谈起函数,自然涉及函数的定义域,于是结合变式4的探究结果完善函数关系式,即y=10-2x

<x<5. 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画出函数图象,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教师结合已有教学经验,通过设计变式题目预设陷阱,激发认知冲突,让学生的思维随着变式的发展而逐渐深刻,也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解题信心.

教学思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若一直重复着“讲授+练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势必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对此,教师应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积极学习数学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所设计的课堂教学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不仅要关注最终的数学结果,还要关心学生体验数学结果形成与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过程. 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有符合顺应时代要求的教学理念,实施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此让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数学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变式教学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对知识形成全面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与内涵,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在变式题目中设计“陷阱”,诱发错误,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认识,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与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发勇. 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策略探讨[J]. 数理天地(初中版),2024(3):83-85.

[2]侯卫东. 基于“三个理解”的教学活动实践与思考——以“完全平方公式”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3(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