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路径研究
作者: 王红
[摘 要] “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作业形式单一、枯燥,内容机械重复的局面,以基础性、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等为设计原则,践行“减负增效”的设计要求,充分发挥作业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为学生学习给予良好的指导与辅助,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 双减;作业;减负增效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检测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工具,是夯实学生数学知识、提升学生数学技能的重要路径. “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地优化数学作业,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浅谈几点优化作业设计的有效途径,若有不足,请指正.
明确设计目标,提升作业质量
教师教学的目的不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内容,形成解题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全面把握各单元及各课时的教学目标,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标纳入作业设计之中,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资料上的题目进行创新和改进,从而设计高质量的数学作业. 此外,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把握好量和度,让学生在作业中发现乐趣、体验成功、提升素养,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立德树人的学习目的.
例如,“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明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还要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同时掌握消元法、化归思想,并能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尽量减少重复性作业,合理控制作业的数量,采用多样化的设计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全面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解法,并设计一些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相匹配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二元一次方程组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让学生能够主动完成作业,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除了设计一些必要的书面作业外,还可以设计一些说理作业,通过让学生说理加深知识理解,提升作业有效性.
尊重个体差异,实现分层设计
不同的学生其认知水平、学习习惯、性格特点等都是存在差异的,这就决定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同样存在差异. 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差异,又要正确对待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以此保护好学生的学习信心,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对于学困生,要以基础题为主;对于中等生,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应该适当拔高;对于学优生,要适度加入探索题和创新题,以此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另外,除了作业的难度分层外,其数量上也要分层,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并鼓励学生在完成本层级作业的基础上,向高层目标发展,以此充分发挥分层作业的优势,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例如,学习了因式分解后,教师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进行作业分层设计.
C组:
请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①x4-81;②3ax2-3ay2;③-2xy-x2-y2.
B组:
利用图形面积因式分解:①a2+3ab+2b2;②a2+b2+c2+2ab+2bc+2ac.
A组:
请自己编写一个三项式,使其满足先提出公因式,然后运用公式法因式分解.
对于学困生,其重点是先完成C组题目,在有余力的基础上继续探索B组题目;对于中等生,可以选做C组题目,重点完成B组题目;对于学优生,可以直接从B组题目做起,重点研究A组题目.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从而使作业设计更有针对性. 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定期进行重新评估,及时调整学生的层次,以确保分层作业的有效性.
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复杂的学科,面对这些抽象且复杂的数学知识,学生很容易滋生畏难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另外,传统作业形式单一、枯燥,内容机械重复,容易让学生出现厌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丰富作业形式,通过多元化的作业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1. 基础性作业
基础性作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重点是通过必要的练习达到巩固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目的.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准确把握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基于教学重难点布置一些基础性、单一性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基础性作业的完成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2. 拓展性作业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进行适度拓展延伸,以此有效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一些拓展性作业,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索与发现,以此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性作业:在学校运动会上某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班主任提议从班费中拿出200元购买一些笔记本和钢笔,奖励那些在运动会上有突出贡献的学生. 经统计,本次需要表彰的人数为30人,其中笔记本的价格是4元/本,钢笔的价格为10元/支,你知道最多可以买多少支钢笔吗?上述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引导学生的情感共鸣,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3. 探究性作业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些探究性作业,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发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探究性作业应关注知识的启发性,凸显题目的典型性,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知识迁移和应用的能力.
例如,学习了一次函数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性作业.
某通讯公司采用分段计费的方法来计算话费,月通话时间x(分)与相应话费y(元)的函数图象如图1.
(1)月通话时间为100分钟,则需要支付的通话费用是多少元?
(2)当x≥100时,试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若月通话为300分钟,则需要支付的通话费用是多少元?
之后,教师让学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写出调查报告.
通过以上探究性作业,学生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一次函数相关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充分体会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可以有效培养自身的主动思考意识,改变被动的学习形式.
4. 开放性作业
开放性作业其条件不确定,方法不固定,答案不唯一. 开放性作业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等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关测量距离、高度和角度的作业,如测量旗杆的高度,测量池塘的宽度等. 通过这些动手作业,学生不仅可以加深相关知识理解,而且可以充分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学生在主动参与、互动交流中激活思维,激发情感,提升素养.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从作业质量上下功夫.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地研究教学内容、认真研究学情,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的数学作业,以此有效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