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深固中学生家国情怀的路径探究

作者: 李玲

随着各种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互联网上的信息如潮水般涌入我们的生活。这对于当前的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面对如此庞杂的信息时,他们很难做出明智的判断和选择。简而言之,有些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价值认同的偏离,这将极大地阻碍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一些中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平台,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更难以承担起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因此,需要引导他们正确使用互联网资源,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家庭、学校和社会也应共同努力,为中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国家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健康成长,为国家的未来发展作出贡献。

一、当前部分中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

1.责任担当意识尚弱。

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平台丰富了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也加快了人们对信息的接收速度;另一方面,又使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过早接触良莠不齐的信息,导致他们对于海量信息缺少思辨性和判断力。在与部分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他们在遇到挫折时通常会将网络上的负能量信息变成说服自己的理由。例如,他们会反问学习政治真的能促进国家发展吗,甚至有学生认为即使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也依旧没有好的出路,因此他们秉持着学习无用论原则开始放弃学业。由此可见,初中生在价值观尚未形成的时期就过早地接触网络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会阻碍其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

2.国家认同感较低。

随着生产力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中学生体会到的是生活的无忧无虑,他们很少经历生活的磨难,只对一些娱乐新闻报道或者自己感兴趣的网络游戏给予关注甚至痴迷其中不能自拔。换言之,他们很少花时间去关注国家重要发展决策,也很少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更需要对他们进行爱国教育。

3.文化传承力度不足。

例如:西方节日的氛围感在学生群体中愈发浓郁,反观本民族的节日在一定程度上却被忽视;西方的一些电影在学生之间被广为谈论时,我国优秀的影视作品则被遗忘在角落。一方面显示出学生缺少欣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另一方面也导致一些缺乏辨识能力的中学生受西方文化思想左右。由此可见,对初中生加强家国情怀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一个较好的载体。

作为道德与法治老师,需要在传授知识的道路上牢记以立德树人为起点,以培育中学生的家国情怀作为落脚点,不断地创新教学工作。《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要培育中学生的家国情怀,使他们对家庭有深厚的情感,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热爱中华民族,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

党的二十大也提出要求,即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正所谓若要文化兴盛,必定先育新人。中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更要具备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包含着文化传承、国家认同、责任意识和国际视野等核心要义。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在成长的重要时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他们的责任担当意识,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激起他们心中对我国文化的自信。

二、课堂教学中深固家国情怀的对策

1.巧用媒体平台,育责任担当之苗。

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利用短视频平台搜索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在课堂教学环节引入一些正能量内容。例如,教师在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时,可播放《唐宫夜宴》的相关视频。一方面,通过视频增加课堂趣味性,另一方面,教师借机引导学生高效感知这一系列视频背后所传递的多种价值导向。透过现象看本质,帮助学生感悟每一场盛宴的背后既有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设计者,又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舞者。以此多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既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又立志成为一个对社会发展有责任担当的人。

2.借助校园实践,培国家认同之根。

爱国教育是中学阶段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校园的一系列活动实质上也蕴含着深层次的爱国教育。例如,学校举办的传统文化节、国庆歌会、经典诵读等活动就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家国情怀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在节目设计环节不断感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以及在活动现场所感受到的满满爱国情感。

3.探寻家乡历史,铸文化自信之魂。

互联网使世界相连,国与国之间文明交流互鉴。作为中华儿女,应明白不惧新的前提是不忘旧,即做好传承与借鉴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真正开出自信的花朵。对此,教师在讲授《守望精神家园》中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时,可充分参考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对教材进行解读,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例如,苏州的吴门扇艺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当地的学生可通过实地走访或者借助互联网平台搜索其制作工艺,学习并尝试制作。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了解吴门扇艺的历史底蕴,另一方面,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也促使吴门扇艺得到传承。除此之外,苏州平江路上的评弹也是一个象征性代表,浓浓苏语唱出的是悠久历史文化,飘出了平江路,飘进了人们的心里。这样的教学过程既增加了课堂知识的真实性,也引导学生善于发掘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更好地感知家乡历史韵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自信在学生心中铸牢。

三、结论

家国情怀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道德与法治教师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巧借互联网平台帮助学生增强责任担当意识,提升对国家的认同感,以及学会发现并传承家乡优秀传统文化。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他们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仍需教师不断创新教育形式,继续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从而不断深固他们的家国情怀。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时,应引导中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家乡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承,激发他们为国家和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