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历史课堂提问要以生为本
作者: 徐金玉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进行有效的思维互动,使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营造氛围,进行引思提问
初中学生相较于小学生思维更加开阔,且拥有更强烈的自我意识。初中学生的心理更加敏感,外部因素会对他们产生更大的影响。而这样的心理特征也就导致了学生面对问题时会有更多的心理障碍。面对此类情况,教师应及时了解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营造一个舒适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使学生放松心情的前提,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时,可以引入炎黄二帝之间的战争,为本节课教学创造一个更加丰满的背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在这样的氛围中设计课堂提问环节,能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把握时机,进行适时提问
每节课的教学时长往往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当善于把控课堂节奏,把握好提问时机。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鸦片是在什么时间流入中国的呢?鸦片给中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为了抵制鸦片,当时的中国进行过哪些抗争?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教师利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面向全体,进行分层提问
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能够触动不同水平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让记忆、理解和应用类的问题在课堂上遍地开花,多角度提升学生的认知。
例如,在对鸦片战争相关内容进行提问时,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比如:是什么原因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呢?这个问题是对浅显内容的发问,直接在教材中就可以找到,属于记忆类提问,普遍适用于历史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对于优等生和中等生则可以抛出稍微需要深入思考和提炼的问题。
四、突显主体,进行递进提问
历史知识并不是单一的存在,而是互相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因此,教师应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问的连贯性,让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梯度性,这样会明显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例如,在教学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充分分析教学内容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近代史上,自然科学理论被不断发展与完善,这是为什么呢?这一问题的抛出,则会起到指引学生学习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之后可以继续进行拓展,为学生讲解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通过改良技术、引进设备等手段实现了飞速发展。
五、基于差异,进行引领提问
设置问题时应该避免千篇一律,难度也应该具有梯度性,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够被照顾到。
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时,围绕“三民主义”,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三民主义”和同盟会是否有本质上的区别?这个问题可以让基础较好的同学来回答。
六、注重探究,进行比较提问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史知识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对历史知识进行横纵向对比。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家喻户晓,流传至今,但他们都没有获得“民族英雄”这个称号,而为何英勇抗倭的戚继光却被称为“民族英雄”?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将会明白民族英雄是形容抗击中华民族以外的侵略者的英雄,抗金和抗元都属于民族内部的战争。
总之,课堂提问应该建立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然后将重点教学内容融入提出的问题中,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高效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