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 吴娟琳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主要指人们在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力和意志品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要确定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目标,在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各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尤其注重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让学生可以在更加广阔的学习天地,尽情地去探索、去发现,以此巩固地理基础知识和学科技能。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

要想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就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教师首先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感到轻松、愉悦,进而发现这门学科的独特魅力,逐渐享受地理学习的整个过程。地理课程包含大量理论知识,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原本枯燥复杂的理论知识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样既刺激了学生的视听感官,也为地理教学注入了更多活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热情。

例如,在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地球仪,让学生亲手触摸、观察,初步感受地球的外观和整体特征。随后,借助动画效果模拟地球转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上的经纬线及其错综复杂的分布,并且教会学生如何确定地理位置。最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人数相同的学习小组,给每组分配一个地球仪和一张世界地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到地球仪和地图上对应的相同的一个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全身心参与进来,无论是观察能力还是动手能力都能得到充分锻炼,而且通过小组合作还会学习如何与人沟通交流,如何最大限度开发自身的潜能,以此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地理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初中地理教材中涉及大量需要动手操作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开展相应的地理实践活动。地理实验、户外考察都是比较常见的地理实践活动。在地理实验中,学生可以亲自设计和操作,从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了解;而通过户外实地考察,学生可以更进一步接触地形地貌、河流湖泊、植被等自然现象,探索其内部规律,并在考察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使用各种各样的地理工具,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例如,在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的教学中,教师不妨带领学生到户外感受、观察天气变化,收集各种气象数据,尝试对未来两天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学生可以自行组队,明确各自分工,有纪律、有计划地进行考察和采集,将从户外获取的信息记录下来,整理成一份报告。通过户外考察,学生不仅能够亲身体验气象观测的过程,而且还能学习如何处理和分析数据。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和讨论,让他们分享在活动中的发现和感受,以及在预测天气时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从而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形成原理,提高地理实践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巧妙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地理学习中,学生必须时刻秉持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设计和完成实验、观察和调研解决问题,也可以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

例如,在教学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世界的地形》时,不妨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形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地形的特征。在进行问题和任务设计的时候,教师应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热情为宗旨,要么从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设置一些与当地环境相关的实际问题,要么创设生动的任务情境,让学生主动思考如何解决现有的问题。

综上所述,地理实践力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平等的学习平台,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主动学习,探索新知。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他们的地理实践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设计更多富有创意和挑战性的地理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