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教学探索
作者: 张习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尝试推进合作学习,是对以教师讲解、单向输出为主的课堂的革新,也是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关键环节。笔者在本文针对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展开深度探究。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教育”已然成为教育新形态,引发了教师的关注。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促进日常教学工作的深度发展。高中地理知识体系庞大,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两大体系,两者相互交叠,多有重合,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丰富课堂表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可以形成互动式课堂,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熟悉知识。例如,在教学荒漠化的防治相关内容时,学生对荒漠化实际上是没有概念的,就算教材中有图片或者文字介绍补充,学生也很难有深刻的印象。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动画等,使学生不仅在相应的环境中感受到风沙吹过、干燥的气候等,也能通过动画演示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二、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有深度的合作学习,以人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深度学习是指通过启发、指导学生,由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围绕学生的学习,开展深度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合作学习,包括合作探究、思考互动以及共同发展,使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课堂适当留白,使学生在课堂有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基于这样的需求,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分组,通过科学的分层分组,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中。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设置实践性、项目性合作主题,指导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随着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界限的打破,教师可以尝试设置综合性的思考内容,鼓励学生去思考与讨论,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核心素养。
三、做好课堂预设生成
深度学习是以人为本的学习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将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此时预设与生成之间也会出现一定差异。例如,在教学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如“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以及年降水量有哪些区别”“导致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年平均降水量、年降水量之间产生区别的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串联起课堂教学。在课堂中,尊重生成,认真听取学生给出的反馈,以此完成日常教学的深度思考和互动,促进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深挖教学资源,形成独特的课堂互动,能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这里,值得关注的一个细节是只有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才能切实促进发展,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深度学习的方式,是新时期对课堂教学的进一步优化革新。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带来更多的可能性,由此探寻相应的教学思路与发展路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到日常学习中,能够更进一步推动教育发展,进而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