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2024年全国高考地理甲卷试题分析

作者: 张亚峰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形成了“一核四层四翼”的结构,发挥了教育评价“指挥棒”功能,明确规定了高考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2024年高考地理命题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高中地理教材为依据,充分体现了“核心价值金线”,始终贯穿“能力素养银线”,联系生活实际,创新问题设置,突出对学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彰显了学科特点,实现了育人功能,促进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2024年全国高考地理甲卷试题总体上呈现稳中求新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一是厚植国家安全观、生态文明理念等,强化对学生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引导。二是试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情境性、综合性,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三是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对开放性试题有新的探索,呈现了新的特点。四是地理学科自身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的特点,试题中渗透了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相关学科。总体而言,试题对促进相关学科融合,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对2024年全国高考地理甲卷试题进行分析,以期对以后地理教学提供帮助。

一、遵循课标要求,创设真实情境

高考地理命题依据地理课程标准,从立意和情境出发,通过学生对知识的重构,建立知识、能力、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立意是灵魂,反映试题的考查目的,彰显学科核心素养;情境是载体,是试题所呈现的材料。高考地理试题的情境主要分为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两类。2024年,高考地理试题按照“四层”,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个考查内容进行情境建模,以“四翼”,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方式体现并设计问题任务。因此,融入情境、把握立意是解题的必要前提。全国甲卷1~3题以苏州工业园区中的中新合作区为案例,聚焦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布局规划,创设真实的情境和灵活的设问方式,重点考查学生对功能分区与布局等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

二、落实立德树人,突出学科思政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成为每位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意识,维护生态安全,树立新发展理念刻不容缓。2024年全国高考地理甲卷突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的要求,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以区域地理为背景,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全国甲卷4~5题以我国三江平原某农场农垦系统为例,在国家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结合具体区域特点,引导学生辩证看待生态环境保护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全国甲卷第44题,以某研究小组在“以水定绿”思想指导下探索合理的人工防风阻沙方式为情境,要求学生结合区域背景设计实验方案,探索水资源约束下具有最佳阻沙效果的灌木与草本植物种植方式,考查学生对实验方案设计的把握,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安全观。

三、强调学科思维,服务人才选拔

1.注重地理原理考查,着力培养创新思维。

2024年全国高考地理甲卷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地理原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充分挖掘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全国甲卷6~8题,以阿拉斯加某冰川上生长的“冰川老鼠”为例,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岩屑、矿物和矿物质的关系以及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的差异,调用物质循环、温室效应等相关知识和原理,分析苔藓球在极端严寒和营养贫乏的冰面上生存并营造出独立生态系统的过程,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

2.注重地理过程考查,着力培养探究能力。

2024年全国高考地理甲卷从要素、时空综合角度,考查地理事象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全国甲卷9~11题,以青藏高原东缘为背景,以沉积剖面中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为载体,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多种地理要素与过程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全球变化等科学问题的探索兴趣。全国甲卷第37题,以洞庭湖历史上的形成和演化为素材,探究自然地理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过程的影响。

3.注重地理联系考查,着力培养逻辑思维。

分析区域优势,并进行科学的逻辑推导,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区域优势只有和其他区域相比较方能显现,同时,区域优势只有通过与外部区域相互作用与联系,才能发挥其优势。全国甲卷第36题,以厄瓜多尔托奎拉草帽产业的形成、发展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为背景,考查学生客观地认知与评价区域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不同区域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的能力。

四、展现时代新貌,弘扬优秀文化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全国甲卷第43题,以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所给信息,选择某一世界文化遗产,设计一个参与感强、互动度高、体验性好的文化旅游产品,试题聚焦新发展理念,体现学科知识渗透和融合。

五、教学启示

通过对2024年全国高考地理甲卷试题的分析,结合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整体评价框架,地理教学需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进。

1.明确素养目标,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明确的要求。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要求,深刻领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育人价值及水平要求,引导学生关注区域时空变化。同时,还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

2.重视基础知识,回归学科本质。

基础知识是形成核心价值、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基石。高考地理试题强调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因此课堂教学要夯实基础知识、提升关键能力、培养学科素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与高考改革同频共振。

3.精选真实情景,构建考查载体。

情景设计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而问题则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主线,随着知识的深化,让学习者对问题场景不断地有全新的理解,或更深层次的体验。教学素材选择适宜能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以及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关注地理原理,优化教学流程。

地理学科综合性强,教师要设置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的理解。新高考已由原来的“做题”转变为“做事做人”,这一转变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流程中,教师必须严格按照学生的认知方式展开课堂教学,并利用逆向思考与分析的方式,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