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立教,问题导学
作者: 张宏亮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关地理灾害内容的编排有着重要意义。每年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给人类生存、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学生们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及自然灾害易发生的地区,可以提升防灾减灾意识,提升抗灾消灾能力,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各种教学方法能提升地理教学效果,将问题教学法引入地理课堂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设计导学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高中地理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开展有关灾害内容的教学前可以设计前置作业,让学生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开展课前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准确地表述自学内容。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区域,概括当地的旱灾特点,并用文字、视频或图片的方式进行归纳。在课堂教学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教学内容有了初步的印象,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新课前可以引入“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春雨贵如油”“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等谚语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地理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自然灾害的视频,如沙尘暴、台风、寒潮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围绕图表设问,激活学生思维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图表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地理教师在有关自然灾害的教学中,可以围绕图表提出各种关于我国自然灾害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图表进行分析,并叙述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这样,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析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例如,地理教师围绕图表设计问题,让学生分析旱灾、台风、寒潮的空间分布,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数据统计表的方法,通过观察数据统计表指出我国旱灾、沙尘暴、台风出现的时间和地区差异。如果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表达得不够完整,分析得不够透彻,教师要进行适当启发,或者让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问题,完善答案。
三、依据热点提问,发展实践能力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掌握消灾避灾的方法,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用问题铺设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意识。地理教师在铺设课堂问题时可以根据人们关注的新闻热点展开话题讨论,也可以根据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问题铺设,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例如,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展示世界上旱灾严重的非洲,让学生在对比中提出我国旱灾严重的地区为什么是华北而非西北。学生以问题为引领,分别持有不同的意见。教师借此机会让学生展开辩论,双方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从人口密集度、经济发展程度、旱灾造成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地理教师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得出结论。
四、价值观引领,渗透“三生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恐惧、焦虑和不安情绪将长期与人类共存。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学科优势设计关于人类生命、生存、生活的问题,渗透“三生教育”,让学生尊重生命,提升生存能力,用知识提升人类生活水平,树立科学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人类所做出的努力。学生从尊重生命的角度提出应对措施,掌握安全常识,进而提升基本生存能力。地理教师也可以进行课堂拓展,让学生参加有关自然灾害的知识竞猜活动,唤起学生对生存环境的关注。
综上所述,地理课程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特征,地理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问题的预设,引导学生围绕地理现象和自然问题进行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