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视角下高中生历史解释能力研究

作者: 王军

随着对“培养人”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新的课题被提出来了。新时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高中历史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分为不同的维度,历史解释是其中之一。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什么是历史解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从这一内涵中可以看出,史料是学生进行历史解释的基础。史料是高中历史不可缺少的教学资源,所以,在组织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尝试以史料为基础,探索多样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一、利用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故事是由历史人物、故事情节等组成的,具有趣味性。在历史课堂上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入一些历史故事,不但可以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也可以使学生产生探究兴趣。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笔者会先分析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搜集、整理历史故事,将其呈现在学生面前。

例如,在介绍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相关内容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笔者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呈现了“不懂英语的国王”“48小时首相”“最年轻的英国首相”这三个历史故事,同时根据不同的故事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驱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比如,在讲了“不懂英语的国王”之后,笔者提出问题:从这个故事中你们可以总结出国王丧失了哪些权力呢?在讲述了“48小时首相”之后,笔者提出问题:当国王和内阁发生矛盾的时候,内阁将如何处理?在讲述了“最年轻的英国首相”之后,提出问题:当议会和内阁发生矛盾的时候,要如何解决呢?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经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

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学生进行历史解释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二、利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是一项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多种活动。合作学习是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但可以通过思维碰撞建构知识体系,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合作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笔者先为学生展现了课前搜集的史料,如教材中关于西周礼乐制度的内容、《论语》中对“礼崩乐坏”的阐述、《庄子》中的“道术将为天下裂”等。然后,笔者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为什么“百家争鸣”被称作是我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明确的合作学习任务的驱使下,学生都积极展开思考。通过完成这样的合作学习任务,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还切实提升了历史解释能力。

三、利用历史阅读,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解释是以历史阅读为基础的活动。在缺乏历史阅读的情况下,学生是难以有效地从史料中获取关键信息进行历史解释的。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笔者高度重视历史阅读,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让他们灵活地应用这些方法分析史料,从史料中探寻关键内容,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笔者在历史课堂上教给了学生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要求他们边阅读史料边勾画关键信息,从中发现关键字词和主要思想。之后,利用关键字词和主要思想对历史信息展开分析,顺其自然地实现历史解释。在学生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之后,笔者还鼓励他们课后自主搜集史料、阅读史料,将历史解释融入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地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史料为基础,应用多样的策略,引导学生探寻史料,借助史料进行历史解释,在深入理解历史的同时,发展历史解释能力,提高历史学习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