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低碳经济理念
作者: 杜娣在现代化教学背景下开展地理教学活动时,教师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思想,单纯地要求学生背诵教材内容,而是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进行适当的延伸,将地理与生活相结合。现代社会倡导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创建新的教学体系,适当整合低碳经济理念,为学生提供全新的教育服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在教学中渗透低碳经济理念
现行初中地理教材内容相较于以往,很多知识点背后已经渗透了一定的低碳经济理念。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低碳经济理念。
首先,教师要认真备课,做好全面的教学准备,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适时渗透低碳经济理念,采取多样性的教学手段,体现地理教学的地域性、综合性,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低碳经济理念,培养低碳意识与环保意识。
其次,教师要基于教材内容,适当引入课外资源,丰富学生的思想。例如,在引导学生开展“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主题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入与人类活动和大气质量相关的新闻,并鼓励学生以辩论的形式,探讨人类活动是否会影响大气质量。通过辩论,学生会意识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培养低碳意识、环保意识的价值。
二、在活动中巩固低碳经济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倡导教师要加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融合。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还应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以多样活动体现低碳经济理念,丰富学生的认知,加深学生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拓展教学空间,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低碳经济引导,使之在耳濡目染的氛围中,感受低碳经济理念的核心价值。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地理兴趣小组,定期开展与低碳经济有关的宣传活动或讲座,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扩大低碳经济理念的宣传范围,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也可以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我的低碳生活”为主题,带领学生探索分析什么是低碳生活、低碳生活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实现低碳生活等。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要减少废气排放;要随手关灯、关水龙头;在购物时,尽量使用可重复使用的编织袋、布袋;等等。将低碳经济理念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能够形成“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思想,感受到低碳经济理念的意义,提升个人核心素养。
三、在乡土教育中传递低碳经济
除常规的课堂教育外,教师还可以拓展乡土教育内容。借助乡土地理教育,渗透低碳经济理念,传递新的经济发展价值。我国很多地区都能响应国家号召发展低碳经济,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为学生介绍相关内容。例如,在讲解云南的地理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介绍云南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鼓励学生分析为什么云南适合发展低碳经济、云南在地理方面有哪些优势等。
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介绍云南在发展低碳经济时所采取的一些举措,如加大了减排的力度、推进了相关产业的结构调整等。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
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选择感兴趣的一座城市,分析该城市的低碳经济发展状态,站在地理角度分析该地区是否适合发展低碳经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良好的责任意识。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低碳经济逐渐形成稳定的发展形势,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打造低碳经济,创建低碳环境,并不仅仅是国家、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初中地理教师应主动发挥学科的价值优势,渗透低碳经济理念,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以及乡土教育,为低碳经济提供渗透点,促进任务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