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的转型
作者: 于建松在核心素养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传统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方式已不再适用。所以,教师应转变高中政治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念、思想观念。
一、核心素养的定义
关于核心素养的具体定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认为核心素养是从人与工具、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等三个方面出发,是人作为个体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素养。欧盟组织认为核心素养就是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态度的总和。我国学者认为核心素养是每一个人在眼下乃至未来社会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及态度情感等,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一。这些观点都关注个体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核心素养并不是指提供基本生活需要的技能素养,而是促进人向上发展的素养。学校是培育学生综合素养和关键能力的重要场所,发展政治核心素养一定要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在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状态。这样的教学忽略了学生是一个完整而独特的人的事实,从而出现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或过于陈旧、教学目标不具体、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单一等,与高中政治教学目标相去甚远。高中政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以辩证统一的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而知道我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制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养成健全的人格,成为合格的中国公民。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应改变传统认识,正确运用新课标,结合教学内容,以核心素养为基底,让学生感受到高中政治的文科思维与人文关怀,促进其思维的解放。
三、高中政治课堂的转型措施
1.明确教学目标,深度理解教材。
教学目标体现着国家和学校对育人工作的要求,对教学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宏观指导,以实现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为基础,重视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和政治学科思维的培育。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准确把握学习方向,再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感知教学内容。这可以体现教学目标中的人文性质,即不为应试而教学。
2.应用互动教学,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抛弃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可将学生分组,利用课堂讨论来活跃学习氛围。小组成员可进行研究与讨论,集集体之智慧,选出代表发言,与其他小组实现火花的碰撞。教师可延后对答案进行补充说明与评价。采用这样的方式,不仅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而且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根据生活情境,培养自主思维能力。
自主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提升自我修养的主要影响因素。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尤其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思考问题,让学生敢于提出他人所没发现的问题,敢于质疑原有的问题解答。学生对政治的了解属于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这需要教师用足够的时间与耐心,让学生成长。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点,如引入有关“两会”的内容,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国家机器的组成,以及我国现如今取得的成就,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样,课本内容与现实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实践新知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为学习更深层次的内容打下基础。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自身素养。教师应充当学生的引路人、指导者,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使得政治课堂向更高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