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生”动教学设计

作者: 蔡海涛 陈智雄 曾月迪


[摘要]高中数学教学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构建“生”动教学.教师可从“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等四个方面启发学生“动”起来.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生”动教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提出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而这个阵地的主角是学生.

章建跃博士指出:发展核心素养是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所以,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生”动教学.其中.“生”代表“学生”;“动”代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生’动教学”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参与系列化的数学活动.掌握“四基”.提高“四能”.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而反映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于四个方面,分别是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笔者从这四个方面谈谈教师引导学生“动”起来的策略.以期与同行交流.

核心素养下的“生”动教学

1.问题在情境中驱动

案例1 探究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师生活动:问题导入,探究定理.

问题1 设向量e1,e2是同一平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你能作向量a,使得向量a=2e1+3e2吗?

问题2 设向量e1,e2是同一平面内两个共线的向量.你能作向量a,使得向量a=2e1+3e2吗?

问题3 我们知道,由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可得出:位于同一直线上的向量可以由位于这条直线上的非零向量表示.类比这个结论,平面内任意向量是否可以由同一平面内的两个向量表示?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向量的线性运算λe1+λe2的结果是一个向量.反之.平面内任一向量是否可以由同一平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表示呢?我们知道,已知两个力可以求出它们的合力;反过来.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力.这种分解通常不是唯一的,事实上.这种力的分解.就反映出平面向量的关系,这节课我们从力的分解出发,研究刻画平面向量之间的关系.

追问1:受力的分解的启发,我们能不能作平行四边形,将向量a分解为两个向量.使向量a是这两个向量的和呢?(探究分解的存在性,体会向量a的任意性.)

设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a是这一平面内与e1,e2都不共线的向量,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作OA=e1,OB=e2,OC=a.将a按e1,e2的方向分解,你有什么发现?

追问2:如果向量a是这一平面内与e1,e2中的某一个向量共线的非零向量,你能用e1,e2表示a吗?a是零向量呢?

师生总结得结论(存在性):当e1,e2不共线时,平面内任一向量a都能用向量λ1e1+λ2e2表示.

问题4(探究分解的唯一性)给定向量a都能用向量λ1e1+λ2e2表示,这种表示形式是唯一的吗?

学生经历以上探究得到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向量a=λ1e1+λ2e2.

设计意图 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教师以学生熟悉的物理知识为起点引入向量分解.再让学生自主探究向量表示的存在性与唯一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依托情境设计问题,由问题驱动、激发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让学生思维一直处于“动”的状态,从问题中抽象出研究的对象.完成“观察一猜想一证明”定理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发展了数学抽象、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

2.技能在知识中舞动

案例2 探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一次函数增长的差异.

探究1 选取适当的指数函数与一次函数.探究它们在区间[0,+∞)内的增长差异.你能描述一下指数函数增长的特点吗?

师生活动:学生自主探究,提出疑问.小组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交流的问题大致如下:

①为什么探究的区间是[0,+∞)?

②以什么路径进行探究?

③以函数y=2x和y=2x为例,利用信息技术列表画图,如何观察数表和图象?

④借助几何画板画出函数y=2x和y=2x的图象后.如何探究这两个函数增长的差异?

⑤如何用数学符号语言准确表述函数y=ax(a>1)和y=kx(k>0)在区间[0,+∞)内的增长差异?

教师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后,整理学生探究的结论.

①从“数”的角度比较两个函数增长方式以及变化速度的差异.“运算”是代数的一般观念.在一般观念的指导下,补充变化率△y/△x=y2-y1/x2-x1在教材中的表4.4-3的基础上再列一表(表1),让学生更清楚地观察它们的变化趋势.

②从“形”的角度比较两个函数增长方式以及变化速度的差异.借助几何画板画图(如图1所示).引导学生观察自变量的增加量相同时.只需要看函数值的增量△y即可.

教师播放微视频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指数爆炸”,指出指数函数的“爆炸”增长源自指数运算的性质.

师生活动:举例说明“指数爆炸”与生活有广泛联系.

①“1.01365≈37.78,0.gg365≈0.3”揭示“积跬步以至千里.积怠惰以至深渊”;

②“1.02365≈1377.41.1.01365≈37.78”揭示“多百分之一的努力.得千份收获”;

③“1.01219×0.98146≈0.46”揭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终将一无所获”.

探究2 选取适当的对数函数与一次函数,探索它们在区间(0,+∞)内的增长差异,并描述一下对数函数增长的特点.

探究3 类比探究1的过程,①画出函数y=2x,y=lgx,y=2x的图象,并比较它们的增长差异;②比较函数y=kx(k>0),y=logax(a>1),y=bx(b>1)的增长差异;③讨论交流“直线上升”“对数增长”“指数爆炸”的含义.

师生活动:学生类比“探究1”,自主探究.提出疑问,小组交流分析问题.然后概括表达.进而解决问题.教师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

设计意图 “不同函数增长的差异”处于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2019年版)教材中的“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内容之后.“函数的应用”内容之前.学生利用一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等知识,通过自主探究理解不同函数增长的差异,提升了抽象概括、推理论证和运算求解等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探究1”,充分经历规划研究思路(从特殊到一般),思考函数的选择、图象的绘制、函数的调整、信息技术的应用等,积累“如何研究”的活动经验;在“探究1”的基础上完成“探究2”和“探究3”,进一步提炼研究方法;通过作图、观察、实践,在“探索一质疑一反思”的过程中归纳认识几种不同函数图象的基本特征,训练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感悟函数与方程、特殊到一般和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数学探究活动是数学内容的主线之一.这条主线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更能帮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与实践.是学生发展学科素养的有效载体.三个探究活动是在学生掌握一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等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获得活动经验.理解并掌握程序性知识与技能(不同函数增长的差异).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困惑,以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师生讨论等形式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在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思维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直观想象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3.思维在表达中跳动

案例3 复数的三角表示式.

本案例是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2019年版)教材的新增内容,属于选学范畴.高考不作要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接着由第1组和第2组学生设计“概念引入”问题.第3组和第4组学生设计“概念厘清”问题.第5组和第6组学生设计“概念应用”问题,第7组和第8组学生设计“概念深化”问题;然后把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分享全班学生讨论.教师做总结点评.

活动1 概念引入.

问题串1:复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是什么?

①复数z=a+bi(a,b∈R)与复平面的点Z(a,b)和向量OZ=(a,b)三者是如何对应的?

②你能在复平面内用平面向量表示复数z=a+bi(a,b∈R)吗?

问题串2:向量可以由大小和方向唯一确定.能否借助向量的大小和方向这两个要素来表示复数?如何表示?

①向量的大小可以用复数的模来刻画,向量的方向呢?

②若角θ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始边在实轴非负半轴上.如何表示角θ终边上一点的坐标?

③你能用向量的模r和角θ表示复数z吗?

④以上研究的角θ的终边均在第一象限,得到z=r(cosθ+isinθ).这个式子是否具有一般性?当角θ的终边在其他象限或者实轴、虚轴上时,这个式子还成立吗?

活动2 概念厘清.

问题串3:阅读教材中的复数三角形式的概念.

①如何理解定义“任何一个复数z=a+bi都可以表示成z=r(cosθ+isinθ)的形式”中的“任何”“都”?

②复数三角形式中的r表示什么?范围为多少?

③复数的辐角θ是如何引入的?范围为多少?

④复数i的辐角θ是多少?复数θ的辐角θ是多少?

⑤表示复数i的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⑥由于复数的辐角有无限多个值,因此应用不方便,为了使任一非零复数有唯一的辐角.有必要规定辐角的范围,取多少合适?

⑦复数i的辐角的主值是多少?

问题串4:复数-1/2(sinπ/3+cosπ/3)的表示是三角形式吗?

①观察复数的三角形式,试分析其结构特点.

②复数-1、2(sinπ/3+icosπ/3)如何转化成三角形式?

③复数的非三角形式转化成复数的三角形式的关键是什么?

活动3 概念应用.

问题串5:你能在复平面中画出复数1/2、根号下3/2i对应的向量并转化成三角形式吗?

①你能指出复数cosπ+isinπ的模和一个辐角吗?画出该复数对应的向量并转化成代数形式.

②你能指出复数6cos11、6π+isin11/6π的模和一个辐角吗?画出该复数对应的向量并转化成代数形式.

③归纳总结复数的代数形式和三角形式的互化方法.

④两个用代数形式表示的复数相等的条件是什么?两个用三角形式表示的复数相等的条件是什么?

活动4 概念深化.

问题串6:回顾复数的三角形式的研究过程.并说说研究方法.

①复数的三角形式的结构特征是什么?辐角和辐角主值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

②复数的代数形式与三角形式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③你在知识、能力、思想上有怎样的收获?

设计意图本节课教师提供了研究数学概念的四个流程:概念引入、概念厘清、概念应用、概念深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四个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