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理念下的复习课教学
作者: 李水艳
[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复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效的复习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总体认识,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数学复习教学中,教师应践行“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复习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关键词] 复习教学;以生为本;综合能力;知识体系
高中数学复习不仅是已学知识的重复和再现,也是已学知识的再认识. 通过数学复习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整理某一阶段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巩固薄弱环节,深化知识理解,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提高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复习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快速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常常选择“讲授+练习”的方式开展复习教学,使得学生缺失了主体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标倡导“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教师应多提供一些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自主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全局出发,自主串联相关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在传统复习教学中,知识梳理大多采用“师问生答”的方式完成,即教师给出知识框架图,学生给出具体内容. 从表面上看,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其中,但是学生的思路被教师牵着走,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利于个体知识结构的完善. 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前阅读教材,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将散点的、零碎的知识点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归纳和梳理,结成知识链,构建知识体系.
例如,高三复习“函数”时,教师采用如下方式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课前,教师让学生结合教材和已学知识点用思维导图呈现函数相关内容;课上,教师精心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示,然后与学生共同点评,找出不足之处,逐步完善思维导图.
函数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其贯穿高中数学教学始终. 在高三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框架图,帮助学生形成长久记忆,提升复习效率.
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直接给出知识框架图,而是引导学生自行总结各个知识点,以此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 同时,教学中有效规避简单的照抄照搬,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构建知识体系,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升复习教学有效性.
自主解决问题,构建知识体系
在传统复习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多做题,部分教师喜欢唱“独角戏”,直接将“标准答案”呈现给学生,使得复习效果大打折扣. 在教学中,教师不妨结合教学内容和实际学情设计一些问题串,将相关知识、思想方法等串联起来,从而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引领学生完善理解,构建知识体系.
例如,在“数列求和”复习课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数列求和方法,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问题1 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应用了什么方法?
师生活动:教师点名让学生作答,并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启发和指导,从而自然引出倒序相加法. 为加深学生对倒序相加法的理解,教师又给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求sin21°+sin22°+sin23°+…+sin288°+sin289°.
教师预留时间,让学生观察并寻找解题突破口. 不难看出,1°和89°,2°和88°……互为余角,由此易于联想到诱导公式,即若α+β=90°,则sinα=cosβ. 又sin2α+cos2α=1,所以sin21°+sin289°=sin21°+cos21°=1. 所以,原式=44+sin245°=44.5. 这样通过挖掘首尾间的规律,创造条件采用倒序相加法,顺利解决了问题.
问题2 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应用了什么方法?
师生活动:教师先让学生回答,然后展示推导过程,由此引出错位相减法. 为深化学生对错位相减法的理解,教师追问道:如何求Sn=a+3a2+5a3+…+(2n+1)an(a≠0)?由于该题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启发并引导学生利用错位相减法解决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将题设中的a改成,即求Sn=+3×+5×+…+(2n+1)×. 学生套用错位相减法求解:Sn=+3×+5×+…+(2n+1)×的两边同时乘,得Sn=+3×+5×+…+(2n+1)×,两式相减得Sn=+2×+2×+…+2×-(2n+1)×,所以Sn=1+++…+-(2n+1)×. 此时教师总结道:相减公比指数相同的幂,可顺利地解决问题.
问题3 将Sn=+3×+5×+…+(2n+1)×中的“×”改成“+”,即求Sn=1++3++5++…+(2n+1)+.
师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数列通项为an=2n-1+,即由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组成,由此明确运用分组求和法求和,即等差数列放在一起,等比数列放在一起,分别求和后再相加.
问题4 已知an=n2,n为奇数,
-n2,n为偶数,求a1+a2+a3+…a100.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相邻两项之间的关系,发现其恰好满足平方差公式,则原式=-(3+7+11+…+199),再利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即可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由此深化学生对并项求和法的理解.
问题5 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求数列{an}的前n项和.
师生活动:教师预留时间让学生分析式子的结构特征,发现可以将通项公式变形为an=
-
,所以Sn=a1+a2+a3+…an=
1+++…+
-
+++…++
,前后各有两项不能相消,所以Sn=-. 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深化学生对裂项相消法的理解.
在环环相扣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回顾并梳理了五种数列求和方法. 问题解决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反思,明晰不同方法的适用条件和结构特征,以此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提高解题效率. 另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精选一些练习题,以此通过适度训练自主弥补知识结构的不足,逐渐完善知识体系,提升解题信心.
自主析错纠错,构建知识体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存在这样的困惑:明明有些题目已经重点讲解并练习过,为什么学生独立求解时还是“一错再错”?其实,出现这一现象与教师的“教”息息相关. 在教学中,若教师不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而是直接给出正确答案,学生将失去自我分析和纠正错误的机会. 这可能导致学生难以深刻理解错误和正确解法,遇到类似问题时再重复犯错. 因此,教师应将教学方法从“直接讲授”转变为“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我分析和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逐步建立正确的认识,构建坚实的知识体系,并学会正确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在“函数的奇偶性”教学中,教师收集学生的错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自主寻找错因,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以此深化学生理解函数的奇偶性,有效规避“一错再错”情况的发生.
问题:试判断函数f(x)=(1-x)·的奇偶性.
错解:因为f(x)=(1-x)=,所以f(-x)==f(x),所以该函数是偶函数.
问题给出后,教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寻找错因,然后师生互动交流. 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发现,该函数的定义域为[-1,1),不关于原点对称,所以该函数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这样展示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度,促进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错误在学习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自主查找错因,发现知识运用中的漏洞,及时进行修补,从而有效规避错误的再次发生. 此外,通过亲历析错、纠错、反思等过程,可以逐步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数学能力与素养.
总之,在高中复习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思考、交流、归纳、质疑、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逐步完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深度理解,切实提高复习课的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数学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