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教学命运共同体
作者: 汪路艳[摘 要] 教学命运共同体作为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校际教学合作方面的构想、尝试与应用,是有着丰富内涵的利益诉求共同体、观念认同共同体、共赢成长共同体、教学实践共同体,具有系统要素共融性、价值认同深刻性、学科界限跨越性、参与主体多元性等特征,推动着教学主体之间的合作、共生与共赢。教学命运共同体具有弥合校际教学资源差异鸿沟,拓宽教育均衡发展之路;丰富区域教研内容与形式,助推教学实践改革;引领教师角色转变与更新,铸就时代师者形象;推动教学文化再生与创新,塑造新型教育理念等时代意蕴。教学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学校管理的顶层设计,形成教学交流新格局;践行共生、共赢、共享的价值理念,推进校际合作的常态化;唤醒教师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具有共同价值诉求的教学主体;建立“师—校—校际”立体式协同教学实践平台,构筑合作性教学关系等。
[关键词] 命运共同体;教学命运共同体;教学实践;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4)01-0018-08
自中共十八大关于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提出以来,其丰富的思想意蕴和现实指导意义引起学界的关注并产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共同体类型及其价值要求,是诸种共同体精神和特质的综合化和辩证统一,揭示了共同体成员间的命运休戚相关、福祸一体,强调了利益共生、情感共鸣、价值共识、发展共赢与责任共担的价值追求,是一种将利己与利他以及利群有机结合起来的共生、共赢、共发展的模式[1]。鉴于区域、城乡、校际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有学校管理者基于校际教师教学与教研活动,将区域教育、教学资源均衡的整体发展与命运共同体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教学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教学命运共同体整合了教师共同体、教师学习共同体、学校共同体等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反映了处于不同区位的学校对共享型教学资源的基本利益诉求,将价值认同、共赢成长等理念高度统一,推动着教学命运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能有效促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突破学校与区域不均对教学的限制,从实践层面推动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研究共同体、学校共同体等理念的落实,为教育教学资源的均衡发展和教师共赢发展留下了时代印记[2]。
1 教学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把人类看作生态系统的一分子,倡导共生、共存、合作、尊重,这为教学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与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3]。基于共同的利益诉求而创建的教学命运共同体,是具有丰富内涵的利益诉求共同体、观念认同共同体、共赢成长共同体、教学实践共同体,体现了教学实践活动与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度融合,促使教学迈向合作、共享、共赢的发展征程。
1.1 达成利益诉求:筑基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强化教学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
教学资源的根本目的与本质属性是服务教学活动。在教学命运共同体中,教师有着“促进与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这一基础的利益诉求,这是因为共享型教学资源不仅是教学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也是不同教学主体共有的现实性的利益诉求,这种现实的利益诉求是教学命运共同体得以建立的先决条件。在线教学平台的广泛应用为教学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技术保障,而仅仅借助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累加与填充对于解决教师现实教学所需的有效教学资源这一问题无异于扬汤止沸,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区域教学资源库建设如火如荼的当下,教师仍然感到真正好用、适宜、优质的教学资源始终匮乏,教学资源始终是破解教学困境的当务之急[4]。因而反映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普遍需求、传达教师对建设共享型优质教学资源的呼声是教学命运共同体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既然教学命运共同体建立的物质基础是基于教师对教学资源这一普遍性问题的共同认识,那么以相同的利益诉求将教学主体凝聚为一个共同体的观念就应运而生了。从理想的角度来看,这种基于利益共识而组建的具有协作性质的共同体往往随着现实问题的不断涌现及不断解决而得到发展与壮大。实际上,若缺少了思想观念共识的达成,这种基于利益需求而形成的共同体极有可能陷入随着现实利益得到达成、问题得到解决而难以长久维系的困境。因此,满足教学主体对教学资源的利益诉求仅仅是建构教学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教学命运共同体的深入发展还需要相应的思想与价值追求。
1.2 深化观念认同:涵养共生型教学文化生态,夯实教学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共同体是由受已经达成基本价值共识的共同法则所约束的人们组成的,并由这些共同法则和价值共识协调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往行为,这是共同体得以建立的前提[5]。然而,教学命运共同体中的教师因理念差异而造成的彼此之间交流的分歧、误解、隔阂等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往往会逐渐演变为破坏合作与信任的风险,阻碍教学命运共同体的建立[6]。教学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尊重、包容与理解教学主体的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与理念差异,以教师支持、鼓励、认同、接纳并践行共识性观念认知为前提,以形成具有凝聚力的教学文化生态,夯实教学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在教学命运共同体中,共有的观念认识以平等对话、合作协商、交流互动形式促进教师的思想认识转变,为共生型教学文化生态的形成创设开放的环境。所谓共生型的教学文化生态是指身处教学命运共同体中的教师以促进教学为出发点,以共建、共商、共享的形式,建立基于教学实践而不断生成且教学命运共同体诸要素有机融合的文化系统。共生型教学文化生态的创建不仅能找准教师理念差异之间的重叠部分,深化教师的理念认同,化解教师因彼此的理念差异而可能带来的后续交流与沟通的分歧、误解、隔阂乃至不信任,还能将具有理念差异的教师群体融合为具有统一行动方向的团队,促进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强化教学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1.3 促成共赢成长:凝聚共长型教学主体智慧,引领教学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促进教学命运共同体成员的共赢成长是教学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强调共赢成长表明在共同体中,教师的发展既是充满对话与沟通的,也是注重互相学习与借鉴的。从区域内教师发展来看,教学命运共同体在教师跨校对话与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对教学质量进行整体分析和评估,从而推动人才的有效流动,以经验共享、问题共商、策略共施、合作共赢的形式,激发教师的教学活力,驱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在区域教育教学扩容和提质方面实现双赢[7]。从教师群体的角度来看,教学命运共同体在注重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将教育教学理念不同的教师融为整体,对教师的思想与观点兼收并蓄,从而推动教学形式的不断创新,为教师间的互相交流与沟通创造良好前提,使教师有勇气在集体中贡献智慧,推动教师之间的协作共赢。尽管集体更能激发教师的学习动力,调动教师的参与意愿,然而在现实中,有的教师因为所教的学校体量小,难以有效开展集体备课与集体教学研讨活动,造成教师想研无门,只能在本校凭微薄弱小的师资力量单打独斗。这种缺乏与外界交流,近乎闭门造车式的教研方式,很可能让教师、学校思维窄化。因此,以共同体带动教师学习与交流的方式,明确了共赢成长的价值追求,推动着一支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团队形成,对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多赢、共赢的选项。
1.4 烛照教学实践:根植互鉴型教育教学活动,增强教学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动力
教学命运共同体是学校管理者针对区域校际教学资源差异,旨在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而提出的。教学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表明学校教学现状的改善不是由一所学校孤立推动的,而是多所学校秉持命运共同体理念,遵循平等交流、互相尊重的原则,从教育理论经典中熔铸理论根基,从鲜活的教学活动中汲取实践经验,为教学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一方面,教学命运共同体是学校管理者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背景下提出的,这意味着教学命运共同体理当从教学实践经验出发,推动教师将经由借鉴与反思而获得的教育教学方式、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教学命运共同体所推崇的教学观念与实际的教学活动有效融为一体,体现教学命运共同体对教学实践的关照。另一方面,教学命运共同体根植于教师、学校之间互相借鉴型的教学实践活动,带有鲜明的互动性与实践性的共同体文化烙印,有助于革除教师仅凭经验教学的弊病,释放课堂教学活力,促进教师之间对教学实践反思的即时性互动与交往,如教师之间即时交换信息、密切协作,从而更好地对教学进行整体性的认知评价,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内在动力[8]。这种肇始于教学实践活动而又复归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不仅仅是教学命运共同体职能发挥与更新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学实践活动助力命运共同体利益旨归的证明,使教学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体系建设更为立体与鲜活。
2 教学命运共同体的特征
教学命运共同体具有的系统要素共融性、价值认同深刻性、学科界限跨越性、参与主体多元性等特征,为教学命运共同体在凝聚认同、形成教学实践合力方面提供了探索方案,拓展了教师合作交流的内涵与形式[9]。
2.1 系统要素共融性
作为一个系统的教学命运共同体,对其构成要素目前尚无明确的说明。然而作为一个系统,其各种构成要素必然是相互融合与相互依存的。参与成员、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发展动力是教学命运共同体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如何促进共同体的成员共赢成长,推动教学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建设,使共同体的发展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始终是贯穿教学命运共同体发展全过程的重要议题。因此,这就必然决定了教学命运共同体的特征是各要素的共融共建,服务于整个共同体的持续发展。一方面,从教学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构成要素来看,每一要素内部都是相互融合的。从教学命运共同体的成员来看,共同体成员之间是和谐共融的。教学命运共同体的成员构成主要有一线教师、学校及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者,其中教师占绝大部分。这就要求教师之间应当加强沟通与交流,增进理解与认同。同时,学校及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者作为教学命运共同体的另一个组成部分,须配合一线教师做好服务、组织、保障等工作。从教学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来看,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是相互融合的。教学资源作为物质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教育教学素材的简单堆积,其定位是立足真实的学科教学情境的,服务于学科教育教学的[10]。从教学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来看,是以促进教师共赢成长、凝聚教师智慧为价值导向的,反映了教学命运共同体倡导的共享、共赢、共生的发展理念。从教学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动力来看,教学实践的持续开展与更新为共同体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方面,从教学命运共同体这一系统来看,每部分的要素都是共融共生的,共同服务于教学命运共同体这一系统。
2.2 价值认同深刻性
教学命运共同体因共同的利益诉求而形成一个系统,也正因此,教学命运共同体对共有价值观念的认识既带有现实利益的特点,也带有理想诉求的特点,是近期利益互惠与长远持续发展的统一体。教学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是经由共同体成员一致认可而形成的,这种共识性的价值认同是理想色彩与现实诉求的统一,其确定标准是有利于教学发展和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共赢与合作,指明了共同的价值认可只有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之分,没有高低优劣之别[11]。从眼前的现实利益角度来看,教学命运共同体所秉持的价值认同服务于当前教育教学,推动共享型教学资源的建设,以满足当前教师教学中所急需的资源建设问题为出发点。从长远的理想发展角度来看,教学命运共同体一以贯之的价值认同是在应对当前不同区域学校所急需的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基于维护教学命运共同体持续良性发展而确定的。因此,基于这两种视角所确定的价值观念彰显了教学命运共同体承载的对现实与理想的双重定位,反映了价值认同对共同利益的切实维护、对共同价值的坚守以及对共同责任的担当,其在化解分歧与矛盾、解决利益纷争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折射了价值认同与教学命运共同体的深度融合[12]。
2.3 学科界限跨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