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物理教师专业精神的世界与境界
作者: 胡扬洋[摘 要]物理教师专业精神的研究在当下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更凸显了时代价值。以姜水根老师的事迹与论著为个案展开研究,分析了物理教师的专业精神:不计功利的心态保障专业精神的格局、文理贯通的修养涵育专业精神的气质、互动生成的对话丰富专业精神的层次、文化阐释的创新支撑专业精神的面貌。物理教师专业精神生成与发展的原因包括:研究的持续——敢执着于探索精神、读书的爱好——常浸润于崇文精神、群体的协同——能受惠于合作精神、历史的参与——不自外于时代精神。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物理教师精神成长的可行路径:不断探究物理教师专业精神成长的规律、着意弥补物理教师专业精神升华的短板、时刻保有物理教师专业精神砥砺的机会、自觉导向物理教师专业精神融汇的洪流。
[关键词]物理教师;专业精神;姜水根;文化热;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24)06-0038-06
1 问题的提出:物理教师专业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我国物理教师在教育事业中辛勤耕耘,几十年来沉淀了丰厚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需要被记取、升华与传承。可喜的是,教师的精神世界已经得到了更多关注,突出表现为对“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的权威概括和大力倡导。
2023年10月24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十九条为:“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列入本单位教育计划,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结合经营管理、业务培训、文化体育等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应当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专业精神,宣传和培育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运动员等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感和爱国行为。”[1]这一最新法条中,“科学家精神”与“专业精神”被并列表述,不仅表明二者不能简单地相互替代,还说明广大专业工作者具备专业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
物理教师具有“专业精神”是普遍的。这种精神需要在重视精神的当下给予确认和肯定。物理教师的专业精神是物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力量;发展专业精神是物理教师成为科学家、教育家的必经之路,也是物理教师受到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引领和感召的内在因素和前提条件。就此而论,研究物理教师专业精神的基本特征、内在结构和生成机理是重要的学术课题。
2 研究的方法:选择姜水根老师的事迹与论著为个案
物理教师专业精神的研究需要特殊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精准地聚焦“精神”层面。“精神是人类特有的情感、意志、品性的内在灵魂体现和心理现象表征。优秀的精神品质,于个人而言,是长期学习、工作、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和信念的坚守与沉积;于社会而言,是旗帜、榜样、先进能量的体现。”[2]教育学立场的“精神”研究中,历史学、解释学、文化学、人类学等研究方法应更多地发挥作用。
本研究选择姜水根的事迹与论著为典型个案。姜水根生于1946年,浙江省物理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浙江省政府授予浙江省首批“功勋教师”称号。曾任宁波市效实中学副校长、浙江省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与信息科学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姜老师197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能物理专业。1970年8月—1978年2月在辽宁省丹东市第十八中学任教。1978年2月,调入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直至退休。2012年,退休后的姜老师受聘为浙江玉环中学的学校顾问。如今,“这位已近70岁的老人,频频往返奔波于宁波与玉环之间”“为学校制定教师发展规划,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养,这是老师在玉环中学几年里始终坚持的一件事”,继续奉献着自己的激情与智慧①。
姜老师至今出版了物理教育学术著作2部,主编高中物理校本教材1部、物理教育用书多本,发表论文75篇(其中第一作者49篇)②,在物理教育领域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这些学术成果出版时间主要集中在世纪之交,涉及到了深广的文化、历史、哲学、艺术内容,并且与物理教学实际密切结合,这在一线物理教师的研究中是鲜见的。在我国整个科学教育研究领域,他的知识结构和教育主张都是极为超前的。例如,2004年开始,陕西师范大学的《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逐月连载了他的15篇“科学和哲学”系列论文[3]。
总体而言,姜老师具备本研究所需要的典型个案特征,研究资料也具有丰富性和历时性。以下分析均基于姜老师的事迹与论著展开。
3 物理教师专业精神的特征:以姜水根为例
遍揽姜老师的事迹和论著,一个突出的印象是他精神世界的广博与丰饶。他对哲学十分重视,且并不偏狭,其专业精神概括如下。
3.1 不计功利的心态保障专业精神的格局——超然精神
姜老师在论述中体现了他专业精神得以容身和生发的空间。他说:“我们的教学水平是逐步提高的。我们以下围棋作比方。……下围棋也不必赢,只要‘味道’好就行。一步棋的‘味道’好,就不是单纯地为了赢棋,而是棋形好,表现出一种美感;算路准,表现出一种力度;寓意深,表现出一种哲理。这样的棋局是流芳百世的‘名局’。当下棋的人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在良好的心态下,不论棋的形势优劣,都可以下出在当时条件下的‘味道’好的棋来。相反,在不平静的性情支配下,比较浮躁、比较激动,尤其是在棋的胜负带上功利性时,下出的棋要么没有生气,要么比较过分。我们的古人总结了一句十分精辟的话,就是——‘争胜无名局’。其实这句话值得我们中学教师深思,当我们不把学生的分数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而仅仅是当作我们工作的自然的结果的话,就跳出‘争分’的圈子,不去争那个最高分数,那么在物理教学中追求的就是另一个目标了。那么我们会认识到‘争分无名师’,我们要追求的是一个境界。”[4]前言1这段论述精彩地反映了姜水根老师超然、从容的心态。
在物理教学上,急功近利的心态必然导致精神世界的狭隘、逼仄,只有真心懂得“慢”的智慧、真正体会“慢”的味道,精神世界的格局才能打开。姜水根的心态超越了庸俗、短视和功利,跃升到了精神层面的遨游与追求。
3.2 文理贯通的修养涵育专业精神的气质——会通精神
姜老师在知识结构和物理教学实践中鲜明地体现了一种“文理贯通”的修养。他说:“物理教学改革就是要克服应试教育的片面性,要通过科学史、科学哲学以及科学美的教育,全面传承人类的文化。”[5]“关于文理贯通的途径,他提出了文史哲三条途径,且以历史为主要途径。这里的历史主要是科学史,这里的哲学主要是科学哲学,这里的文学不是全部的文学形式,而是诗歌。姜老师曾经将科学史上的许多物理学家及科学实验写成七律。”[6]
21世纪初,姜老师带领物理组三位年轻物理教师开始了“文理贯通”选修课建设,至2014年形成了一个由“文化视角论科学”“古希腊文明”“十大最美丽的物理实验”“科学家的思维”4门选修课组成的“文理贯通”课程体系[7]。到玉环中学担任顾问后,为探索一条传承科学文化、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之路,姜老师带领玉环中学全体物理教师,共同编制了以物理知识为中心、文理贯通的校本课程“物理学的基本问题”,并在全省推广实践。校本课程的研究集丰富的教育智慧、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于一体,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物理学的基本问题,并把科学知识与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学生充分展现了科学的艺术美,为学生的道德情操、科学素养提升,以及人文知识的积累打下良好的基础[8]。已出版的《物理学基本问题》[9]一书由姜水根、赵顺法主持编写,内容很有特色,科学史哲等内容与国家物理课程密切融合,编写思路和具体做法也十分符合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习惯。
通读姜老师的论著可以发现,对诸多哲学、美学、科学史哲(HPS)等“大部头”,姜老师不仅读得早,还读得比较深入。此外,论著中还可以看到他对哲学“会通精神”的高度认同与精神共鸣。“谈起姜水根,教师们都说:‘姜老师学问博杂,跟他交谈如沐春风。’”“他上‘文化视角论科学’,发现一张都江堰的照片有点失真,他琢磨了几分钟,接着画出一张都江堰全貌图。‘姜老师对都江堰太熟悉了,他一个人去过都江堰好多次。’几千年来,都江堰还在发挥作用,让姜老师觉得这是个科学上非常值得研究的案例。”“姜老师爱读《红楼梦》,经常写诗,还会用诗歌描绘各种物理现象,让科学家的事迹变成诗歌里的典故;他喜欢哲学,每天送小孙女上幼儿园,路上都要选一个哲学概念讲给孙女听;他出去讲学,内容从来不重复,因为他每个阶段都会研究一个感兴趣的课题。”[7]总而言之,文理贯通的修养造就了姜水根的一种精神气质。
3.3 互动生成的对话丰富专业精神的层次——对话精神
姜老师说:“我们所追求的物理教学的境界。具体地说是三种:物理教学的科学境界、哲学境界、艺术境界,是我们进行物理教学的真、善、美的本义。”[4]前言21这样的境界,并非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层级,而是思想与意识的交融、互动与生成。“对话”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富于哲学意蕴的精神,还内含着对人本质的尊重。他的对话精神体现在他的教学实践中。早在20世纪80年代,姜老师就以学生的名字命名他们在课堂上的物理发现,使学生们备受鼓舞,这长期在物理教学界传为美谈[6]。在2002年出版的集中呈现自己物理教学主张与成就的著作《关于物理文化对话:高中物理教学创新》中,姜老师在表述物理科学、物理学科、物理教学的观念时,采取了对话和讨论的形式,虚拟了张、赵、王、马四位老师,以及甲、乙、丙、丁四位学生[4]前言1。这种的写作方式在物理教学论著中至今少有。这种“对话体”表达的物理教学思想和主张也显得深刻而灵动。
不论东西方,诸多科学、哲学原典都是以对话体活语录体写成的。不少哲学先贤也都偏好以对话来表达、交流思想。例如东方的《庄子》《论语》《孟子》多采用对话体,西方的苏格拉底擅长使用“问答法”,柏拉图的著作、伽利略的《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也是对话体。对话精神是协作、生成、倾听、互动的精神。具有对话精神的人绝不偏执或故步自封,而是有开放包容的气度与丰富的思想内涵。姜老师在表达自身观念的时候,自觉地选择了对话。以这样的形态开展物理教学,自然会传达涌流的精神意蕴。
3.4 文化阐释的创新支撑专业精神的面貌——民族精神
物理教师研习人文文化并不意味着要做“书橱”或“鹦鹉”,而是要发展出基于民族精神的文化自觉。姜老师说:“科学的文化背景的问题不仅在科学上是重要的,而且在教育上也是重要的。这就是文理贯通校本课程要谈论科学的文化背景的原因。在当今科学改变世界的形势下,仅仅依靠老祖宗的经验,从《易经》《论语》等典籍中寻找智慧,还是远远不够的。文理贯通的校本课程跟现行的物理课的不同之处是:其从文化的视角来看科学,让学生看到西方科学文化不仅筑成了一座座丰碑,也形成了一个个灾难。我们不仅要培养一个用科学改善环境、改造世界的意志,也要有一颗敬畏自然的心。在这个基础上懂得:东西方文化分别在征服自然和跟自然和谐相处问题上各树一帜,两者是不能互相替代的,而应当是并存的。”[10]在姜老师的事迹和论著中,都可以发现其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信心,以及创造性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努力,这是物理教师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