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史学习融入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路径探析
作者: 吴子兴[摘要]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与党史学习之间存在契合点。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融入党史学习,不仅能丰富写作教学的内容与方式,而且能促进党史学习的深入展开,两者相得益彰。党史学习融入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实践路径包括:通过党史学习,激发写作新动力;利用党史资源,丰富写作教学的素材库;借助党史学习平台,创新写作教学方式等。以上实践路径指向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等一系列写作教学问题。
[关键词]党史学习;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23)03-0088-05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这八个字指明了学习党史的重大意义及作用。对于基础教育语文学科而言,将党史学习积极融入学科教学,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科育人优势,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学科特点,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1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融入党史学习的可行性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对包括党史在内的革命文化的认识较多地是通过阅读活动或听说活动获得的:如诵读、研读红色经典,聆听、讲述红色故事,观看红色影视作品等。相对而言,纵使有诸如征文之类的活动形式,写作活动与革命文化的联结仍相对薄弱。事实上,语文写作教学可以在包括党史学习在内的革命文化教育方面发挥独特作用,而党史学习也能促进写作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1.1写作是丰富党史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开展党史学习,方式手段固然不少,如前面提到的诵读、研读、聆听等,但这些活动多属于输入型学习方式,容易出现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而写作活动作为一种输出型学习,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自主学习。
借助写作开展党史学习,既能丰富教学手段,避免输入性学习方式易造成被动学习的局面,又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升其学习动力。以表达输出作为牵引力,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党史学习活动中。
1.2写作是深化党史学习成果的最佳途径
如何避免学习走过场,如何使学习更加深入人心、落到实处,这是关乎党史学习质量的重要问题。写作是深化党史学习的最佳途径。写作作为一种深度学习活动,需要学生的深度思考,再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将思想诉诸笔端。比如,学生在写与党史有关的文章时,需要搜集、阅读相关的学习材料,进行思考研究,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最终形成相应的言语作品。写作的过程是对党史深入再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不断提升、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
1.3写作是检验党史学习效果的合适评价方式
正所谓“言为心声”,写作是个体表达其立场、观点的重要方式,作品则是个体呈现其思想的重要窗口。在党史学习中,写作可作为一种检验学生是不是真正学懂学通、有没有做到入脑入心的评价方式。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作品(如关注其文章立意是否高远、思维是否缜密、选材是否合理等),倾听其言语心声,从语言文字入手,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是否发生积极变化。同时,借助作文评语与学生进行对话,引导学生更好地学好党史、用好党史,以此提高自身政治觉悟、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
2党史学习融入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实践路径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长期以来存在学生缺乏写作动力、缺少写作素材、不会写等问题。应结合当下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在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三大方面挖掘写作教学与党史学习的融入点,借党史学习提升写作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党史学习的深入开展,更好地发挥写作教学的立德树人功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2.1为什么写:通过党史学习,激发写作新动力
2.1.1从“要我写”转变为“我想写”
“为什么写”是写作需求及动力问题,多年来其作为写作难题之一一直困扰着写作教学。其成因十分复杂,对于学校而言,单靠外加性、指令性的写作要求来驱动学生写作,恐怕是导致学生反问“为什么写”的最大原因。经验表明:暂时性的外在要求难以替代长久性的内在需要,以外在要求完全代替内在需要的做法,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反感乃至漠然的心理。弄清楚“为什么写”的主要意义在于,它让学生的写作状态发生了根本转变,从“要我写”转变为“我想写”。归根到底,“我想写”就是学生在弄清自身写作需求后找到内在的写作动力。
2.1.2汲取党史智慧,激发写作新动力
“为什么写”与其说是学生的一种反问、叩问,倒不如说是学生对自身写作动机缺失的自然暴露。写作动力问题的解决办法有很多,其中,以党史学习为切入点,通过对党的智慧的汲取,增加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能激发写作动力的新方法。例如,教师可重点引导学生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党史学习,激发学生对真理的追求、对历史的探索、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由此生成学生的写作内在动力,使其在对国家和民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思考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与写作的欲望,用激扬的文字书写出当代学生的青春之歌。
2.2写什么:利用党史资源,丰富写作教学的素材库
百年党史,波澜壮阔、博大精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更是学生进行写作学习的宝贵素材资源库。在党的历史上,涌现过无数创造了历史、改变了时代的革命英烈和英雄人物,他们那些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事迹,都是极具感染力的写作素材。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学好党史,对历史一知半解,因而未能将之用到写作上;还有一些学生在写作中,笔下多是古代帝王将相或文人骚客,写作素材狭隘、单一。利用与开发党史资源,将革命英雄人物精神、重大历史事件等转化为写作素材,有助于解决学生因缺乏写作素材而导致无话可写、内容空洞、胡编滥造等问题。
2.2.1善用红色经典作品,丰富静态的写作素材库
“‘红色经典’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主要指1942年以来,文艺工作者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导下,以国内革命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为题材,创作的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1]红色经典作品的创作与发展历史,与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是分不开的。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文本,更是珍贵的历史文本。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红色经典作品主要体现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统编本高中语文教科书的选文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附录2“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罗列了毛泽东的诗词,艾青、臧克家、贺敬之、郭小川等人的诗歌,周立波的小说《暴风骤雨》等。
高中语文统编教科书中选取的红色经典主要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杨成武的《长征胜利万岁》、聂荣臻的《大战中的插曲》、夏衍的《包身工》、孙犁的《荷花淀》、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节选)、茹志鹃的《百合花》、王愿坚的《党费》等。
课标及教科书所选篇目涵盖了我国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不同类型作品。这些作品经受过历史的洗礼,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题材,是一个内容丰富、不可多得的写作素材库。对于这些革命文化素材,学生只要在平时学习中多加梳理、善加利用,必能拓宽写作视野,开阔写作思路。此外,红色经典作品还包括很多革命影视作品,这些也是学生日常写作的潜在素材。
2.2.2开展红色研学旅行活动,构建行走的写作素材库“红色研学旅行是以红色旅游为载体的研学旅行,是把素质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通过游览观光、参观体验、研学教育和学习探讨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它除了具有研学旅行的一般特征之外,还突出红色内涵,集学习历史、陶冶情操和观光旅游于一体。”[2]红色研学旅行主要涉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根据地、革命遗址、革命烈士故居、革命博物馆、革命展览馆、革命文物、红色革命历史故事等革命文化资源。这些革命文化资源是党的历史的光荣见证,更是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
红色研学旅行活动加强了学校与社会、历史的联系。红色研学旅行活动的教育学意义在于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知行合一理念。学生通过研学旅行活动,能快速增加见识、积累直接经验,更直观、更真切地感受中国的过去与现在,感受祖国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与熏陶。红色研学旅行活动,与作家的采风活动相似。教师可以把红色研学旅行活动搭建为一个行走的红色革命文化写作课堂,把丰富的党史资源转化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在红色研学旅行中,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自然也成为其写作素材库的重要内容。
2.3怎么写:借助党史学习平台,创新写作教学方式
当学生具备充沛的写作动力、丰富的写作素材之后,“怎么写”将成为决定其写作活动成败的关键性要素。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党史学习平台,以党史学习这种特殊形式促进学生的写作学习,以此探索出合乎写作教学实际的教学方式。
2.3.1读写融合,吸收红色经典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红色经典’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艺术形式上表现为大量吸取民间大众的叙述方式、故事结构、叙事形态、文学形式,融合武侠、传奇、言情等多重通俗文学的精华,注重情节结构安排,注重故事冲突,大胆进行新的艺术尝试。”[3]承载党史、反映党史的红色经典作品在艺术特色上有以下方面值得学习与借鉴。
第一,突出读者意识、重视受众的接受心理。在革命战争年代,不少红色经典作品承担着重要的宣传任务,作家需要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因此,作家在创作革命文化作品的时候,会特别重视研究读者及其接受心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一些文艺工作者不重视研究人民群众(读者)的现象批评道:“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4]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告诫的:“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4]
在写作中突出读者意识、重视读者的接受心理是近年来写作教学研究的热点。在日常写作中,由于写作者缺乏明确的写作对象意识,写作方向感的缺失,进而导致写作交际作用失常的现象比比皆是。作家在红色经典作品中突出读者意识的一些创作手法,值得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加以借鉴与学习。以《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为例,作者魏巍在文中高度重视写作对读者的影响,具备很强的读者意识。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在对看似习以为常,实际上却来之不易的人民幸福生活进行一番生动描绘的基础上,顺势向读者发出了深情的呼唤,引发读者思考这种幸福生活从何而来、为何能拥有的背后原因。作者行文入情入理,感人至深,成功地使读者认同了“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个观点,发挥了该文在特定历史时期中的宣传教育作用。
第二,重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反映。有学者认为:“与其反映的巨大的历史内容相适应,红色经典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建构了宏大的历史叙事,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图景,体现了中国文学中自《史记》以来关注历史重大事件的传统。红色经典的作家们真诚地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热情参与社会进程,体现出与社会和生活紧密相连的精神特质。”[5]应该说,红色经典作品坚持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反映,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基本观点的坚持,也是对我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传统文论的继承。反观当下高中学生的作文,其中不少只局限于校园生活或历史人物与事件中,缺乏对真实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反映,这自然导致写出来的文章与生活脱节、与时代脱节,真情实感缺失。在写作教学中,红色经典作家对生活的热诚关注无疑为学生的写作学习树立了好的榜样。通过阅读红色经典作品,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红色经典作家联系生活、书写生活的现实主义写作表达手法,从而使自身写作活动更加接地气、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