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空间的历史嬗变与未来展望
作者: 田春 徐业松
摘 要 教学空间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承载着重要的育人价值。我国教学空间历经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从“形式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从“制度化教育”到“网络化教育”的发展阶段。在分析和比较每个历史时期教学空间的属性和特点的基础之上,尝试对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教学空间的内涵、呈现出来的特征以及发展面临的问题尝试作出回应和解答。
关键词 教学空间;历史演进;发展阶段;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 G4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4634(2023)04-0056-07
0 引言
教学空间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彰显着独特的教学理念,承载着重要的育人价值。近年来,我国很多学校都在积极进行教室改造,建设自主学习空间或智慧教学空间。教学空间作为组织和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回观我国学校教学空间的演进之路,主要历经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从“形式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从“制度化教育”到“网络化教育”的发展阶段。本研究通过对不同阶段教学空间历史演进的对比,分析哪些可以为当前的教学空间的塑造提供借鉴,可以为未来教学空间的发展路向等问题的解答提供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指南。
1 “非形式化”到“形式化”教育时期教学空间的沿革
教育是与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种教育活动是在原始人群的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通过这种教育活动向年轻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以保证人类种族的延续和发展。
11 非形式化教育时期的教学空间形态
原始社会的教育同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教育的内容和原始社会需要相适应,如石器、木器的制造和使用,火的控制和使用,狩猎的技术和经验,采集食物的技术和经验,共同生活的规范,言语的使用[1]。这一时期的教育是融合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之中的,并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机构和固定的教学空间,也没有专职教师和专业的教材,教育的基本方式是言传和身教。青年一代主要是通过在大自然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活动中接受老一辈的训练和教育。教学内容是以生存和生活的训练为主,教学空间的形态是单一的和不稳定的,而且普遍存在于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教育活动和人生存活动一样,需要应对复杂环境与自然提出的严峻考验。换言之,空间的意识还未渗透到教育的形式之中,自然环境即是教学空间本身,两者是一种自然方式的“非形式化”的结合,教学空间并没有被单独抽离出来作为影响教育活动及其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呈现出原始性、无形性、非独立性和朴素性的特点(如表1所示)。
12 “形式化”教育时期的教学空间形态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逐渐提高,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文字产生,科学文化知识日益丰富,使得人类的经验得以记载和整理,人类的间接经验能够得以传承和言说。文化知识的丰富,使更丰富的学习内容产生,孕育产生专门的教育机构和场所——学校。学校作为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学校教育为教学空间的出现提供了前提条件,并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形式化的教育形态。从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历史发展来看,学校出现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夏朝。孟子说夏、商、周三代“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校,周曰序,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2]。发展到商朝,除了专为统治阶级贵族子弟等上层人士设立的国学外,还按学生的年龄、程度、等级等设立大学和小学,学校的规模较大且分为东学(东序)、南学(成均)、西学(瞽宗)、北学(上庠)和天子所涉的大学“辟雍”等多处学校办学。进入封建社会,学校逐渐发展出多种形态,教育的内容和规模日趋丰富和完善。
总体而言,从形式化教育的出现到教育实体学校的形成,“学校”成为了一个专门的教育空间场所。学校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目的明确的社会活动,并逐步确立了学校教学空间中的教学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然而,形式化教育时期的教学空间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表现为教学进程较为随意,人员流动性强,教学对象层面狭窄。更进一步说,这一教育时期的教学空间也还并未真正完全独立出来,学校既指专门的教育场所,同时也是教学空间的代名词,教学空间更多指向的是一种具体的学校教育建筑或物化场所。
13 “非形式化”与“形式化”教育时期教学空间的比较
与“非形式化教育”相比,“形式化教育”较前者更为稳定,发展也更为全面。从教育形态上来看,“形式化”教育阶段由于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相对确定,形成了专门从事文化科学传播的教育体系,教育形式逐步规范化,教育有了特定的场所,成为了一种独立形态的社会活动。从教学空间的演进来看,教学空间从最初的外在空间自然界,转入室内空间,如私塾、经院、寺庙或国家规定的专门的教育场所,摆脱了零散无序的状态,走向规范有序的教学组织过程。从教学内容上看,形式化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课程教材更加丰富,学科门类较为齐全,教学方法与形式也逐渐灵活多样,对知识的学习不再局限于经验和技能的传授,而是满足国家人才选拔的要求和需要,具有较强的政治性。从教学的对象及其师生关系来看,非形式化时期的教学对象主要是面向青年一代传授生产生活技能,没有富贵贫贱之分;而形式化教育时期的教学对象主要面对的是贵族子弟,提倡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有着严格的身份区分,表现出明显的教育阶级性和等级性。
2 “制度化”到“网络化”教育时期教学空间的发展
从教育史的视角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是从近代才开始建立,这一时期的学校呈现出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制度化。制度化学校的产生带来了“制度化”教学空间的产生。
21 “制度化”教育时期的教学空间
“在近代,以班级教学代替个别教学,出现了‘制度化’教育的端倪,教育系统的形成,教育事业的普及,推动了教育‘制度化’进程,教育研究的进展与教育经验的积累,使“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3]进入19世纪,人们所认定的一般意义上的“学校”才开始出现,“因为无论哪一个国家,都是在近代才开始设立学校。进入19世纪以后,才逐渐发达起来”[4]。
随着学校教育逐渐采用班级授课制,学校从孤立的教育实体转化为教育系统的基本单位,成为教育制度的重要载体,通过“制度化”的学校教育这一教育实体将历史松散化、游离化的空间状态逐渐凝聚成具有制度化的教学空间系统,促使教学活动在过程、方法、手段上都具有了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使得教学空间中各种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展开。制度化时期教学空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同时在场性”,即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特征和学习特征编成班组,由教师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统一组织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因而,“制度化”的教育产生了制度化的学校教育管理,也就有了整齐划一的教学空间,同时使得学校教育与其他社会教育系统相区别开来。“独立性”和“排他性”日渐突显。
22 “网络化”教育时期的教学空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从工业社会迈入信息化社会。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教育体系的深度变革,也给课堂教学带来深刻的变化和影响。如果说功能较为单一的计算和感知智能对教学空间的作用还十分有限,那么拥有多功能复杂系统的认知智能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力量对整个教学空间实施全新的技术化改造与重塑,促成教学空间的生产并再生产新的教学空间。
“网络化”教育时期的教学空间打破了传统科层制逻辑下教学空间对人的规训与阻隔,压缩了时空距离,使得“时间分离、空间分离、师生分离、教管分离”的网络化教学成为可能,师生对一种新型的民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生活的憧憬愈加明显。尤其是在人机交互界面的作用下,师生可以根据自身所需作出自己的选择与范式解释并与他人的“照面”成为可能,也正是源于这种人机交互界面使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同处在一个“共在”的虚拟教学空间。这种“去身体化的信息化在场”[5],既可以延伸、替代人的实体性在场,也可以使师生通过网络手段的辐射扩大自己在场的交往范围与效应,人的独特性、主体性等特征更能获得充分的展现。“既便师生并非共同在场也能推动不同学习偏好和认知水平的学生之间交流研讨组建开放与多元的异步学习共同体,确保彼此之间围绕共同的教学主题交往互动”[6],减少了学习者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牵绊和顾虑,克服“亲临教学现场”的局限。学生越来越愿意以信息化的在场方式来显现自己,同时也越来越趋向于接受他人的信息化在场。
23 “制度化”与“网络化”教育时期教学空间的比较
从教学空间的形态上看,“网络化”时期的教学空间不再是完全存在于学校教育的指定场所中,而是在虚拟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帮助师生通过链接从当前文本跳转到下一个文本,使得相关教学信息和知识在不同空间实现连接,无缝联通学校、社区、家庭、社会场馆等学习场所的一体化学习环境,全面支持正式与非正式学习,满足每位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呈现出虚拟性、仿真性和精准性等特点。从教学内容上看,知识的符号越来越以图片、视频、微课程的形式出现。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主导,每一个学习者既是知识的消费者,也是知识的生产者。从教学方法和形式上看,在网络教学空间中,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教学技术手段,为每位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定制服务,通过精准化的资源服务推送、个性化的学习结果诊断以及学习路径引导,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和帮助,实现每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从教学师生关系来看,在仿真化、移动化的教学空间中,师道尊严的教学关系格局被打破,师生之间呈现出的更多的是主体间和谐的空间性关系,关系交织的中心跟随学生学习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由此看来,网络化教学空间“不仅仅是一个虚拟空间,还是连接课堂、校园、家庭和社区的重要载体,更是紧密连接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的核心纽带”[7]。
综上所述,4个教育历史时期教学空间的发展形态和主要内容各不相同。随着教育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教学空间的重要性开始显现并独立出来,并从单一的物质场所逐渐发展成为育化生命的特殊场域,师生通过在教学空间中的教学交往与互动彰显生命的活力,生成、创造着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集物质性、社会性、精神性和生命性相融的统一体[8](如表2所示)。
3 人工智能教育时代的教学空间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兴起,加速了人类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尽管目前人们仍处在信息化时代,但是人工智能时代已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会对当前学校课堂教学空间的变革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那么,人工智能教育时代的教学空间又会呈现哪些变化?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带来哪些问题?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理论的诠释和实践的回应。
31 人工智能教育视域下教学空间的内涵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普及正在逐步推动智慧教育模式的构建,这也是我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正在实施的重要行动之一。人工智能赋能下的教育更加具有效率和质量,有助于构建更加智慧化的教学空间。人工智能技术以先进的教学新技术、工具、资源、活动和数据作支撑系统,可以将平面化、枯燥化的知识内容变为视频、音频、图形、动画等数字化形式,以提升信息的传播速度,提高教学资源共享识别率,为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提供轻松、个性化学习支持,帮助学习者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9]。由此可见,智能时代的教学空间是“一种能感知学习情景、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成果的学习场所”[10]。人工智能教育视域下的教学空间中,“智能导师”将会承包教师部分教学工作,“教学代理”将会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