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 陈天社摘 要 课程思政教育是当前世界史专业建设中极为重要且具有紧迫性的工作,通过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使世界史专业的学生在习得知识、获得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基于世界史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开展课程思政的指导意见,对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分类探讨,并结合专业建设,提出了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基本路径:一是立足专业建设,分类确立各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着力点;二是构建多元课堂,师生协同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三是着眼中外历史,以比较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教学方法;四是利用评价反馈,不断改进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以期为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世界史;课程思政教育;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3)04-0063-06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战略举措。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课程是基本载体,高校需要结合专业特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等,有针对性地推进不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施。世界史作为本科专业多开设于2011年之后,专业建设和课程思政教育都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已有部分学者围绕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开展了研究:如徐蓝[1]、曾金花[2]分别从历史学科和世界史课程角度对思政元素进行了探讨;王鸿斌[3]、艾买提江·阿布力米提[4]、车菲菲[5]等学者,从课程目标、教学活动、评价和环境创设等方面开展了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设计,并提出了实施路径。上述研究为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世界史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仍需要强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积累。本研究以专业建设为切入点,聚焦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对该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指导思想、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育人价值以及实施路径等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后续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1 开展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意义
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思政教育不仅具有在课程体系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共性要求,而且担负着培育学生政治意识、人文素养、文化自信的独特使命[6]。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世界史专业的课程不仅是思政教育重要的内容资源,同时也是思政教育实施的主要平台。开展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发挥课程教学在立德树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对于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夯实思想根基。互联网时代,在学生信息获取量得到极大丰富的同时,其价值塑造也受到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同时,世界史专业以学习外国历史为主,学生需要接触大量的国外研究成果,而当今西方学者依然主导着世界历史研究的国际话语权,一些研究成果充斥着反马克思主义的论点,对中国历史、文化、制度存在偏见甚至诋毁,这些思想和思潮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认知发展。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极为必要和迫切。通过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深化学生对于我国国家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认识,坚定自信,为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服务国家发展夯实思想根基。
第二,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并作为深入理解文明的指南和工具。人类历史是一部文明史,并产生过不同的文明观:如斯宾格勒提出了文明发展的“春、夏、秋、冬”四季说、汤因比的英雄史观或宗教神秘主义观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7]等,这些观点在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出下产生了广泛影响。然而,这些观点均没有揭示文明的阶级本质。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科学而深刻地揭示了文明的本质[8],并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应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学习内容,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树立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以其作为指南和工具去分析世界不同文明的属性和发展规律。
第三,使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文明交流互鉴理论。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阐述了文明交流互鉴理论,他强调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9]。文明交流互鉴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同时也是当前思政教育尤其是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内容之一。通过学习文明交流互鉴理论,学生能够科学认识文明间的关系,客观认识世界历史上的各种文明,积极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点,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第四,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全球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必然性。15世纪以来,地理大发现带动资本主义的崛起,世界各地区和民族从封闭、孤立的状态逐步融入全球化进程,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与挑战,如气候问题、环境问题、大规模疫情等,使各国和民族形成了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通过课程思政教育,使学生能够树立国际视野,辩证分析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以及全球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的必然性,提升人文情怀,关注人类发展重大问题,深化专业认知。
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将使学生获得认识人类、事物和世界的科学工具,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广阔的学科视野和丰厚的知识储备,通过汲取人类文明尤其是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使积极正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得以塑造,实现成才和立德的统一。
2 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学科专业、不同学段的学生都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也提出: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教育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0]。因此,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价值引领,结合各门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和科学梳理,找到其蕴含的能够引起学生思想感悟和情感共鸣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的有机衔接,让思想真理、生动史实、英雄人物、伟大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设计和教学中,真正实现春风化雨、沁人心田、润物无声的效果[11]。
3 世界史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及育人价值
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视阈下,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思政元素是开展教学设计、实施教育教学的前提。世界史旨在培养具备历史学基本理论素养的学生,使他们能够成为掌握系统的历史学专业知识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具备搜集整理史料和分析研究历史命题的基本技能,有良好外语能力,具有健全人格、国际视野、宽厚知识,有学术创新精神、人文关怀的高层次和高质量世界史专门人才。因此,基于专业培养目标,世界史专业的课程思政元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31 科学理论与方法
科学的理论是客观认识世界的基础,科学的方法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科学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中唯物史观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的基石,又是使史学研究走上科学轨道、成为一门科学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完整地揭示了人类社会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基本面貌;唯物史观及其方法赋予历史研究的科学性、人民性、革命性和彻底性本质要求,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12]。通过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学习,培养世界史专业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批判思维等,使学生能够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去思考和解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并可以用唯物史观对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进行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国际工人运动是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这使得世界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将马克思主义置于世界历史进程中来观察,有助于学生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演变及其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指导地位,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以及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创新的结果,是世界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应将其融入世界史专业教学之中。《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论述唯物史观的代表作,它在世界史专业课程“世界史学名著导读”中被深入阐释。同时,“世界史学名著导读”课程以唯物史观分析其他史学名著,为实际运用唯物史观提供了范例。综上可以看出,由于专业课程内容的独特性,科学理论与方法元素的挖掘和融入教学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
32 国际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要有人类关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13]即主张新时代的青年不仅要关注国家建设,也要具备国际视野。拥有国际视野是世界史专业的基本特色,专业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开拓国际视野的过程。除了专业课程外,世界史专业还设置了研究对象国语言与文化的课程,为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课程思政的开展,一方面使学生树立坚定的爱国思想,增强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能够从世界历史发展角度理解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融入全球化等问题。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从跨国、全球的视角看待历史事件以及地区性和全球性问题,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矛盾与冲突。在国际视野思政元素挖掘上,要以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为立足点,通过教学运用,使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学习他国与自我创新、融入国际发展潮流与独立自主、爱我中华与达济天下等关系,更深刻地理解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独特性,并可以对不同思潮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通过确立宽广的国际视野,使青年一代能够奠定思想基础,坚定信念,增强责任意识,成为国际间友谊的继承者,发挥纽带联结作用;成为国际合作的参与者,发挥桥梁互通作用;作为人类未来的开拓者,发挥种子生发效应[14]。
33 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备的内在基本品质,主要包括艺术素养、历史素养、科学素养、文学素养等。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有突出价值的文学、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历史、法律等文化成果都在世界史教材中得到体现,同时在国别史和专门史中呈现得更为细致。深入挖掘和运用文化元素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引发他们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的深入思考,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事实、内部结构和发展规律,从综合而宏观的视角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世界史专业课程中重要的思政元素,在吸收借鉴世界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成果的同时,也需要系统深入地学习中国历史,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此外,各高校也可根据地方条件进行探索,挖掘优秀的地方文化资源,帮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特点和发展概况,树立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34 价值观念
挖掘和运用价值观念元素,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正义、公正、平等等价值观在历史中的体现与演变,并能就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道德标准进行评价,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挖掘价值观念元素时,要综合考量古今中外不同的教育资源:首先,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等,从立身、崇德、为人、处事等方面影响学生。其次,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的运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内容。这些价值观不仅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运用这些思政元素,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最后,吸收运用人类积极正向的共有价值观念,其中最突出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不仅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核心地位,同时也是在整个世界发展进程中影响各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价值观念。在世界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民族英雄和爱国人士,如戚继光、贞德、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内森·黑尔、安重根、阮文追等,他们在民族大义面前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以血肉之躯保家卫国,展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挖掘中外历史中的民族英雄、爱国人士及其事迹,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只有把个人发展融入民族与国家的发展中,自觉服务于民族与国家进步,才能体现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