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价值、人格:课程思政的三重意蕴
作者: 王怀民 梅珂英收稿日期 2023-04-11
作者简介 王怀民(1972—),男,湖北随州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法。
*通信作者 梅珂英(1996—),女,湖北黄冈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进而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效果。课程内容、价值以及教师的人格魅力是课程思政的三重意蕴。内容至上、价值为王,内容以及由内容延伸出的价值是课程思政的应有之义。教师严谨的为人、为学、为事态度散发浓浓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课程思政需在建设中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协同联动,形成育人合力,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关键词
课程思政;内容组织;价值引领;行为示范
中图分类号 G4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3)05-0062-06
课程思政是指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挖掘各学科专业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统一的教育教学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高校课程思政正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有效途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既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功能,遵循“三全育人”理念,在专业课堂教学中全面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接受思政教育,实现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增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之间的关联度,切实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自身专业素养与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步提升。当前,在高校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部分教师表现出思政焦虑、认知困惑、泛化施行、生硬植入、解读随意等偏差问题,曲解甚至误解了课程思政的本来含义,进而对课程思政的效果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为了有效消除这种不良影响,本研究拟从内容、价值和教师的行为三个维度对课程思政进行分析和解读。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内容和价值的合奏,内容至上、价值为王,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勤勉的学术态度也会潜移默化地感染、感化学生,发挥无形的思政效果。三者之间的统一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推进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从而更好地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 明确定位:引导教师走出认知偏差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认识是正确行动的先导。课程思政施行过程中,部分教师因误解或是没有完全理解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而产生举措上的偏差,从而偏离课程思政的正常路径。因此,在课程思政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定位,走出认知偏差。
1.1 明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
课程思政,是相对于思政课程而言的。正确认识课程思政,首先需要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思政课程,具有鲜明的思政教育属性,比如大学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势与政策》,中学开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等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课程思政是从课程内容中自然解读出跟多数人认知相符的结论,辩证解读出好与坏、对与错、正与反等不同角度的结论,或深度解读出能带给人反思、思辨性质的结论。这是教师深入发掘课程思政含义的过程,也是教师在课程之间搭建思政“桥梁”的过程。课程思政是思政育人体系中的实施路径之一,是将思政元素包括思政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上海市自2014年起逐步在高校探索实施“课程思政”,出台了《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全面推广“课程思政”建设,认为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对中央“16号文件”提出的“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简洁而具象化的表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既有关联又有区别,是不同的育人路径,是思政共同体,两者的核心都是为了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从育人的概念到“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演进,体现了对高校育人本质的认识深化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要求[2]。
1.2 厘清课程内容和价值的关系
正确认识课程思政,还需要弄清楚课程内容和价值的关系。课程思政理念提出后,部分教师认识不清、把握不准、施行不当,使得课程思政不仅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难以实现对大学生更深的教育,反而迷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本义。一是思政焦虑,很多课程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教师不知道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贯穿思政,又担心被认为不积极、不作为,从而引发焦虑;二是生硬植入,表现为“硬性地让专业课程去对标思政课程的概念,机械地向各类课程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术语”[3];三是任意解读,解读出的价值曲解、偏离授课内容的内涵,使得结论有违和感;四是选材不当,选用的素材不能被广泛认同甚至政治倾向错误;五是用思政主导课程内容,把思政当作课程的出发点而不是落脚点,导致课程“思政化”。
课程思政,包含课程和思政两个层面,课程内容是本,思政是由内容自然延伸出来的价值表达。没有内容筑基,就不会阐释出价值。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责任感、使命感教育。学界和教育界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较为一致,认为“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4]。
2 精确定标:推动课程思政内容引领
内容是课程的基本要素,是课程思政的源。知识是教学的基本内容,是教学立得起来的基础。课程思政是从知识自然延伸出来的教育元素,是知识的迁移,也是知识的精、深发展。因此,要精确定标,推动课程思政内容引领。
2.1 把准课程思政的“源”
知识的走向有三条:一是认识世界,提高生存技能,比如学习了数学可以算账,学习了地理懂得日夜更替,学习了生物懂得食物变质;二是改造世界,知识向学识、见识转化,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推动社会进步;三是建构价值观,实现思想价值引领,这是知识的质变。没有科学知识打底,教学就是空中楼阁,学识、见识的提升就会大打折扣,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就会理不直、气不壮。教学的根基在内容,思政是课程教学的走势或目的而不是原因,认识上的违和会导致教学过程的偏差,进而伤害到教学本身。
把课程的基本内容讲清楚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是一部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也是自然反作用于人类的历史。人类在与自然的共生、斗争、改造、反作用活动中不断总结、归纳和创造出知识、技能,进而创造出不同的学科、课程。因此,每门课程本身就是知识发现史、发展史、创造史,闪耀着人类适应、斗争、创造的美学光芒。比如从鲧用堵的方式到大禹用疏的方式治理黄河水患就是一部水利史,李冰治理都江堰是水利史的进一步发展。每门课程都是一代代人经验的反复探索,蕴含着丰富的、艰苦的、恒久的探究精神。
传授知识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但不是终极目的,否则教师就成了知识的“传声筒”。从课程的基本逻辑上看,知识转化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知识的迁移,是知识向精、深发展。同样以治水为例,鲧的治理方式和大禹的治理方式暗含疏和堵的哲学元素,进而可以延伸到社会治理也需要疏而导之、减少围而堵之。《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进一步印证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使得疏和堵的效果不是孤证和偶然。教师需要把基本知识的科学、文化内涵拓展出来,激发出知识的活力,这也是课程思政的有效表现形式。
2.2 搭建课程思政的“桥”
好的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更是教学的组织者,是编剧加导演。教师要善于“搭桥”——精美设计和完美施工,把貌似不相干的素材编排到一起,把“游击队”素材精心编排出集团军的效果。编排内容包括解读出知识背后的学科价值,也包括教师精心选择貌似不相关实则有潜在逻辑联系的教学素材。很多社会中存在的现象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也没有逻辑联系,是各自独立的存在,在不同的时空闪耀着孤立的光辉。如果教师精心选择、精心编排、精心发掘,就能够把如同散落的珍珠一样的素材串联在一起,找到它们之间形散而神聚的暗合关系,形成熠熠生辉的聚合效应。
有些教师认为,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社科类课程可以完美契合,但与非思政的专业课程融合存在天然困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完美契合是逻辑必然的关系,与非思政课程融合存在天然的困难只是表面现象。从教书育人的一致性上看,不存在逻辑上的根本抵牾。所有的课程都包含思政元素,把课程背后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智识可能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些课程看起来跟思政不沾边、不搭界,但可以牵线搭桥构建其联系,进而顺理成章地实现思政效果,比如可以用数学模型建构中国共产党史、用3D技术还原敦煌文物等。“视听内容创作综合实践”是武汉大学广播电视专业一门技术课程,授课教师布置了以“红色武汉”为主题的视听作业,实现了理论教学、实践操作、课程思政的自然融合。拍摄视频的过程也是学生们代入历史的过程,课程思政自然植入其中。学生表示:“在完成视频作品的同时,通过了解红色历史、沉浸红色场景、体味红色文化等方式,深刻感受到英雄武汉的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提升了自身的红色文化涵养。”
所有的社会存在都有可能暗含思政元素,需要教师做有心之人,用慧眼发现联系的纽带,从而创新教学过程。比如河南省新乡市郭亮村的“挂壁公路”、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湖南张家界盘山公路之间没有任何时空交集,似乎没有任何共同点把它们串联在一起,更遑论它们跟思政有任何关系。但如果教师倾心挖掘,可以发现“路”作为它们之间的联系纽带,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精神、中国特征。“挂壁公路”是愚公移山的现代样本,是中国人不屈从恶劣自然环境的束缚,撼天动地、战天斗地精神的体现。港珠澳大桥以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和顶尖的建造技术闻名于世,是中国人克服众多国外技术封锁完成的伟大工程,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张家界的盘山公路不只是满足登山者欣赏风景的需要,还兼具超强的美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物这个层面的体现。“挂壁公路”体现了中国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抗争精神,港珠澳大桥展现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张家界盘山公路把人们从物的层面带到美好生活追求的层面。三条路是中国人战天斗地、改天换地、惊天动地的“路”,串起新中国成立后的艰苦奋斗史、科技发展史、美好生活创造史,是可以整合和聚变的优秀思政素材。
3 准确定事:促进课程思政价值思考
发掘基本知识的教育功能有两条路径:一是正向解读,二是反向思考。正向解读是求结果,由教师主导。反向思考是归因、溯源,以学生为主体。解读和反思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课程的价值和思政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