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的壁垒及改进

作者: 高斯扬 胡莹

收稿日期 2021-10-28

基金项目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的政治建设研究中心2023年度重点项目(GXZY2315)

作者简介 高斯扬(1985—),女,辽宁沈阳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时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通信作者 胡莹(1981—),女,山东嘉祥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政治课教学设计优化。

摘 要

互动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方式。智能时代各类智能媒体技术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互动发生的重要基础,变革了高校思政课教学互动的内涵。从实质上看,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互动被赋予了教学人机交互、多级分布式互动和“智能+”学习等诸多新的特点,是非智能时代教学互动的“质变”。但是,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互动仍延续固有教学互动思路,存在融合不畅、技术为王、效果不佳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改进:在原则上,要强调教师、智能机器与学生的三方协同;在策略上,要运用建构主义的认知原则,让学生从交互的技术主体、活动主体转变为认知主体;在方法上,要运用智能技术促进学生的高阶认知。

关键词

教学互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3)05-0074-06

智能时代,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人工智能技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模式变革,是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关于“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推动教育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1]的重要举措。教学互动是思政课教学中易与智能技术相结合的环节,明确教学互动在智能时代的内涵及特点,分析阻碍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学互动的壁垒,有助于更好地找到优化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发展的切实路径。

1 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互动的内涵及特点

1.1 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互动的内涵

教学互动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基于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运用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技术),在合理设计问题和解决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言行举动”[2]。它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是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标志的。2001年教育部下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3]。这一纲要确立了教学互动的两方面内涵:一是教学互动是一个师生之间通过建立联系,共同发展的过程;二是教师可以用现代教学技术来推动教学互动的创新。

高校思政课教学互动的大规模应用是以“05方案”为标志的。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即“05方案”)强调,要切实改进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与基础教育领域相比,高校思政课教学互动更加强调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更加强调互动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更加强调“激发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5]。经过二十年的教学实践,高校思政课教学互动发展成了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类型,即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使师生通过运用现代技术而“实现信息的双向流动”[5],极大地推进了高校思政课的发展。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很多学校在思政课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取得了积极成效。”[6] 

近五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拓宽了高校思政课教学互动的内涵,增加了教学互动的多元性、实时性和多样性。如智能教学平台的使用,带来了教学互动内容的多源性、可选性和易得性;智能学习网络的使用,打破了课堂内外的边界,扩大了教学互动的范围;智能算法的使用,帮助教师更加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动态和反馈,提升了教学互动的准确性。有学者指出,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学互动的内涵应是“学生和学习环境中的事件”[7]。所谓事件,即智能时代的思政课教学互动应是由教师、学生、智能内容、智能软硬件和智能环境所形成的合力来推动的。智能内容(资源)、智能软硬件(智能设备硬件,如手机、各种APP应用)、大数据算法,都从不同方面增加了思政课教学互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2 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互动的特点

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互动的特点表现在互动的形式、结构和目标等方面。

首先,这一时期思政课教学互动的主要形式是人机交互。传统思政课教学互动发生在师生之间,而智能时代的思政课教学互动主要发生在师、生、智能机器(技术)之间。这里的智能机器(技术)“既可以是电脑、手机、机器人等机器,也可以指软件或操作系统等”[8]。其变革性体现在,智能机器(技术)成为了连接教师和学生的中介,师生的互动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问答,而是增加了师生在智能环境中通过使用智能机器(技术)而进行的情感交互和知识交互。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突发疫情期间的思政课,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通过智能技术(电脑、手机、智能平台)来进行,智能技术成为联系学生和教师的中介。而在非疫情时期的教学中,慕课(MOOC)和智能软件(如微信)的广泛应用,也使师生在教学中的“指尖交互”成为了“教学日常”。这种交互,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点击、留言、参与讨论等方式更为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且也让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行为数据,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认知偏好,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其次,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学互动的主要基础是分布式认知。传统思政课教学互动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来完成,实质上是一种教师对学生传播知识的单向过程。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学互动是通过分布式认知的方式产生作用的。分布式认知是指师、生、智能机器(技术)通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促进认知发生的“功能系统”[9]。这种功能系统遵循建构主义的教育原则,强调认知是“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技术工具之间通过交互实现某一活动的过程”[10]。这种过程是由教师、智能机器和学生之间的多方互动来完成的,体现为“发挥作用的是这种技术的整体组合,不是单独任何一个组成部分”[11]。技术哲学家唐·伊德将此比喻为眼镜对于近视患者的帮助。对于近视患者来说,眼镜承担了帮助近视者进行认知的功能。而对于智能时代的师生来说,智能技术承担了连接彼此的教育功能。比如说,智能技术能够收集和整理师生的互动数据,凝聚出二者之间新的互动经验。有学者指出,智能时代的智能技术变革了“思想政治教育所有要素节点”[12],开启了学生“分布式地存储各种数字教学资源”[13]的体验,改变了传统互动的单向知识传授方式。

最后,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学互动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智能+”学习能力。传统教学互动理论认为,课堂是教育学生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核心阵地,教学互动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效率。然而,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学互动既在有形课堂之内,也在无形的智能环境之中。所谓“智能+”的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运用智能技术而实现的“知识的分辨能力与驾驭能力”[14],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在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慕课(MOOC)为例,慕课作为一个智能学习平台,聚集了全国各地的思政教师和成千上万的学习者。通过慕课,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仅可以参与到不同学校、机构开设的思政课程中,而且也可以与不同的学习者、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接受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一方面能开拓学生的理论视野和理解思路,另一方面也十分考验学习者的分辨、整合能力。这也就意味着,智能时代的思政课教学是一个使学生通过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而发现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

2 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互动的壁垒

智能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互动变革了传统思政课教学的互动形式,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智能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互动的融合不畅,教师过于倚重智能技术而造成教学目标的偏移,教师应用了智能技术但教学效果不佳。以上问题成为了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进行的壁垒。

2.1 融合不畅

融合不畅是指教师盲目地把非智能时代教学互动的经验简单照搬到智能场景中而产生的阻碍。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教师没有正确理解人机交互的含义,缺乏适应智能时代人机互动要求的设计和安排。如上所述,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学互动的特点之一是人机交互,而且这种交互要遵循思政课入情、入理、入脑、入心的要求,这就意味着人机交互不是简单地用智能技术把教师和学生连接起来,而是要让智能技术成为承担教育功能的中介和要素,构成“人与机器的相互嵌入式发展模式”[15]。但是现有的思政课教学互动“多是采用静态的、孤立的思维方式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这将思政教育系统内的诸要素、思政政治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相隔离”[16]。这就导致了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人机交互就是传统的教学互动经验和智能技术的简单相加。如有些教师在使用电脑、手机等智能媒体时,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是“因为媒体能够支持某种互动,所以就要用上这种媒体”[17]。又如很多教师的教学互动“过于偏重形式化和娱乐化,最终师生双双陷入自我满足的‘温室效应’”[18]。这导致了教师外在化地使用智能技术,忽视了对智能技术教学互动的评判标准,进而产生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脱节。

另一方面,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分布性认知的含义,窄化了智能时代教学互动的内涵。比如,有些教师在课上频繁运用智能APP进行提问,但是这种提问不是为了增进彼此了解、提高互动效率,而只是为了让学生收到教师的提示和预设的答案;又如,教师虽然利用智能平台互动,但却在互动中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学生仍旧只能选择预先设定好的答案,换言之,学生仍旧是被动的。事实上,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学互动的分布式认知结构改变了传统教学互动的知识传授形式,但却没有改变教师把握这一技术的惯性思路。

2.2 技术为王

如果说融合不畅是教师沿用传统教学交互经验而产生的壁垒,那么技术为王就是另一个极端。技术为王是指教师过度强调智能技术的作用,忽视教学目的而产生的困境。具体表现为:首先,在教学形式上,有些教师面对智能技术带来的变革,产生了智能技术运用得越多、教学互动的效果越好的错误观点。如有些教师不顾自身特点和学生偏好,盲目引入VR、AR等各类智能技术来推动教学互动,并依托这些技术打造出了一种看似具有“创新性”和“颠覆性”的互动氛围。实质上,新奇的形式并不能提升互动的效果,片面抬高智能技术的作用只会被技术“反噬”。智能技术变革了教学互动的形式,但教师不能偏离这种形式背后的教育目的,即智能技术的使用应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情(情感沟通)、共知(知识传递)、共意(意志凝聚)和共行(行动统一)。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有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娱乐兴趣和思维惰性,利用智能技术对理论性的学习内容进行游戏化的互动(如打卡、点赞和弹幕)。这虽然营造出了一种欢快的教学状态,但却牺牲了思政课教学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利用网络和新技术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19]。教学目标是包括教学互动在内的教学活动组织的“导航”和“指引”。脱离了教学目标,即使内容再新颖、再丰富,也很难提高教学质量。

2.3 效果不佳

效果不佳是指教师对智能技术的使用只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没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常情况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是教学互动真实、有效发生的基础,然而思政课教学互动中被智能技术所激发的学习兴趣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答案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