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投入状况及促进策略

作者: 玛尔孜古丽•哈别什 张静 韩映雄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投入状况及促进策略0

摘 要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投入受到个体因素和院校因素的共同影响。在个体因素层面,专业认同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投入有直接影响,还通过师生互动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投入。在院校因素层面,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学习投入都有显著影响。为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投入,可开设新生适应课程(或活动)、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师生互动机会以及采取多种方式并举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关键词 学习投入;专业认同;师生互动;教学行为;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4634(2022)03-0025-09

0 引言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1]。这是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和机遇。在这一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核心任务之一,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又与学生的学习状况尤其是学习投入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基于以往较少关注西部少数民族区域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投入的现状,本研究拟以新疆高职院校在校生为对象,使用问卷调查的数据信息,揭示该区域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投入状况、分析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投入的诸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从而为改善和优化该类区域高职院校学生人才培养过程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信息。与此同时,该研究也将揭示西部地区与其他区域高职院校在校生在学习投入诸方面的异同,并探讨导致差异的成因,即这些差异究竟是由区域和院校造成的,还是与家庭背景或文化习俗等有关。

1 文献回顾

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其学习收获是衡量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而学习投入则是影响学习收获的重要因素[2]。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范式向关注教育过程和学生发展转变,学习投入正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投入现状的研究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投入普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学习热情较高,但缺乏自主性和坚韧性,难以长期坚持[3]。学习投入在不同群体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分布上,男生和女生在学习投入的表现上差异显著,不同调查在这一点上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有研究发现男生的学习投入显著高于女生[4],也有研究表明女生的学习投入显著高于男生;在年级分布上,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投入存在显著差异,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最低[5],但也有调查显示学习投入总体呈现出高年级学生优于低年级学生的状态;在院校分布上,中部地区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投入度最高,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学生的学习投入度最弱[6]。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学界主要从个体和院校两大因素展开研究。研究显示,在个人特质方面,自我同一性发展水平对学习投入有重要影响,自我同一性发展越好,学习投入水平越高[7]。自我效能感也与学习投入存在高度的正相关[8]。在专业认同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承诺与学习投入呈显著的正相关[9]。专业满意度越高,学生的学习投入越高。在学习动机方面,学习兴趣对学习投入的解释力最高,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的学生,其学习投入度更高,且学生的内部动机越强,学习投入度越高[10]。在院校因素方面,院校影响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和周围环境尤其是院校环境紧密相关,学生发展取决于院校提供了哪些资源。研究发现,学习环境对高职生的学习收获解释力最高[11]。与院校声誉相比,院校支持力度对学习投入度的影响较大[12]。研究还发现,教师支持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投入具有正向影响[13]。教师教学内容陈旧乏味、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管理僵化、教学观念落后及教学评价方式片面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投入度低的主要原因[14]。

已有的这些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所有地区呢?目前,以西部地区院校为样本的调查较少。新疆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薄弱环节,其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投入的现状值得关注。为此,本研究利用课题组自主开发的调查问卷对新疆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投入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以此研究个体和院校两方面因素对新疆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以期为新疆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提供信息帮助和支持。

2 研究设计

2.1 理论框架

乔治·库(G.D.Kuh)提出的“学习性投入”理论认为大学生的学习投入是指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学校为促进学生投入学习而提供的支持和条件[15]。学生的学习投入除了受到学生个体因素影响外,还离不开院校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区别于传统的学习投入理论,这一理论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视角,直接关注学生的动机和行为,强调精心设计学校的环境和学生的非课堂投入[16],并充分考虑到院校和学生个体层面对学习投入的影响。借鉴这一理论,本研究的分析框架如下(图1)。

2.2 研究方法与变量

(1) 研究方法与工具。本研究根据高职生的学习特点编制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投入情况调查问卷》。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从1到5分别代表“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借助SPSS21.0软件对数据做了描述统计、差异检验和回归分析,并使用Hayes提出的Bootstrap方法及SPSS宏程序Process(模型4)做了中介效应检验[17]。

问卷主要由6个分量表构成,分别是专业认同量表、入学动机量表、学习投入量表、院校支持量表、课程设置量表和教学行为量表。经过克隆巴赫信度检验,6个分量表的信度系数依次为0.949、0.926、0.933、0.963、0.837和0.963,均大于0.7,表明各个分量表的信度较好。

(2) 自变量与因变量。本研究以学生个体因素和院校因素为自变量,学习投入为因变量。学生个体层面的变量包括入学动机和专业认同;院校层面的变量包括院校支持、课程设置、教学行为和师生互动。其中,“师生互动”这一因子采用“我与老师进行交流”和“我与辅导员进行交流”这两道题目生成新变量,这两道题目累积可解释师生互动因子的总方差为86.783%。

学习投入包括课堂学习投入、课外学习投入、社团活动投入和实践实习投入四个方面。参考已有研究的界定[18-20],本研究中的课堂学习投入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投入情况;课外学习投入是指学生在课外时间的学术活动投入情况,如参加各类讲座、培训以及自学等;社团活动投入是指由高等院校正式组织、指导或批准的各项活动,例如社团组织、各类学术或技能竞赛以及同伴咨询或辅导等;实践实习投入不仅包括学生经历的课程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还涵盖校内外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

(3) 样本。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以新疆地区9所高职院校的3 500名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3 500份,回收问卷3 291份,其中有效问卷3 252份。样本的基本情况详见表1。

3 数据分析与结论

3.1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投入基本状况

数据显示(表2),新疆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在课堂学习投入、课外学习投入、社团活动投入和实践实习投入四个维度的均值分别为4.08、3.50、3.72和3.46,总的学习投入均值为3.71。可见,新疆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投入处于中等水平,课堂学习投入程度最高;其次为社团活动投入,课外学习投入和实践实习投入程度相对较低(表2)。

3.2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投入差异

数据结果(表3)显示,不同性别和民族、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在学习投入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而生源地不同和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投入上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从性别差异看,新疆地区男生在课堂学习投入上明显低于女生,但在课外学习投入、社团活动投入和实践实习投入上都显著高于女生。这与现有的有关高职生学习投入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21]。课堂学习以陈述性知识为主,女生更喜欢或擅长对这类知识的学习和记忆。而男生多认为此类知识枯燥乏味且缺乏学习兴趣,他们更喜欢操作性较强的程序性知识。遗憾的是,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内容更多的依然是陈述性知识。

从民族差异看,汉族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投入上都显著高于少数民族学生,在社团活动和实践实习投入上则没有显著差异。由于本调查的样本主要来自南疆地区且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较大,因此,语言沟通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是少数民族学生在课堂学习投入和课外学习投入方面显著低于汉族学生的直接原因。

从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看,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在课外学习投入、社团活动投入和实践实习投入上都显著高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而在课堂学习投入上两者没有显著差异。这在以往研究中能够得到解释[22]。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有机会参与更多的社团活动、竞赛以及社会实践活动。

多重比较检验结果(见表4)还表明,不同年级、家庭经济状况、志愿选择方式和所在学校类型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投入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在年级差异上,一年级学生在课堂学习投入、课外学习投入与实践实习投入上显著低于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各年级学生在社团活动投入上则没有明显区别。这与已有发现不一致。已有相关研究发现,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投入最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样本的特殊性所致。本研究的对象为新疆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多数学生刚进入大学时的汉语水平较低,加之高职学生普遍性存在的较弱学习动机和学习倦怠心理,于是就难以很快适应高职院校高强度和快节奏的学习安排。而经过一年的缓冲期,他们基本习惯了大学的环境,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生刚经历了高中的紧张学习,初到大学阶段缺乏外力约束和监督,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差。与此同时,刚进入大学的学生通常对社团活动有较强的兴趣和参与感,所以一年级学生在社团活动投入上与高年级学生并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研究发现为新疆高职院校实施学生学业适应辅导和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从经济状况看,家庭经济状况很好的学生在课堂学习投入和社团活动投入上显著低于其他家庭经济状况的学生,在课外学习投入和实践实习投入上则没有显著差异。以往并没有关于高职生家庭经济状况与学生学习投入关系的研究结论,因此,这一发现尚属首次。究其原因,一是因为高职的声誉、升学或就业前景在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眼中并不是稀缺的和有很大期望价值的,由此导致这类学生在学习上的低投入;二是因为这类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前就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高职院校的此种学习状态不过是低投入的延续而已。这一研究结论同样可为新疆地区高职院校实施学生学习投入促进计划或措施提供有力证据。

就志愿选择方式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学习、社团活动和实践实习投入上也有明显差异。出于父母或他人意愿选择的学生在上述四方面的学习投入度最低,调剂专业的学生次之,自主选择志愿的学生最高,这与已有研究较为一致。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是积极成长的有机体,具有追求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倾向,也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能通过努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和发挥自身潜能[23]。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能够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因此,自主选择志愿的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相比之下,由于分数限制不得不选择其他专业的学生,其学习内部动机会明显下降。而出于父母或他人意愿而选择专业的学生,其学习的内部动机最低,故而其学习投入程度也最低。基于上述事实,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投入,高职院校可否实行转专业制度就成为办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和探索方向。

从学校类型来看,在课堂学习、课外学习和社团活动投入上,不同学校类型的学生学习投入也有明显差异。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学生最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居中,普通高职院校的学生最高。在实践实习投入上,不同学校类型的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样本的广泛性局限,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所涉及的具体院校教育环境的差异所致而不是学生个体层面的原因。

3.3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