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成长期的高校异地办学的难题与治理

作者: 李芒 葛楠

[摘 要]现有高校异地办学的当务之急是解决高水平发展问题,从而突出异地办学不可替代的意义和存在价值。一般而言,异地办学需要经历初创期、成长期、自立期和发展期4个阶段。在创办卓越大学奋斗愿景的激励下,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通过长期理论和实践探索,克服艰难困苦,已经进入成长期。为成功实现从珠海分校到珠海校区的转型升级,需要在妥善解决因高水平师资不足、校园文化底蕴浅薄、教学资源不足而产生的课程教学、科学研究、校区自信等系列问题方面提出治理之策。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经验,整体性、竞和性、适度性发展观对于完成成长期任务具有理论指导价值:其一,整体性发展有助于增强发展要素与发展阶段的关联性,激活发展主体的自觉性,从而形成整体上升的合力发展态势;其二,竞和性发展能够有效提高异地校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在与主校区良性竞争中创造新的发展条件,实现差异化正向提升;其三,适度性发展有利于提高异地校区在空间发展等方面的节制性,从而维持人才引进和科学研究等核心工作的祛熵状态。

[关键词] 高校;异地办学;成长期;整体性发展;竞和性发展;适度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2)05-0001-07

2021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等部门联合提出,作为“十四五”期间教育强国推进工程的重要任务——鼓励驻京中央高校实施战略性转移至河北雄安新区[1]。同年7月,教育部《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指出,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不鼓励、不支持高校开展跨省异地办学,并且按照平稳有序的原则逐步清理规范已有的高校异地校区。两个文件的核心精神显现出为实现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而化解矛盾的国家意志,同时也反映出对当前异地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的隐忧。在此背景之下,现存异地校区如何打破质疑,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对异地办学高校本身具有重大意义。从2017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按照“一体两翼”办学格局和“高标准、新机制、国际化”原则开始打造与北京主校区同一水准的珠海校区。与作为独立学院的珠海分校不同,珠海校区是建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面对新的发展格局和奋斗目标,如何既立足自身,高效果、高效益、高效率地解决从珠海分校转型升级至珠海校区的问题,实现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创新等社会功能,又能服务国家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是北师大在新时代实施异地办学所面临的特殊机遇和挑战。因此,本研究以北师大珠海校区为例,探讨处于成长期的高校异地办学的实践问题和治理之策,以期为继续开展异地办学的高校提供经验参考。

1 北师大珠海校区的发展进程及关键任务

从时间维度看,北师大珠海校区办学阶段可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自立期和发展期,只有在不同发展阶段完成关键任务,解决重点问题,才能保证办学实现系统性、深刻性、持续性的优质发展。初创期对于实现校区从无到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任务是为明确办学理念、未来发展方向及实施策略而制定战略规划。成长期是异地办学最艰难的阶段,它对学校的物力和财力提出很高的要求,也对调动现有人力,引进高水平人才,传承和建设校园文化等工作发起了巨大挑战。自立期是提升校区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爆发阶段,通过强化科学研究、优化制度建设等方式树立校区品牌形象,扭转学生向往北京校区的心态,改变学生将异地校区视为“差生流放之地”的认识[3]。发展期是珠海校区实现自主、有序、持续发展的自营阶段,通过各具特色的创新之路实现对北京校区的反哺报恩,以及两校区之间的优势互补。当然,若要办出真正的一流大学,则要慎用标签化、噱头化、投机化的创新方式,也要避免“国际等于创新,国际等于先进”的绝对化导向,深耕内涵责任和时代使命。

高校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是以前一阶段积累的人力、物力和环境等为前提的。由此,这些已经积累的成果也预先规定了异地办学的发展条件,使其在创造自身历史的同时,受到之前已有历史条件的制约。在新的历史时期,步入成长期的北师大珠海校区需要超越以往异地校区的办学逻辑,突破“借读借住式”校区的桎梏,有效解决高校异地办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长期性、顽固性问题,并严格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坚持把握“小即大,少即多,稳即快”的办学原则,既要以“世界一流”的高标准进行建设,又要妥善解决诸如原北师大珠海分校转型升级的历史遗留问题,圆满融合已为学校发展作出贡献的分校原有人员。然而,由于初创期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并未坚定朝向高水平大学发展,起点和目标不高,却又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缺乏远见,导致目前珠海分校如同“夹生饭”,给后续治理工作造成困难,使当前管理层沥尽心血、负重涉远。虽然珠海校区现代化建筑鳞次栉比地镶嵌在南国风光之中,被誉为“亚洲最美山谷大学”,但这些终归是外在表面因素,真正吸引学子的要素还在于“北师大”对外响亮的名头。珠海校区自身却内力不足,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建设等方面比较依赖北京校区,缺乏实质性吸引力和内在本质性卓越因素。

因此,珠海校区应寻求内涵式提升之道,即夯实高水平师资队伍、校园文化和教学资源等三大基础。在成长期这一关键阶段,三大基础直接决定着后续阶段能否实现校区自给自足的愿景,故而是充分条件。不仅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更要警惕以往高校异地办学过程中的共性问题。第一,不在人才引进上打折扣。一般而言,异地办学首要挑战在于高水平师资匮乏。对此,学校往往采取从主校区选调教师以及招聘青年教师等方式保障教学能够有序进行。实践表明,选调教师授课仅为短时的权宜之策,不仅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还会造成教师两地奔波,容易使赴珠教师缺乏责任关系和利害关系,导致珠海校区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缺乏持续性和长期性,而且还会强化异地校区学生的不安定感、无归属感和异类感。第二,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传承。文化依赖于人的活动而创造[4],源于历史积淀,长于个人体悟,更需假以时日,而其最终的作用则不可估量。因此,面对异地校区的“区域新、校园新、人员新”等新特征,更不可忽略文化建设。第三,确保办学资源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利用率。珠海校区稳步成长的重点之一在于对现有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和对所缺资源的及时补充,有必要创造性地使用现有办公资源,尽快完善教学资源和研究资源,保障师生定心研学。

2 北师大珠海校区的实践问题

根据在珠师生的反馈,造成北师大珠海校区目前所处困境的最大原因在于人才与干部不足,致使在最重要的教学科研与行政管理这两条战线上无人可用,进而直接影响校区在成长期的发展。尤其针对校区从原有的低起点向未来的高标准转型升级,以及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实现科研创新等方面,还需要优化设计、攻坚克难。

2.1 课程运作有待完善,教学科研不平衡

目前,北师大珠海校区已经部分建成服务全国、符合湾区需求、与北京校区优势互补的专业。但是,由于在成长期尚未建立起独立、完整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只有极少量北京校区的教师常驻珠海校区,故而需要大量北京校区教师助阵。即便如此,也存在课程开不全、开不足的现象,不能充分满足课程数量的需求,导致无课可选,选修课变成必修课,甚至因人设课。并且,即便每学期从北京校区请来任课教师,由于工作和生活重心不在珠海校区,使北京赴珠教师产生临时感、出差感和帮忙感,从而产生由于距离、精力所致的障碍。第一,曾出现课程密集度过高现象。为使北京校区教师“在珠”价值最大化,珠海校区曾采用集中授课方式,在半学期或几周之内完成应为一学期的教学任务,有教师一人一学期承担多门课程,学生一学期需修10余门课程,还出现过学生连续在两个周末学一门课程,以每天8节课的进度完成课程学习的现象。面对如此情况,教师力不从心,而学生亦不堪重负,处于手忙脚乱之中。故而有的专业,学生几乎全部转了专业。第二,课程内容设置有待优化,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学生所学课程与专业本身的相关性较低,部分专业缺乏基础性、专业性以及具有专业深度的教学内容,而专业方向之间的区分度不高。有必要更加慎重考察与梳理新兴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安排,并且亟需为研究生开设有针对性、系统性的方法课,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基础。第三,对需要特别加以指导的高层次学生缺乏指导。珠海校区的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虽然都有导师,但获得的指导却不足。由于距离所致,在京导师无法对学生进行如“面对面”的日常科研指导,师生交流稀疏松散。

一般而言,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是科学研究水平高,而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与科研团队建设和师生的科研水平密切相关。当前,珠海校区能够开出课程确实是紧迫任务,但绝不可忽视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常驻珠海校区的教师、博士后在科学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北京校区派驻珠海的教师缺乏一线的、高质高产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流学者,缺乏学术带头人,更缺乏一流的科研团队。有派驻珠海校区的教师以图轻松、图舒适、图延聘、图晋升等心态和目的赴珠海工作,因此比较缺乏进取意识和开创精神。只为美景美食而来,也绝非正道。同时,由于他们的学术关系和教学关系相分离,在珠海校区的主要任务是授课,于是因生态作用,失去了在北京校区所承受的学术压力,容易在心理上放松要求。近年来引进的高水平新任教师,多是单枪匹马地各自为战,缺乏高标准、严要求的自觉,缺乏研究意识;在学术氛围不佳的环境中,逐渐丧失科研动力和学术志向,致使学术产出寥寥。博士后也因远离合作导师和科研团队以致缺乏学术训练和浸染,有的甚至临近出站仍未见成果。看来,需要花大气力将珠海校区的科学研究水平提高上去。

2.2 师生缺乏校区自信

校区自信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赖于师者、长者的引领传承。北京校区受老一辈学者用生命、心血铸就的精神滋养,闪耀着前辈的灵气和圣光,使其成为无与伦比的“文化圣地”。而这正是珠海校区之所大缺,优美的环境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而言并非核心要素。珠海校区的新任教师由于没有北京校区的工作经历,缺少学校历史文化的熏陶,似乎一切从零开始。因此,有教师面对未来工作的高要求、高标准,很容易缺乏自信。于个人而言,缺乏自信的直接后果为目标感缺失、自我怀疑、行动力塌陷以及自我要求模糊,这四种表现如同一个循环系统层层叠加,从而加剧教师内心的焦虑感。于集体而言,缺乏自信导致教师不仅对自身也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在集体环境中更容易在精神上出现过度敏感和脆弱的现象,担心得不到认可,从而将北京校区来的教师潜意识里的优越感放大化,导致两校区人员之间难以融合,总有“两家人”之感觉。受其影响,学生亦难以建立自信,大有低人一等之感。其实,自信和自豪来自自身实力的提升,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

2.3 办学的物质条件和管理水平有待优化

珠海校区正处于转型升级的特殊时期,分校与校区的行政业务尚未实现完全融合对接,在对师生的物质条件支持方面有待完善。师生对当前无固定办公场所、无足量自习场所不甚满意。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更希望能够得到固定学习空间。此类问题看似小事,实为大事。因为居家办公使教师工作个体化,减弱了工作的社会性和团队性。无固定学习空间亦使研究生为携带学习资料与设备而烦恼。此外,在毕业生就业方面,部分新开设的专业及其专业方向未在社会招聘目录中得以更新,招聘部门并不认可此类专业。而且,社会对珠海校区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不及北京校区的珠海分校上,影响学生就业。再者,学生的就业信息检索能力不足,对专业发展的前景和就业去向认识不清,导致学生不能充分利用就业信息资源。因此,为消解学生的未来焦虑感,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和就业指导。

3 北师大珠海校区的成长期治理

在大变局的新时代,社会矛盾呈现多元、多样、多发的态势,社会问题交织叠加,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环境更加复杂[5]。为了克服成长期所出现的各种难题,有必要积极推进珠海校区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创新治理理念、体制机制、方法手段,使异地办学治理难题得以有效破解。过去几年,北师大珠海校区在学科布局、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6],逐步实现治理结构合理化、治理方式科学化、治理过程民主化。

3.1 传承北师大办学的核心理念

办好校区,首在理念。一流大学是教育理念为全球认可的、哲学层面的、文明意义上的,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而非仅是以西方排名靠前的指标式一流大学[7]。早稻田大学校长田中爱治认为,闪耀于世界的顶级大学并非排名靠前,而是追求同行的口碑,要有闪耀于世界的理念和文化。因此,北师大珠海校区应以一所真正的、独立的一流大学为目标,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扩容发展和增量发展,体现出两校区发展的优质性、独特性和互补性。走自己的路,干自己的事。错位发展是指北师大珠海校区在“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中,采取区别于主校区而另辟蹊径地实现学科发展的竞争性战略,不“克隆”北京校区的学科,而是开发填补空白学科。特色发展是指重点发展优势学科,举办“我有他无”的学科,以及适应国家与区域需求的新兴学科。扩容发展是指为扩大办学规模而谋求物理空间的发展,以充分疏解北京校区受城市空间限制而无地可用的压力。增量发展是指学科或专业数量和人员数量的发展,融合文理而打破壁垒,实现创新突破。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