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全体、兼顾个体”的区域游戏观察路径探析

作者: 汪田田

“面向全体、兼顾个体”的区域游戏观察路径探析0

观察是幼儿园教师的必备专业素养。美国学者莉莲·凯茨指出,观察能力不仅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也是帮助教师从新手成长为专家的必要条件[1]。从发生和发展的视角来看,教师的观察不仅仅是看到幼儿的行为,还包括收集资料与信息(观察记录)、判断(分析、解读)、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方面的支持)三个不可或缺的步骤[2]。在区域游戏中,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材料、同伴、玩法,自主建构经验,获得自我发展。教师需在观察中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行为特点与学习需要,并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及时调整活动进程,从而保证教育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因此研究区域游戏中教师的观察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的区域游戏中,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观察中的茫然

自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以来,大多数教师都意识到了观察的重要性,能静心观察幼儿的游戏。然而,在实际的观察中,面对分散在各个区域里的诸多孩子,教师可能并不知道需要观察孩子的哪些行为,观察中眼神逐渐变得空洞,站位、行走路径都随意起来,显得无所适从。有的教师为让自己看起来有所作为,常会拿着观察工具(夹板、相机等)进行记录,看起来忙得应接不暇,实则陷入“观察=记录”的误区中。

2.聚焦个别幼儿

在区域游戏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教师站在一名孩子身边,专注地观察与记录,却对身边其他孩子置若罔闻。交流下来,教师给出的理由多是“我要对他进行深入观察与了解,所以在游戏开始时就追随其进入区域,没有精力和能力再去观察其他孩子了”。

3.割裂观察与支持

幼儿园教育在于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成长,观察捕捉幼儿的信息是支持幼儿个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幼儿行为数据和文字信息,这些理应成为了解幼儿、支持幼儿发展的强大基础,然而在实践中,这些材料往往局限于记录与收集,没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教育价值,更谈不上有效支持。因为教师疏于分析观察信息和及时跟进,导致观察到的幼儿信息与支持幼儿发展之间是“两条平行线”,未能充分发挥观察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综上,教师能够意识到观察的重要性,但在实践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观察方法,而且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仍有问题。教师是面向全体幼儿的,而非某个幼儿,因此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做到“面向全体、兼顾个体”显得尤为重要。

一、观察前:做足观察准备

教师教育行为跟进的前提是观察、了解幼儿,但要让观察有效,观察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就容易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现象。

(一)明晰区域所蕴含的幼儿发展价值

观察前,教师要对区域所蕴含的幼儿发展价值有一定了解,才能对幼儿的行为做到“心中有数”。如美工区,幼儿核心经验之一是“会使用美工材料,认识所使用的材料”,教师在美工区观察时可关注幼儿是否认识美工区材料,是否知道材料的使用方法等。当然,教师也要认识到:幼儿是完整的人,班级各个区域只是相对划分,如果将幼儿的行为完全按照区域蕴含的幼儿发展价值进行严格划分,会割裂幼儿发展的完整性。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尺度,既要明晰区域所蕴含的幼儿发展价值,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二)班级教师要合理分工

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在观察中,班级教师之间的合理分工能够有效提高观察的效率。如班级两位教师可同时关注全体幼儿的活动情况(孩子们是否玩起来、是否有危险、分散在哪些区域游戏),在此基础上,一位教师重点关注生活区、科学区中幼儿与同伴的互动情况,另一位教师重点关注益智区、阅读区、建构区中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在分别观察时,班级两位教师是相互补充的,本着就近原则和持续跟进原则进行分区域观察,可形成“面向全体、兼顾个体”的观察组合。

(三)制订合理的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的制订需要关注:为何观察(观察目标),观察什么(观察内容),观察谁(观察对象),何时何地观察(时间、地点)等要素。

1.制订观察目标

观察是有目标的,班级里哪些区域是新开放的,哪些区域已经跟进一段时间,对哪些孩子需要重点关注,对孩子的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支持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观察的目标参考。例如,教师发现睿睿在游戏中屡屡发生人际冲突时,可以将观察目标定为“了解睿睿在建构区搭建积木时的人际交往行为”。对于新教师而言,他们往往对班级情况了解不深,可以借助区域所蕴含的幼儿发展价值进行目标聚焦,然后根据现场进行调整。

2.根据目标设定观察内容

观察幼儿哪些方面的表现才能实现观察目标?这是制订观察内容时教师需要思考的。教师可以逐一列出幼儿在游戏中可能会有的具体行为表现,以便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地观察与记录所需要的信息。

3.提前思考观察的具体细节

预设了观察目标和内容之后,教师还需要思考观察时间、观察方法和观察工具等,可设计一些观察记录表以便于记录幼儿的一些重要行为信息。当然,记录表的使用要便于教师操作和储存,不能让其成为教师观察的阻力,增加观察负担。

二、观察中:面向全体、兼顾个体

(一)观察全体幼儿时的站位与切入点

1.观察全体幼儿时的站位

在区域游戏观察中,教师应减少对幼儿的干扰,找准自己的站位。如开始观察时,教师要站在“能看到所有幼儿,背后无死角”的地方,因此可以将活动室空间虚拟成“米”字形,两位教师找准活动室对角线,站在边角位置,这样能保证两位教师能同时关注全体幼儿。

2.观察全体幼儿时的切入点

观察全体幼儿时,教师可从以下角度切入:首先,观察全体幼儿是否进入区域、是否玩起来、有无危险行为,以此判断接下来能否有机会观察个别幼儿;其次,观察全体幼儿选择区域的情况,分析区域游戏中的幼儿兴趣倾向,便于后续调整班级区域的设置;第三,观察全体幼儿选择了什么材料、与材料的互动情况,以此了解班级材料投放的适宜性;最后,观察不同性别幼儿选择区域的情况,以此了解性别因素对幼儿选择区域的影响。当然,以上只是建议,观察目标的确定是由教师依据班级实际情况而定的。

(二)观察个体时的行走路径与注意点

1.观察个体时的行走路径

为了解幼儿的具体游戏情况,教师难免会在活动室里走动,其行走路径会受到观察目标、观察对象的影响。如观察一个新增区域的游戏情况时,教师通常会在区域外行走观察;了解个别幼儿的游戏表现时,则会就近观察。教师不要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随处走动,以免干扰幼儿的游戏进程。

2.观察个体时的资源捕捉与取舍

区域游戏的现场充满了偶发性,并非一成不变。教师在对个别幼儿进行观察时,并非只对自己预设的幼儿进行观察,还要及时应对游戏现场的突发状况。如游戏中幼儿出现危险行为、遇到困难、寻求帮助等,这些都会成为打断教师观察计划的偶发因素。教师要对偶然情况进行判断和取舍,做出合理决定。

此外,一些表现不同于往日的幼儿游戏行为也是教师需要关注的内容。如丁丁在积木区游戏多是独立完成作品搭建,其他孩子想要一起游戏必须听从他的指挥,所以很少有孩子愿意和他一起游戏。一天,教师在益智区观察新材料投放后的幼儿游戏表现时,偶然发现丁丁正在与同伴合作搭建大型建筑,丁丁为何有如此大的变化?教师对此产生了好奇,并适时改变观察计划,开始观察丁丁与同伴的游戏互动行为。

3.观察个体时的注意点

(1)要有连贯观察的意识。幼儿是完整的人,若教师仅凭一次观察就做出判断,是有悖于幼儿发展完整性的。所以,观察结束后,班级教师要在该幼儿整体表现的基础上,分析幼儿的个体行为,而非仅仅是当下的游戏行为。

(2)要有优先关注的意识。教师在观察时,还需要注意幼儿的情绪。关注游戏中幼儿的情绪,一方面能够获得真实的幼儿行为信息,另一方面也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并不是“被盯着”,有温度的观察才会有生命共长的教育效果。

(3)要有欣赏的眼光。幼儿是成长中的人,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要秉持“发展中”“等待”的态度,以饱含欣赏的眼光观察和发现幼儿的优势。

三、观察后:精准分析,有效支持幼儿的发展

当捕捉到幼儿行为的有效信息后,教师惯常的做法是分析信息。其实不然,在分析之前,教师还要对信息的精准和全面程度进行有效判断,否则分析出来的结果容易有失偏颇。

(一)验证观察信息,保证观察信息的精准度

1.与幼儿的惯常行为进行对比

教师首先要判断观察到的幼儿行为是否是惯常行为,其次要将信息与班级其他教师分享,综合其他教师的意见以精准把握观察获得的幼儿信息。

2.与目标幼儿进行对话

与目标幼儿进行对话,也是保证幼儿行为信息精准的方式之一。在与幼儿对话时,教师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正向情感的传递。传递的是关注、肯定,而不是质问,要注意语气、语调;二是客观描述幼儿的行为,不做任何评价。如想了解豆豆创作的绘画作品背后的想法,教师可以说:“我看到你画了一个人,还有一条小河,河边还有很多花和树,这里面一定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来听听?”三是对话场合的选择。教师可借助日常对话,了解幼儿的当下需求,再来判断对话是在集体面前进行,还是私下与幼儿沟通。

(二)分析观察信息,了解幼儿的真实需求

观察信息的精准和全面是必然的,但观察并不是止步于此。我们还需要借助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进行剖析,真正挖掘幼儿行为背后隐藏的需求想法、能力基础与个性差异。

(三)有效支持,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精准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想法和需求后,教师要采取措施,如语言互动、材料投放、环境创设等,以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例如,为帮助幼儿从生活准备上顺利衔接小学,从大班开始,孩子们需要自己带床上用品入园,然而豆丁和天天却不愿意拿。在观察豆丁和天天的行为后,教师发现,豆丁是因为装被子的包装袋绳子过长,不方便拿;天天是因为爷爷奶奶的溺爱,主动帮忙拿进来。于是教师依据观察信息进行了有效支持:对豆丁,把包装袋的绳子打一个结,将绳子变短,鼓励他尝试自己拿;对天天,通知其父母,让父母劝说祖辈尝试放手,鼓励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不同情境中的支持方法也是不同的,教师需要读懂不同幼儿在不同情境下的需求,进而给予相应的支持,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成长。

综上,区域游戏中教师的观察需要方法技巧,如观察前做足准备,观察中面向全体、兼顾个体,观察后基于信息进行分析研判,从而给予相应的支持,促进幼儿的发展。当然,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沉浸在观察技术中,还要看到观察背后对幼儿的尊重,让观察有爱相伴,终于成长。

【参考文献】

[1][英]Sheila riddall-Leech.观察:走近儿童的世界[M].潘月娟,王艳云,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肖正德.专业主义视野下教师观察行为之发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01):56-60.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重点自筹课题“指向幼儿自主性发展的‘观察-支持’系统构建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编号:2021JY14-ZB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