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化可视:基于思维导图的童谣游戏创编策略
作者: 羌轶君随着江苏省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的不断深入,我园越来越注重依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开展相关的实践探索,理解和支持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在组织童谣游戏的过程中,我园教师重视引导幼儿制作游戏计划书来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游戏水平和审美情趣。然而,纵观孩子们的游戏计划书,我们发现:绘制的游戏计划和真实的游戏活动相差甚远,大部分幼儿只简单地表述一部分的游戏过程或童谣内容;一些随机生成的游戏内容难以在计划书上体现,给游戏的深入开展带来了一定影响。对游戏过程的完整表达,需要幼儿将游戏过程的各要素进行整合,并使用条理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
思维导图是将一个人的思维旅程体现在纸上的过程[1]。幼儿天性好动,喜欢用涂鸦或绘画的方式表达想法,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助推童谣游戏的创编能够吸引他们主动参与。此外,3~6岁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升,且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其行为具有无意性和随机性,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助推童谣游戏的创编也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本文通过“识图、配图、绘图、读图、解图”等过程呈现我们对以思维导图方式创编童谣游戏的一些思考与实践,以期能为一线教师使用思维导图提供参考。
一、联想化识图,发散幼儿的思维
联想化识图是指幼儿围绕主题进行发散性联想,唤醒已有经验,生成更多创意。
如童谣游戏“蚂蚁搬家”,在创编游戏时,教师先预设话题“小蚂蚁会搬什么东西到新家”,引导幼儿围绕话题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可指导幼儿使用气泡型思维导图记录讨论过程。孩子们先在中心的大气泡里画上蚂蚁,再将自己的其他想法一一画在发散的小气泡里,如“将爱吃的土豆搬进新家”“把棒棒糖搬进新家”“把水果搬进新家给爸爸妈妈吃”,想法越来越多,气泡也越聚越多(见图1)。在气泡型思维导图基本成型后,教师可引导孩子们就其中的一个小气泡再发散思维,帮助他们联想更多具有关联性、趣味性的故事或画面。“问题+绘图+发散”的联想化识图方式,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让其思考过程看得见。

二、立体化配图,厘清事物之间的关系
思维导图是一项全方位的视觉和图解思考的工具[2]。立体化配图是把平面或单一的物体立体化,并在纸上呈现出空间方位等信息,可以直观地再现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为幼儿理解游戏内容搭建支架,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如童谣游戏“肚子里的肚子里的肚子里有老鼠”,童谣内容为“老鼠是个贪吃鬼,吃了1个西瓜……还嗑了10000颗瓜子。猫吃了老鼠……蟒蛇惊奇地说:‘啊,我肚子里的肚子里的肚子里有一只老鼠’”。游戏中,孩子们分不清谁吃了谁、谁又吐了谁,难以理解老鼠、猫、狮子和蟒蛇之间的复杂关系,教师可指导幼儿绘制同心圆圈思维导图,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包含关系。中心圆里是“老鼠”,外圈是“猫”,再外圈是“狮子”,最外圈是“蟒蛇”(见图2),一圈又一圈绘图的过程使得“吃进肚子”的画面一目了然。幼儿通过观察同心圆圈思维导图中的内容,可直观地认识事物之间的关联性,理解“谁吃了谁、谁吐了谁”,厘清了童谣游戏中动物之间的包含关系。

三、童本化绘图,支持幼儿的个性化表达
由于幼儿的理解能力、书写能力有限,其绘制的思维导图可能只有他们自己能看懂。童本化绘图就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根据自我理解和思考,在纸上进行一些与游戏相关的涂鸦。
如童谣游戏“十二月子字歌”,童谣内容为“正月十五汤圆子,二月惊蛰喂丸子……冬月天寒杀蝗子,腊月除夕吃饺子”。在创编童谣环节中,孩子们认为一年有十二个月,可以绘制12个气泡,就像时钟一样沿着一个方向转动,再用短线将12个气泡连接起来,分别在气泡里画上创编的童谣内容,如“五月吃粽子”“六月用扇子”“七月拍蚊子”等图案,如图3所示(命名为花朵型思维导图)。教师鼓励幼儿以灵活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布局、构图等方面支持幼儿的个性化表达。幼儿自制的思维导图还有很多,如毛毛虫图、小手图等,童本化绘图的方式为他们的自由表达、自主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

四、统整化读图,丰富幼儿的游戏语言
思维导图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知识和对象新的存在方式,它衍生于对文本、思维想象的形象解读,反过来又影响着人们对文本、思维想象的再认识,弥合了文与图各自表达的不足[3]。统整化读图通过关联词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现象组合成一个整体,丰富了幼儿的游戏语言。
如童谣游戏“萤火虫亮亮飞”,描述了夏日里孩子们追逐萤火虫的场景。教师可指导幼儿绘制火车型思维导图,用一节一节车厢呈现游戏创编的过程(见图4)。第一节车厢绘制了萤火虫和小乌龟,后面几节车厢绘制了孩子们创编的童谣内容,如第四节车厢记录了他们创编的“种田太累,不如睡觉,睡觉会胖,不如运动”,孩子们在读图时还自然地运用了“开始、然后、接着、最后”等关联词。随着游戏的不断推进,车厢越画越长,幼儿讲述的童谣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接龙式的火车型思维导图融合了文字表达与图画表达,在幼儿的表达与思维之间架起桥梁,提升了幼儿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五、创意化解图,激发幼儿更多想法
思维导图有圆圈图、气泡图、双重气泡图、流程图、多重流程图等类型[4]。创意化解图是指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根据对童谣内容的理解,选择不同的思维导图进行童谣创编,萌发更多创意玩法。
如童谣游戏“比尾巴”,童谣内容为“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创编童谣中,孩子们自发分成两组:A组幼儿选用双重气泡思维导图将“比尾巴”游戏改编为“比耳朵”游戏(见图5);B组幼儿选用树状思维导图,围绕“谁的尾巴有特点”话题展开讨论,猴子、金鱼等更多动物被编进了童谣游戏中(见图6)。

幼儿喜欢以涂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萌发对万事万物的情感。基于思维导图进行童谣游戏创编,有助于幼儿理清童谣内容的要素,激发幼儿的想象,丰富幼儿的游戏语言,推进童谣游戏的深入开展,充分发挥童谣游戏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2][4][美]东尼·博赞,克里斯·格里菲斯.思维导图[M].卜煜婷,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
[3]彭裕茹.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课堂口语表述构思过程中的应用研究——以“泡泡导图”“双重泡泡导图”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童谣游戏课程中幼儿多重审美表达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H2021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