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作者: 张蓉

“提问”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策略。从二十世纪至今,国内外对不同教育阶段(包括幼儿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研究一致证明,教师提问是一种普遍存在且发生频率很高的教学行为,不少研究者都将教师的有效提问视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为此,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通过精心设计提问来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和阶梯。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动画片通过音乐、动作、声音反映现实生活,是幼儿所喜爱的艺术形式。在幼儿语言教学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动画片能帮助幼儿将言语与事物建立联系,尤其是让大班幼儿在教师指导下给无声的动画片配音,能激发幼儿表达的愿望,让幼儿有话可说,因而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在幼儿理解动画片及给动画片配音的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提问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提问起着引导幼儿观察动画片,理解动画片内容,帮助他们开启思维使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表达的作用,也是教师借以接受幼儿反馈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研究和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如下有效提问的策略。

1.提问的问题要根据讲述动画片的目的来考虑,紧扣主题,不提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也不要引导幼儿回答与主题不相干的事情。如:第一次播放《猫和老鼠》的动画片后,教师的目的是要幼儿准确说出动画片的名称和动画片里有哪些角色。教师可以直接提问:“谁能告诉我刚才这部动画片叫什么名字?”“动画片里都有谁呀?”有明确指向的提问,不仅目的性明确,还能提高需要幼儿回答问题的聚焦度。再如,教师在引导幼儿观看动画片中角色的动态时,可直接点出主题“你们看到猫在干什么?”如果教师换一种提问方法“你们看到了什么?”那么,有的幼儿会说出看到的背景,有的幼儿会说出旁边的房子、小鸟、笼子等物品,究其原因主要是设计的提问范围太广。因此,教师只有把提问回到自己提问的目的上来,尽量缩小范围,才能避免难以收场的局面。

2.提问的问题要根据动画片配音的内容分清主次,即明确什么是主体?哪些是陪衬?如《猫和老鼠》的第二个片段中讲述的是猫意外得到翅膀后,如何去追小鸟和老鼠的过程。片段中画面很多,所以提问时不能一股脑儿地针对所有的画面都进行提问,这样容易导致孩子可能跟不上主要画面而进行准确的配音。其实该部分内容的讲述主体是让孩子们说出老鼠看到怪物猫后,它会对小鸟说什么,它们是如何做的,而猫是如何在空中飞的,小鸟和老鼠如何逃的场景就是陪衬了。因此,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幼儿:“老鼠看到了什么?它做了什么动作?它对小鸟说了什么?最后,猫有没有捉到老鼠和小鸟?”引导幼儿有重点、有次序地观察感知动画片内容并进行配音,而不是不分主次地随便乱说。

3.提问的问题要讲究层次性,能起到引导幼儿思维步步深入的作用。如针对给动画片配音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提问:第一层次——观察画面,描述画面;第二层次——理解画面,进行画面外的想象,引导幼儿发现前后画面的联系;第三层次——不仅对画面进行详细连贯描述,而且注重对其中的因果关系做出判断与分析。其目的在于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想象、创造的空间,既能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也为后期幼儿的动画片配音活动打好基础。

4.提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也就是提问的问题必须是幼儿仔细观察动画片,并经过思考后才能回答出来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猫和老鼠》的第二段配音时,教师问:“老鼠看到了谁?”幼儿回答:“是一只怪物猫。”教师接着问:“你怎么知道这是怪物猫的?”幼儿答:“因为小老鼠比画说,这猫不仅长着尖尖的牙齿,还有一对大翅膀。”后一个问题要求幼儿根据已掌握的关于怪物的概念,对动画片的内容进行判断,再通过一番分析综合后,才能回答的问题,这对幼儿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样的提问,能培养幼儿的分析综合能力,使他们养成爱思考、爱动脑的好习惯。

5.提问的问题应考虑幼儿之间的差异。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可由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来回答。如,描述性提问一般采用集体回答或是由语言发展水平居下的幼儿来回答;分析性提问一般由语言发展水平居中的幼儿来回答;综合、评价性的问题则可由语气发展水平居上的幼儿来回答。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要给予积极的反馈,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比如在《猫和老鼠》的配音活动中,考虑到幼儿语言发展的差异性,在幼儿创编角色语言时,对能力强的孩子,侧重评价其语言能力,让其他的孩子知道努力的方向。如当某幼儿配音很精彩时,教师可以说:“他的配音速度不快也不慢!”“老师能听出这是一只生气的猫。”对能力弱的幼儿,教师则应侧重引导,通过适当的引导来充分调动幼儿对配音活动的兴趣,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6.提问的问题应把握节奏。言语的节奏,包括语调的抑扬顿挫、语句之间的停顿、关键词语的重复、言语与教具的配合呈现等。教师的提问语言应做到准确、严谨、清晰、简练,通俗易懂。特别是口头提问不宜太长或太短或转折太多,这会使幼儿记不住或很难找到问题的核心。同时,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因此设计的问题语言要儿童化、浅显易懂。在配音活动中,教师抑扬顿挫的话语,不仅能牢牢吸引住幼儿的注意力,还能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语言示范。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对幼儿进行提问设计时,教师一定要研究设问的有效性。这样,不但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还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从中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助力幼儿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