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不死:刘易斯机枪改进之路

作者: 轻武阁

老兵不死:刘易斯机枪改进之路 0

英国伯明翰轻武器公司生产的刘易斯机枪
老兵不死:刘易斯机枪改进之路 1
刘易斯机枪的扳机前方有一个圆形突起,里面容纳着卷簧(复进簧),卷簧通过齿条和活塞杆下端的齿槽相配合,以推动枪机复进

一战结束后,英国伯明翰轻武器公司(BSA)在1919年初终止军用型刘易斯机枪的量产与供应,但英国的许多军火公司仍然不断改进库存的刘易斯机枪。这些军火公司一方面希望这些改进型能被军方选为下一代制式武器,另一方面试图将其出口到世界各地。直到1935年布伦轻机枪被英军正式采用,这类工作才告一段落。

二战初期,英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损失大量武器装备,本土也持续遭受德军的轰炸,重新武装军队和驻守本土的国民警卫队迫在眉睫。危难当头,许多库存的“一战老兵”刘易斯机枪接受一系列改装,发配到英军手中,再次担起保家卫国的任务。

缺陷重重

尽管刘易斯机枪在一战的轻型自动武器中算是可靠、耐用的,但仍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战结束后,英军批评了刘易斯机枪的缺陷,比如枪身较重不适于快速移动,且容易发生故障,尤其是该枪所使用的卷簧(复进簧)强度不足,时不时会断裂。此外,刘易斯机枪在出现卡壳故障时必须拆解机匣才能排除。作为供弹具的弹盘也存在强度不足的问题,发生形变后会导致供弹不畅。

于是,英军开始测试各种国外机枪,如勃朗宁自动步枪(BAR)、哈其开斯轻机枪、贝蒂埃轻机枪,以替代刘易斯机枪,但军火公司一直没有放弃对刘易斯机枪进行各种改进和测试。

老兵不死:刘易斯机枪改进之路 2
伯明翰轻武器公司的轻量化刘易斯机枪使用的22发弹盘
老兵不死:刘易斯机枪改进之路 3
伯明翰轻武器公司的轻量化刘易斯“D”型机枪
老兵不死:刘易斯机枪改进之路 4
英国改进的勃朗宁自动步枪

昙花一现的弹链供弹装置

1921年,恩菲尔德皇家轻武器工厂机枪部门的总验收员乔治·布朗尼(GeorgeBrowne)和另一位验收员弗兰克·福斯特(FrankForster)申请到一份专利:2人合作设计出一种适用于刘易斯机枪的弹链供弹装置,且无需对原枪进行改装。然而,这种设计并未引起军方的兴趣,很快就夭折了。

轻量化:去掉气冷式套筒

一战后,伯明翰轻武器公司针对刘易斯机枪笨重的缺陷,采取一些轻量化改进措施,在降低射速和改进扳机的基础上推出4种方案,代号分别为“A”“B”“C”和“D”,每种方案各生产了25挺样枪。

伯明翰轻武器公司的轻量化刘易斯机枪使用乔治·诺曼(GeorgeNorman)设计的改良扳机,快速扣动可实现单发射击,扣住不放可实现连发射击。由于使用这种可单发射击的扳机,轻量化刘易斯机枪的枪管不再像原来那样存在升温过热的问题,硕大的气冷式套筒被去掉,这足足减轻10磅(约4.5kg)的质量。此外,还改用22发容弹量的弹盘,容弹量减少一半左右,进一步压减了该枪质量。

老兵不死:刘易斯机枪改进之路 5
英国布伦轻机枪,刘易斯机枪的接替者

1923年10月,伯明翰轻武器公司的“D”型刘易斯机枪与麦德森机枪、勃朗宁自动步枪、哈其开斯弹匣型轻机枪、哈其开斯弹板型轻机枪,以及比尔德莫尔-法夸尔机枪同台竞技,但表现不理想。

军方认为,“D”型刘易斯机枪仍然较重,不适合高机动性的战斗;该枪故障较多,可靠性堪忧;通用性也不理想,无法满足不同兵种的作战需求;射速“过高”,不利于节省弹药。

测试结束后,英军最看好勃朗宁自动步枪,并不断地对其进行本土化改进,试图取代刘易斯机枪,成为英国的第二代轻机枪,但也未能取得满意成果。随着布伦轻机枪被正式采用,“英国BAR”项目也流产了。

老兵不死:刘易斯机枪改进之路 6
索利公司的第一种轻量化刘易斯机枪
老兵不死:刘易斯机枪改进之路 7
索利公司的第一种轻量化刘易斯机枪弹匣插口件特写,可见弹匣插口件左侧用于安装照门的小孔

老兵不死:刘易斯机枪改进之路 8
索利公司的第一种轻量化刘易斯机枪枪托左侧设有法国卡宾枪上常见的背带槽
老兵不死:刘易斯机枪改进之路 9
伯明翰轻武器公司1937 年改进的轻量化刘易斯机枪,使用布伦轻机枪的弹匣,复进机构也得到了改善
老兵不死:刘易斯机枪改进之路 10
伯明翰轻武器公司1937 年改进的另一款轻量化刘易斯机枪的绘图,该枪口径为7.92mm
老兵不死:刘易斯机枪改进之路 11
刘易斯Mk Ⅲ航空机枪

布伦轻机枪登场:军方对刘易斯机枪彻底失去兴趣

1935年,英军正式采用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兵工厂的ZGB-33轻机枪,并取布尔诺(Brno)和恩菲尔德(Enfield)名称的前2个字母,组成新机枪的名号——“BREN(布伦)”。

布伦轻机枪的列装宣告“刘易斯时代”的终结,英军迎来第二代轻机枪。尽管如此,军火公司对刘易斯机枪的改进和测试仍未终止。

转向外贸:弹匣型轻量化刘易斯机枪

英军采用布伦轻机枪后,伯明翰轻武器公司和索利(Soley)军备有限公司曾尝试将布伦轻机枪的一些设计元素与刘易斯机枪相结合,用于外贸,于是出现了一系列弹匣型刘易斯机枪。

1937年,伯明翰轻武器公司推出一种使用布伦弹匣和两脚架的轻量化刘易斯机枪,脆弱的卷簧被传统的螺旋形复进簧取代,增强了可靠性。根据伯明翰轻武器公司手册中的描述,该枪带有提把和两脚架时质量仅21磅(约9.5kg),相比原版,减轻了3.5kg以上。

伯明翰轻武器公司为了吸引海外客户,宣称能提供任何军用口径的版本。除.303口径的原版外,还有7.92mm口径的型号。

有趣的是,这种轻量化刘易斯机枪还借鉴布伦轻机枪的弹匣插口防尘盖,毕竟这是那个年代比较流行的设计。

索利公司曾将刘易斯MkⅢ航空机枪改进为使用布伦弹匣,适于步兵使用的武器。由于索利公司是一家军剩出口商,并没有独立加工能力,只得与比利时列日的埃德加·格里马尔(EtaedG.Grimard)工厂合作完成这些改进。

老兵不死:刘易斯机枪改进之路 12
索利公司的第二种轻量化刘易斯机枪
老兵不死:刘易斯机枪改进之路 13
索利公司的最后一种轻量化刘易斯机枪
老兵不死:刘易斯机枪改进之路 14
索利公司的最后一种轻量化刘易斯机枪机匣上刻有“ETAED. G. GRIMARD LIEGESYSTEME LEWYS 1939 PATENT”的铭文,表明该枪采用埃德加·格里马尔工厂的专利
老兵不死:刘易斯机枪改进之路 15
伯明翰轻武器公司1940 年改进的轻量化刘易斯机枪,机匣上刻有该公司的商用标记“BSA”。毋庸置疑,伯明翰轻武器公司的努力是徒劳的

索利公司的第一种轻量化刘易斯机枪保留原版的卷簧、缩短枪管长度,还在枪管外附加条形散热片。其弹匣插口件左侧设有两个小孔,用于安装照门。毕竟弹匣从上方插入,挡住了瞄准视线,其照门不得不偏向左侧。此外,枪托左侧还设有法国卡宾枪上常见的背带槽。

不久后,索利公司的第二种轻量化刘易斯机枪出现了。合作方埃德加·格里马尔工厂大改第一型的设计,放弃卷簧,改用螺旋形复进簧,去掉散热片,增加一个前握把,兼具单脚架功能。

尽管英军已经采用布伦轻机枪,索利公司仍在1938年硬着头皮提交2挺轻量化刘易斯机枪(第二型)用于测试,结果狠狠地打了自己的脸:由于新枪的导气孔变小,运作变得不可靠,直到换回原版的导气装置才得以解决;射击精度很差,单脚架的位置过于靠后,使得全枪射击时难以控制。此外,第一发供弹就失败,测试方建议换用捷克原产的弹匣——它们的托弹簧更轻一些。

后来的测试依然不理想,报告中再次批评那个单脚架。轻武器委员会建议索利公司改用布伦轻机枪的两脚架,安装在导气箍附近。经过修改,带有布伦两脚架的“索利-刘易斯”机枪在测试中表现尚可,但军械局认为用其换掉布伦轻机枪非常不明智,最多扔给那些渴望改用新装备的武装力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