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跨学科学习:内涵厘定及落地构想
作者: 高子阳摘 要: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是个大概念,是由一个个跨学科主题学习单元组成的。依据课标提供的小学6年9个主题,其大致的实施流程是:根据跨学科学习主题寻找和选定素材;根据学习情境设计学习任务;从“教—学—评”一体化角度设计学习活动;选择学校开展实验优化内容。将综合性学习单元调整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要根据不同的跨学科学习主题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及有清晰逻辑关系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需有其他学科教师参与,注重拓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任务群
一、语文跨学科学习,因为“任务群”而有了新内涵
所谓跨学科,即学科跨越,就是对原有主学科的教学超越,是通过整合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或专门知识领域的信息、数据、技能、工具、观点、概念或理论,来解决那些主学科或研究实践无法解决的问题或形成新的知识系统的方法。[1]跨学科学习则是一种学习方法、方式、理念,当主学科学习涉及其他学科内容而联系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目的不是为了学习其他学科,而是为了正确、深刻理解主学科内容,解决主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学科为什么要开展跨学科学习?因为,语文学习从没离开过其他学科。
汉语拼音学习、独立识字单元,少不了其他学科。如一年级下册识字单元《动物儿歌》涉及的“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等生词,以及匹配的教材插图,处处都有其他学科的身影。讲解“蜻蜓”,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蜻蜓与飞行器的知识——百年来,世界上许多飞行器的发明与使用,都是受鸟、昆虫等的飞行启发,蜻蜓飞行过程中对平衡的把握就是启发之一。讲解“蝴蝶”,不能仅限于让学生认识“蝴蝶”这个词,如果能往气象学、社会学上跨一跨,那就有意思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孙雨林的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揭示的“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及时引导和调节,就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如能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就会产生轰动效应”。
即使是学习一首童谣,也涉及多个学科。如一年级下册的《摇摇船》,穿行于字里行间,“摇摇摇”中谈及的摇摇船该怎么摇,这可以用科学学科甚至物理学科的知识给予回答;“糖一包,果一包,还有饼儿还有糕”中的糖、果、饼、糕是怎么来的?劳动学科中制作糕点的方法与食品相关的文化可以给出答案。
研读一首首古诗、文言文,也没有独立的语文。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中“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指出这是用了夸张手法,认为唐朝时李白的小船做不到“千里江陵一日还”。那到底能不能做到呢?这就需要求助数学、物理、地理学科的老师了——找准李白写这首诗的时间,查询这个时间段江水的大概流速;确定李白写这首诗时的年龄、所驶小船的大概重量、李白撑船可能用的力、那个时段白帝城至江陵的大概风速、白帝城至江陵的距离等,就能算出那时行船的船速以及行程。当学生算出答案时,我们都震惊了——李白从白帝城顺水而下至江陵是可以“一日还”的。有了这个答案,此处的表达就从夸张变成了写实。
再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的教学中,当课堂上冒出问题“这棵树的果实既然是苦的,为什么还长在那里呢?诸小儿在一起玩,这棵树距离他们的家也不可能有多远,应该有主人在照看这棵树,这个主人会从事什么职业呢?”之后,教师可以带着学生查询与“李子”相关的内容,学生发现:李子属于夏季水果,通常在7~8月份成熟,文中提到的苦李是一味中药材,具有健胃消食、止咳袪痰、调节血压、清肝消肿等功效。由此,学生推测出树的主人可能是开药店的,也可能是位中医,会研究药理。跨到药科,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后对苦李做了更多的探究,每人都完成了一份关于“苦李”的文章。
再看一篇篇现代选文,读每一篇课文、每一本书,大多可以开展跨学科学习。
语文跨学科学习并不是新名词,但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却是新名词。从“语文跨学科学习”走向“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不仅仅是词汇的变化,更是学习方式的变化。
什么是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它是义务教育阶段多门学科的课程内容之一,也是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1—12年的任务群之一(高中叫跨媒介、跨文化学习任务群),是一册册语文教材中某一个单元的学习任务。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是个大概念,是由一个个跨学科主题学习单元组成。也就是说,语文单元教学要集中用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理念、方式、方法来教学。与课文相关的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只是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一个小环节。也可以说,某个跨学科学习任务只是为了解决任务群学习的某个难点,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不能说它是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
二、找准学习主题和任务,才能让语文跨学科学习真正落地
正在使用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不是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学习任务群要求来编写的。所以,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施,还需要教师依据课标,结合学段,整合教材内容,然后在课堂实践。
(一)依据课标提示的学习内容,确定学习主题,设计学习任务
课标明确了各学段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主题以及相关学习内容。小学6年12个学期,我做了梳理,大致有第一学段的“爱图书、爱文具、爱学习”“在班级、学校或家里养护绿植或者小动物”“参与学校、社区举办的节日和风俗活动”3个主题,第二学段的“创意设计并主动参与校园活动”“参加学校、社区举办的文化主题活动”“调查研讨有关问题,写简单的研究报告”3个主题,第三学段的“参与在校园文化社团及学校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多形式分享经验感受”“策划参观考察活动方案,参与集体考察、研学活动,运用跨媒介形式分享研学成果”“设计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生活”3个主题。
3个学段的9个主题,如何细化落实到12个学期呢?每一学期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内容怎么确定,如何实施?大致可以按照以下流程:一是确定跨学科学习主题,根据主题寻找尽可能多的相关素材(文章、书籍等),筛选修改后留下适合学生的素材并进行逻辑排序;二是确定真实学习情境,并从单元知识结构化的角度设计学习任务;三是从“教—学—评”一体化的角度为每个任务设计学习活动;四是走进多个城市、农村、城乡接合部等处,选择学校开展实验,进而根据实验报告优化教学内容,使其相对固定。 下面以第一学段“爱文具”跨学科学习主题为例阐释具体做法。
第一,确定跨学科主题,寻找尽可能多的与文具相关的学习素材。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段特征和接受心理,我链接语文、数学、科学、劳动、美术等学科,搜集了与文具相关的系列短故事、整本书阅读素材。
故事素材有《铅笔、橡皮和尺子》《曲尺的发明者》《橡皮铅笔的发明》《安全剪刀的发明》《卷笔刀的发明》《圆规的发明》《笔袋的发明》《圆珠笔的发明》《钢笔的发明》《毛笔的发明》《羽毛笔发明》《蜡笔的发明》等。
整本书阅读素材有日本福部明浩文著、川岛菜菜绘、彭懿译的《当一天文具》,波兰伊娃娜·奇米勒斯卡著、徐丽江译的《会思考的铅笔》,洪汛涛著、万籁鸣绘的《神笔马良》,吕丽娜著、赵海娇绘的《哇,神笔!》,日本中屋美和著、尧瑶译的《蜡笔小黑和神秘的脚印》,日本柳濑嵩著、林静和李薇译的《面包超人和魔法毛笔》,美国德鲁·戴沃特著、英国奥利弗·杰夫斯绘、戴美玲译的《小蜡笔大罢工》《小蜡笔要回家》《小蜡笔的礼物》《好棒的蜡笔》,日本片冈惠子著、垂石真子绘、彭懿译的《会说话的小铅笔》,伊朗穆罕默德·礼萨·沙姆斯著、阿里·礼萨·古勒都兹扬绘、姜楠译的《黑铅笔和红铅笔》,意大利弗夫尤·泰斯塔著、康华译的《带上你的画笔》,日本丸山一彥主编、高倩译的《万物的尺度:看得见的单位》,韩国金成恩著、吴承敏绘、夏艳译的《我家漂亮的尺子》等。
围绕这些阅读素材,我和学生一起筛选修改,最终选择了《铅笔、橡皮和尺子》《曲尺的发明者》《橡皮铅笔的发明》几个浅显易懂又蕴含哲理的故事,以及《当一天文具》《会说话的小铅笔》《带上你的画笔》《我家漂亮的尺子》几本整本书,按照从读故事到读绘本再到读整本书的顺序推进学习。
有关文具的故事和整本书挺多的,教师如果能读上几十个或几十本,就能确定哪些故事和整本书适合在这个学习任务群中阅读,就能明确哪些故事和整本书分别由哪门学科的教师读更合适。
第二,创设真实的“超市买文具”跨学科学习情境,并从单元知识结构化角度设计学习任务。
围绕“文具”主题和相应的阅读素材,我们创设的真实学习情境如下:
本周我们要开展一次“超市辨文具、买文具”的活动。其间,你可以让父母带着你去实体店或者网店,寻找、查找、购买需要的文具。我们也会让语文、数学、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的老师参与,与你一起认识、书写这些文具,请他们为你讲述你熟悉的文具的发明故事。活动结束,你可以和伙伴们讨论“小文具的大功能”,讲讲你用这些文具解决了生活学习中的哪些问题,你可以用这些文具做哪些小创造?
根据此情境,我们设计了“走,去文具店购物”“读懂我的文具”“我用文具来创造”三个学习任务,带着学生在完成系列跨学科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朗读、思考、讲述、动手实践,尝试用文具去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小问题,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三个学习任务,结构化组织与文具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先购买加深体验,再识写理解,接着探究创造,跳离以往“每天用着文具却不知文具之来历,不了解文具也不知道爱惜文具,不爱惜文具也不会深入探究文具”的“井底”,养成珍惜文具的习惯,提高创造探究的能力。
第三,从“教—学—评”一体化角度设计学习活动。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从“教—学—评”一体化角度为每个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活动:
围绕“走,去文具店购物”学习任务,设计“选购文具(父母参与)”“说购物体验”两个学习活动,同步辅以评价。对于低年段的学生,能在文具店中认识的文具越多越好。只要认识了、购买了,还能说说自己的购物体验,就算合格;如果还能记得更多的文具,能相对清楚地描述文具的外形、特点以及自己的购物体验,那就是优秀了。
围绕“读懂我的文具”学习任务,设计“识写文具”“听文具故事”“读文具故事书”三个学习活动,都由语文教师组织。教师要能从识字、写字的角度把与学生购买文具相关的知识教到位,要能给学生读讲与文具相关的文章和书籍,与学生一起读。学生如能认识、会写这些生字词就是合格;如能写出一些新的与文具相关的生字词,还能讲出相关文章、书籍中的内容就是优秀。
围绕“我用文具来创造”学习任务,设计“用文具绘制世界”“说唱文具”“用文具解决小问题、玩小发明”三个学习活动。“用文具绘制世界”学习活动由数学、美术教师组织;“说唱文具”学习活动由音乐教师组织;“用文具解决小问题、玩小发明”学习活动由科学教师组织。音乐教师教学生唱与文具相关的歌曲,数学教师教学生用文具绘制与文具相关的很多图形,科学教师给学生讲述文具发明的故事并教学生用文具解决一些生活和学习中的小问题。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只要学生能参与进来就是合格;如果学生还能围绕歌曲、图形、故事等写一写文具,积极参与文具小创造活动且能清楚表达自己的参与过程和体验,就是优秀。
上述设计还需走进城市、农村、城乡接合部等地区不同层次的课堂进行研究实验,进而优化教学内容。
(二)依托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单元,调整学习主题,设计学习任务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涉及学科综合,与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单元有共通之处,但这不是说可以将现有的综合性学习单元直接拿来当作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来教。毕竟,二者所承担的教学功能以及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将适合用来开展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的综合性学习单元做科学的调整创编。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共编写了五个“综合性学习单元”。一是三年级下册“中华传统节日”主题综合性学习单元,与课文《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及语文园地同属一个单元。二是四年级下册“轻叩诗歌大门”主题综合性学习单元,与课文《短诗三首》《绿》《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及语文园地同属一个单元。三是五年级下册“遨游汉字王国”主题综合性学习单元,围绕话题“汉字真有趣”选编阅读材料《字谜七则》《门内添“活”字》《有意思的谐音》《“枇杷”和“琵琶”》《有趣的形声字》,围绕话题“我爱你,汉字”,选编阅读材料《汉字字体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书法欣赏》《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四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奋斗的历程”主题综合性学习单元,与课文《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及语文园地同属一个单元。五是六年级下册“难忘小学生活”主题综合性学习单元,围绕话题“回忆往事”,选入阅读材料《老师领进门》《作文上的红双圈》《如何制作成长纪念册》;围绕话题“依依惜别”,建议学生举办毕业联欢会、给老师或同学写一封信,辅以《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1956年在北京大学的演讲》《给家乡孩子的信》《毕业赠言》等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