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材催生想象

作者: 陈天霞

摘 要:想象力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是打开无限可能性之门的钥匙。语文教材是学生接触最多的学习资源,充满生动的故事、鲜活的形象、多彩的插图和无限的留白。教学中,可依托这些丰富的资源,催生学生想象:顺着故事情节想象,在角色扮演中想象,观察教材插图时想象,于文本留白处想象。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想象

想象力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是打开无限可能性之门的钥匙。语文教材是学生接触最多的学习资源,充满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多彩的插图和无限的留白。教学中,可依托这些丰富的资源,催生学生想象。

一、顺着故事情节想象

指引学生顺着故事情节想象,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创设特定环境或背景,聚焦文本特定的情节,让学生呼应文本表述的特点,借鉴文本表达的方式,产生情感共鸣,主动建构文本意义。

三年级上册选入的童话故事《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以生动有趣的笔触叙述了一间老屋与一只小猫、一只老母鸡和一只小蜘蛛之间的故事。每当老屋准备倒下的时候,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就依次出现,请求老屋不要倒下,因为他们需要老屋的帮助。老屋一一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一直没有倒下。整个故事采用反复叙事的方式,运用大量的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了慈祥的、乐于助人的老屋形象,意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品质。本课属于阅读策略单元,语文要素是“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指向催生学生想象。教学中,我让学生聚焦故事情节,围绕问题“你觉得这中间还会有小动物来向老屋求助吗?它们之间又会发生哪些奇妙的故事呢?”边预测边想象。

续编与小动物相关的故事,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事情。他们根据老屋与小猫、老母鸡、小蜘蛛之间的故事情节预测想象,创编出了多个生动活泼且充满童真童趣的故事。下面是他们想象的两个片段:

【片段1】 “等等,老屋!”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五十天,行吗?我的角被食肉动物弄伤了,我找不到一个安静又安全的地方养伤。您这里体格大的食肉动物进不来,最适合养伤了!”老屋低下头,把老花的眼睛使劲往前凑:“是小山羊啊!好吧,我就再坚持五十天!”五十天后,小山羊从门上的破洞跳了出来。它的头上已经长出了锋利的角!“咩咩,谢谢!”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片段2】 “等等,老屋!”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一百天,就一百天行吗?我正在搭好的鸟窝中教刚出壳的鸟宝宝学飞行,可是有个小孩总想抢走鸟宝宝,还捣毁了我的窝。我无家可归,您就帮帮我吧!”老屋低下头,睁大眼睛使劲往前凑:“是鸟妈妈啊!好吧,我就再坚持一百天!”一百天后,六只小鸟争先恐后地从破窗户飞了出来,鸟宝宝们已经长得有力又健壮了!“啾啾,谢谢!”老屋说:“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

学生顺着故事情节边预测边想象,加深了文本阅读理解与体验,享受到了想象阅读的成功与快乐。

二、在角色扮演中想象

角色扮演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文本角色特点,通过赋予学生假定的角色,要求其按照角色要求表现自己的行为,突出其角色特点。参与者通过角色扮演进行互动,可以获得快乐、体验以及宝贵的经历。对于小学生而言,角色扮演不仅有助于他们深入了解阅读素材,还有利于催生他们的想象。

教学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课时,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融入角色扮演,演绎“摇桂花”的典型情节,很好地催生了学生想象。教学中,教师扮演母亲,学生扮演小琦君。教师先做导引:“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这不,早晨刚起床,一吃过早饭——”

小琦君:(又缠着母亲问起来,边问边摇着母亲的手臂撒娇)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母 亲:(故意用另一只手的手指轻轻点了一下该学生的额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让花儿多开几天,我们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第二天一放学,小琦君又缠着母亲问起来。)

小琦君:(抱着母亲的腿催促)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

母 亲:(笑盈盈地轻轻捏了一下该学生的耳朵)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这天天上阴云密布,小琦君一放学到家就问起来。)

小琦君:(着急地)妈,好像要下雨了,还不摇桂花吗?

母 亲:是要有台风来了!看来我们只能提前摇桂花了!

小琦君:(兴奋地)揺桂花喽!揺桂花喽!

母 亲:(镇定自若)琦君,快,在这棵树下放一张箩,在那棵树下放两张箩。

(大家一起忙活着。教师又扮演桂花树。)

小琦君:(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看桂花”“探桂花”“摇桂花”,学生真正沉浸其中,积极移情想象。他们想象与“母亲”对话,一个个被逗得哈哈大笑,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他们想象拼命摇动教师扮演的高大的“桂花树”,兴奋起劲,发自肺腑地喊出了“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这样的角色扮演,有效催生了学生想象,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加深了学生的阅读理解。

三、观察教材插图时想象

插图是文本的“特写镜头”,是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绘制的,往往展现故事的高潮,集中反映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观察教材插图,图文对照,有利于催生学生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插图直观再现了小蝌蚪的生长形态、池塘环境以及其他水生动物。小蝌蚪与青蛙的外形差别较大,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清晰认知从小蝌蚪到青蛙的变化形态,教师结合课后习题提供了五幅图片,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池塘里的小蝌蚪,在游来游去找妈妈的过程中会采用哪些方式,还会遇到哪些水生动物。由此,学生想象到了与伙伴讨论、向长辈询问等方式,想象到小蝌蚪会遇到田螺、河蚌、泥鳅等其他池塘中的动物,也理清了蝌蚪“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颜色变绿”的生长顺序。之后,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想象写话,甚至想象创编有关小蝌蚪找妈妈的绘本。经历了这些借助插图想象益智的活动,学生对故事内容的认知更为深入,同时认识到了插图对于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四、于文本留白处想象

好的文本总会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2]阅读教学的重要价值之一是基于文本内容或文本情境,指引学生针对文本空白想象补白,建构文本更为丰富的意义。

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具体描述了闰土讲的四件新鲜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跳鱼儿。写完这几件事,作者感叹道:“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作者的这番感叹就留给我们补白的无限空间。由此,教师让学生以片段的形式,想象补白闰土还会讲到哪些新鲜事,要求是联系上下文,注意符合当时当地的情况。下面是学生补白的片段:

【片段1】 闰土眉开眼笑、绘声绘色地说:“我告诉你,我们那儿没有你们这种买的玩意儿,都是自己做的。最好玩的就是那用竹枝编成的小球。我们称它为蹴鞠。几个村口的小孩,踩在松软的沙地上踢它,可好玩了。我们为了分出个胜负,总会挖两个小洞当球门,谁先踢进对方的洞里谁就赢!但是有时潮起得晚,洞总会被浪头打没了。因此挖洞也是一种快乐,改天我带你玩,你一定会很开心的。”

【片段2】 在海边,等潮退了后,很多小动物被留在了沙滩上,章鱼、猫眼螺、蛭王、卧沙蟹……这时,你赤着脚,拿个小铁铲,拎个小铁桶,轻轻松松就能把它们“捉拿归案”。这些小东西很机灵。你抓它们的时候它们会东奔西逃。对付它们,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在蛭王面前撒一点盐,它就会跑过来;拿到猫眼螺,别急着放入桶中,朝它们的背用力一挤,它们身体里的水就“滋滋”喷了出去,它们就没力气逃脱了;有些卧沙蟹遇到危机时会迅速卧沙,这时,你要赶紧拿起铲子跟它们来一场“生死极速”,它们就乖乖落到你的桶中了……

学生联系上下文,以少年闰土的口吻,结合当时当地的情况,想象出一个个新鲜生动的事物,想象出一件件充满童真童趣的“新鲜事”,创意迭出。这都展现出他们对少年闰土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等特点有了深刻感知,对“我”对闰土的怀念之情有了深切体悟。

参考文献:

[1] 王君丽.浅谈小学低年段学生看图说话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20(44):175.

[2] 严小清.浅谈小学低年段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2015(1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