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助信息技术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
作者: 孙平红摘 要:借助信息技术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课堂的创新追求,可以使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具有现实关怀,更具人文温度。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活化概念讲解,借助电子白板加强交流互动,借助抖音平台创新作业形式。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教学优化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媒介融合之下的小学思政新模式实践研究”(批准号:D/2021/02/69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现如今,信息技术早已融入各个学科,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但如何用好信息技术,使其为教学赋能,需要我们持续探索。《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要“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效性、生动性、新颖性,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的课堂”[1]。我们积极寻求借助信息技术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方法,通过微课视频、电子白板、抖音平台等,努力使课堂生动新颖,具有现实关怀,更具人文温度。
一、借助微课视频活化概念讲解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大量的概念需要掌握。对于这些概念,教师应该探索能够让学生高效记忆并理解的方法。微课是教师以阐释某一内容为目标而录制的短视频,具有主题突出、问题聚焦等特点。教师可以针对某一课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录制微课视频,通过动画或实景演绎等方式,化抽象为具象,强化其核心要点,助力学生高效掌握有关内容。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弘扬优秀家风》中,家风的概念是抽象的,指的是家庭的风气,代表着家庭文化和家庭成员的整体风貌。但这样的解读难以让学生形成对家风的具象认知。所以,教师选取曾国藩、丰子恺的典型事例,同时结合教材上的《朱子家训》,制作成微课视频,为学生展现了清廉、仁爱的家风,让学生深刻体会家风的重要性,更好地理解教材上关于家风的解释:家风是家族代代恪守的家训家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故事、一段记忆,都是家风的载体。由此,学生调查、了解自己的家风时,方向便更明确。
再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0课为《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第一框内容为“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包含明志、气节、诚信等内涵,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美德,熔铸在民族精神之中。为了使这一概念更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选用学生熟悉的故事,如《夸父逐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以及《狼来了》等,制作成微课视频,并在视频的结尾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修养”的讲话,让学生明白“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故事的感染和习总书记讲话的振奋下,人格修养的内涵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清晰,他们介绍了更多有关修养的故事,分享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微课视频的引入,避免了教师反复讲解的弊端,提升了课堂效率,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另外,微课视频时长较短,不会占用教师太多的制作时间,而且可以较为灵活地使用:在课始引入,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切入相关内容,激活学习兴趣;在课中引入,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知识点,提升学习效率;在课末引入,则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加强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
二、借助电子白板加强交流互动
新课标指出,思想政治理论、道德与法律规范都不是自发生成的,教师除了要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还要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加以领悟和理解。[2]由此可见,加强课堂的互动性极为重要,因为互动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励他们自主思考。除了一般的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互动形式外,教师也可以借助电子白板,深化课堂的互动性。电子白板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工具,集批注、绘画、书写、交互、屏幕捕获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实时互动、自由开放等多种特点。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呈现图片、设置练习、引导展示等,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加强交流与互动。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时,教师借助电子白板,创设了交流互动的友好氛围。首先,利用电子白板播放《礼让杭州,为杭州点赞》的视频,并利用屏幕捕获功能,让学生聚焦斑马线进行讨论,之后,告诉学生,杭州的“斑马线礼让”已成为全民意识,未做到礼让的机动车会被实时录像,作为违法的重要依据。如此,顺利带领学生走近本课的主题——规则。然后,教师呈现多张有关规则的图片,让学生区分学校生活中的规则与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并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拽功能,让学生将图片划归到相应的栏目。课本上静态的内容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在引导学生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后,教师提问:“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不遵守规则的情况,面对这些情况,你会怎么做?请你以简单的图示呈现你的做法和思考。”学生利用电子白板的书写和绘制功能,以简要的流程图展示他们的做法,并对相关做法进行分析。这样的过程,是分享的过程,也是交流碰撞的过程。简要的流程图,高效展示了学生的想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在多元想法的启发下,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我们在劝解他人时,也要遵守相应的规则,这样才能提高沟通的有效性。由此,学生对规则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三、借助抖音平台创新作业形式
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时政性、人文性和生活性,教师要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联结起来。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社会生活中的话题、事件外,教师也要重视联结课堂内外的作业的设计。为了让作业更具新意,并发挥其实践效用,我们引入了抖音平台。抖音是一款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在学生中甚为流行。我们利用这一平台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以创意视频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实践过程和成果,同时鼓励学生、家长以点赞、评论等方式对作业进行点评反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完善思维过程。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时,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引导学生记录自己家庭防范疫情的举措,拍摄视频上传至抖音平台。学生在记录和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不仅了解到了多种保护措施,还对“爱护身体,珍惜生命”的主题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此外,这场疫情阻击战中涌现出了许多逆行者,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鼓励学生从网络或身边实际入手,利用抖音平台讲述这些英雄故事。在了解这些事迹和讲述这些故事的过程中,学生深受感染,更加懂得了生命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生命。这一项实践作业得到了家长的高度认可,他们纷纷点赞留言,极大地鼓励了学生。
再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在这里长大》,重在增进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于是,教师布置走访家乡的作业,让学生拍摄15秒的短视频,记录家乡的美,展现家乡的独特文化。学生呈现了丰富多彩的视频,有的通过爸爸妈妈对家乡的回忆,去乡间寻找“父母眼中的家乡”;有的则对比父母眼中的家乡和自己眼中的家乡,记录了家乡的变化;还有的寻访了家乡的味道和家乡的建筑。总之,在这样的作业中,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加浓厚,保护家乡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借助信息技术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课堂教学的创新追求,值得我们继续深化探索。
参考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