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地理学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林映泓摘 要:地理环境、地域特征、时空迁移等既是影响古诗词创作的重要因素,也是古诗词中的重要描写对象。在古诗词教学中利用文学地理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联系地理空间因素赏析古诗词,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蕴。可以应用系地法,探析地理迁移如何影响古诗词创作;应用空间分析法,理解地理空间要素传达的情感;应用区域分异法,体会不同地域诗人的创作风格;应用现地研究法,通过实地调研感受古诗词意境。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文学地理学方法
文学地理学方法是一种研究文学作品与地理空间关系的方法。它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地点、地域和空间特征,以及作品中人物和事件在地理空间中的位置和移动,探索文学作品中呈现的地理环境与文学叙事之间的关联。其主要方法有系地法、空间分析法、区域分异法、现地研究法。[1]地理环境、地域特征、时空迁移等既是影响古诗词创作的重要因素,也是古诗词中的重要描写对象。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诗人的创作风格,地理环境的改变也会造成诗词意象、情感的变化。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用文学地理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联系地理空间因素赏析古诗词,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蕴。
一、应用系地法,探析地理迁移如何影响古诗词创作
系地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是考证诗人写作的地点,并按照古诗词写作的时间顺序排列,如诗人的出生地、游历地、工作地、贬谪地等地理上的迁移。梳理这些地理迁移,可以探明地域因素对诗人创作缘由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地图等媒体资源,让学生了解古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地理环境。同时,可与学生探讨贬谪、升迁、战争、游历等地理迁移对诗人创作的影响,引导他们对地理环境与古诗词创作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和分析。
以贬谪为例,辛弃疾被贬江西上饶时写下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皓月明风、鹊惊蝉鸣、稻香四溢、蛙鸣纷扬的黄沙岭夜景,进一步感受该地的风景优美、水利发达。以游历为例,《登鹳雀楼》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地理迁移背景:王之涣曾在河北担任主簿,但后期遭人陷害,开启了他的游历生涯,在他弃官回乡时创作了《登鹳雀楼》这一千古佳作。由此,让学生感知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再如,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间,沉醉于杭州美景,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来表达自己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以战争为例,王维的《出塞》是他早年经过西域时所作。秦汉以来,战火纷飞,诗人关心边塞战争,同情长期征战的士兵,才有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感叹。再如,金兵占领中原后,李清照和丈夫南下逃难,经过乌江,想到了项羽兵败此地的悲壮,有感而发,写下《夏日绝句》。
二、应用空间分析法,理解地理空间要素传达的情感
空间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和诠释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它涉及不同空间元素及其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具体到古诗词领域,空间分析法主要用于对古诗词作品中体现的不同地理空间,如乡村空间、山地空间、草原空间、水体空间和平原空间等展开析读,帮助揭示古诗词作品的主题、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空间分析法,可以开展群诗阅读,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中的空间表达方式,如景物描写、空间属性的比喻和象征等,理解诗人通过地理空间要素传达的情感。
首先,教师可以对地理空间进行分类。比如,以《四时田园杂兴》《村晚》《乡村四月》《过故人庄》为代表的乡村空间,以《敕勒歌》《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代表的草原空间,以《宿建德江》《江畔独步寻花》《望洞庭》《暮江吟》为代表的水体空间等。
其次,在此基础上将同一空间类别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在同类型文本中,诗人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以山地空间为例,在《山居秋暝》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关注“空山”“清泉”等地理空间要素,以让学生感受王维借山景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在《望天门山》中,关注“楚江”“青山”等地理空间要素,感知诗人借天门山之景表达自己无拘无束之意;在《望庐山瀑布》中,聚焦“瀑布”“银河”等地理空间要素,引导学生将空间要素转化成一幅壮丽的庐山瀑布图,表达热爱祖国山河之情;在《独坐敬亭山》中,分析“孤云”“敬亭山”等地理空间要素,感受李白表面表达独坐敬亭山之乐,实则诉说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以水体空间为例,《宿建德江》的“日暮”“月近人”“移舟”等地理空间要素抒发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而《望洞庭》的“秋月”“湖光”等地理空间要素,却引申出诗人借洞庭表达自己高卓清奇的情致。在《暮江吟》《江畔独步寻花》中,诗人通过描写江水,表达出久经离乱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三、应用区域分异法,体会不同地域诗人的创作风格
区域分异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是对诗人群体按照地理区域进行相应流派的划分。如明代的胡应麟按地域把明初分成五大诗派,即以皎然、顾况为代表的吴诗派,以刘基、唐肃为代表的越诗派,以郑定、陈亮为代表的闵诗派,以陈融、吴道熔为代表的岭南诗派和以刘崧为代表的江右诗派[2];近代的汪辟疆按地域把近代诗坛分为以邓辅纶、高心夔为代表的湖湘派,以林鸿、高秉为代表的闽赣派、河北派,以钱谦益、吴伟业为代表的江左派,以赵介、李德为代表的岭南派和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西蜀派等[3]。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般来说,同一地域的诗人,容易有相似的创作风格。教师在教学时需关注到诗人所处的地理区域,包括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给诗人的创作风格所带来的影响。教学中,可以选择某一地理区域的古诗词进行赏析和比较,让学生了解该区域的地理特点、文化背景以及诗人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的创作心境,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诗人的创作风格。
以李白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关注李白年少时所处区域,即蜀地。川蜀主要信仰道教。李白的诗作常常借助道教的意象和哲理,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对人世的超脱和追求。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山水、云雾、月光等自然元素,描绘了他对道教中无常与虚空观念的理解。因此他的诗中总是流露着不羁和洒脱的情怀,如《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都是借山之势表达自己洒脱的性格。以王维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关注诗人的出生地——河东,该地区以信仰佛教居多,所以《山居秋暝》《鸟鸣涧》等诗体现出禅境的特点,有空寂之美。以杜甫为例,其出生地、家庭和社会经历使其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应用现地研究法,通过实地调研感受古诗词意境
现地研究法侧重对具体地理环境的调查和考察,偏向于亲临现场进行实地观察和调研,以更接近作者真实意图的方法来进行解释和解读。具体应用到古诗词教学领域,需要回到诗人作品的产生地,以新的研究方法验证古诗词作品的可信度,提供诗人作品及生活的新信息。它要以真实的自然景观、当地居民的视角、古代人物的生活条件为研究基础。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步骤入手。
首先,选择与古诗词相关的实地考察点。教师可以根据古诗词内容,选择与诗人相关的实地考察点,例如古代建筑、名胜古迹等,让学生亲自前往、观察和感受,进一步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意境。如在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之后,教师可借助每年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去西湖欣赏美景,感知“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奇秀美。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现地观察和调研。鼓励学生通过访问附近的居民、文化专家或导游等,在实地调研中积累相关背景知识。
再次,指导学生开展实地创作和表达。在实地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古诗词的表达方式,撰写自己对实地所见所感的诗词,由此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如借助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让学生暂时远离城市的喧嚣,感知乡村田园之美,并开展创作与表达。
最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展示。在实地考察和实地创作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展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察、调研和创作心得,倾听他人的见解和感受,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意境。
参考文献:
[1] 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2.
[2] 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
[3] 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