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息技术加持道德与法治课堂

作者: 朱小培

摘 要:信息技术可以把许多漫长的、庞大的和复杂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所需的教学资源不受限地呈现于课堂。用信息技术加持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从几方面入手:创设直观的视听情境,增加情感冲击力;提供实时互动的媒介平台,增设观点交流地;借助可操作的应用软件,架设实践体验场。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情境;体验;互动

“重视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建设,精选、整理和加工资源,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课程资源支持”[1],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提出的要求。信息技术可以把许多漫长的、庞大的和复杂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所需的教学资源不受限地呈现于课堂。用信息技术加持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直观的视听情境,增加情感冲击力

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创设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既可再现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也可创设现实生活中不易看到的情境,让学生在直观的视听情境中增加情感冲击力。

比如,《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等,感受祖国的辽阔。五年级学生对神圣国土的了解比较零散,对行政区划、海陆疆域这些知识也大多比较陌生。我依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找到一个短视频——《今日中国》。课始,我利用这段画面壮观、震撼人心的视频创设情境。这一有着极强冲击力的视频把学生带入风景优美、地大物博的中国,让学生对有着960万平方公里辽阔疆域、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祖国大地有了直观的感知,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再如,《网络新世界》一课,重在引导学生了解网络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网络世界的精彩。课始,我用远程控制设备像变魔法一样控制一盏灯的开关,让生活中的灯具“走进”课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随后,再利用“米家”App远程遥控窗帘的开合、音乐的播放等,让居家实景“走进”课堂,给学生具象的感受,将网络世界和生活无缝衔接。教师创设的“魔法”情境,拉近了网络世界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直观的视听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用眼看、用耳听、用手做,获得了现实的代入感和特有的互动体验,在情境的浸润中激荡情感。

二、提供实时互动的媒介平台,增设观点交流地

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对生活经验的反思与交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实现人机协同、群智开放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媒介平台上实时互动,发表观点。

比如,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和力量改变着人类的时空观念、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然而,网络中庞杂而多元的海量信息容易造成学生的网络道德危机。具备正确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媒介解读能力,形成健康的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网络新世界》这一课要着重解决的教学难点。于是,我巧设“陷阱”,借用动画人物“明明”的口吻,以明明想与大家交朋友为由,向学生索要姓名和电话号码。学生信以为真,随即在平板上输入姓名和父母的电话号码。他们输入的信息马上被汇总到大屏幕上。互动交流时,“葫芦娃”这个名字引起了大家的好奇:怎么会有人叫“葫芦娃”呢?他为什么不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呢?当这位同学将不使用真实信息的原因告诉大家时,学生才恍然大悟:互联网虽然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它和现实世界一样有自己的规则,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要掉进“陷阱”。

上网该遵守哪些规则呢?我将收集的真实受骗案例归类整理,放进媒介平台的资源包内。学生阅读真实的案例,合作讨论,即时输入讨论感想,共享上网规则。即时的输入与交流共建了一个开放型的课堂,学生在共享平台上感知真实的案例场景,阅读、输入、分享。于是,慎重网上交友、不贪意外钱财、不信免费午餐、不透露个人信息、远离不良信息、不能欺辱他人……许多网络规则在学生的讨论中纷纷出炉。最后,我通过腾讯会议远程连线网警。网警阿姨带来的小学生网络受骗的真实数据更有说服力和震撼力。

再如,《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有一部分关于中国台湾的教学内容。如何让学生走近台湾、了解台湾,感知宝岛与我们根脉相连呢?我从台湾的概况、美丽风光、风土人情、丰富物产和历史渊源这五个方面整理资料,设计了一个关于台湾的专题学习网站。学生可以先在网站上选择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自主学习想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再在线上平台进行讨论。互动交流环节,学生可以即时发送弹幕,发表自己的观点:台湾地形狭长,像一片树叶;我想去美丽的日月潭、阿里山看看;台湾被称为“海上粮仓”“东方甜岛”“天然植物园”,真是一个富饶的宝岛;台湾和大陆同根同脉,永不分离……全班学生的观点、感受在大屏上循环滚动,教师作出即时点评。这种直观可感的技术应用、互动式交流与分享的方式,实现思维碰撞、经验共享,拓展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三、借助可操作的应用软件,架设实践体验场

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认知的形成,不能只靠说教,更重要的是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使其在润物无声中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认知。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应用软件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在实践中体验。

比如,教学《网络新世界》一课,我设计了“替明明制定去北京的旅游攻略”的主任务。在这一任务中,我让学生通过操作各种应用软件查询所需内容,给学生提供体验、参与的平台。首先,小组讨论交流,确定需要了解的具体地理位置、天气情况和需要根据出行时间确定的交通工具、门票预订等。随后,指导学生通过“百度地图”应用软件查询地图,查看距离,计算出行所需的时间;通过“墨迹彩云”应用软件实时查询北京的天气预报;通过“携程”“美团”等应用软件预订门票;等等。不知不觉之中,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场,学生也在这体验场中操作、实践。最后,利用视频软件“打开”故宫、长城等景点的大门,云游北京。如此,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着网络世界的神奇与精彩,感受着网络与生活的息息相关。

再如,教学《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面积,探究国土究竟有多辽阔,我也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架设体验场。我让学生实时查看、收听漠河、三亚两地的天气预报,具体感知我国因纬度跨度而产生的南北温差;为学生设计“拖拉叠放”的游戏小程序,让学生完成“送邻国回家”和“送孩子回家”两个小游戏,即分别把邻国和我国的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等自主拖放到相应的条框内。通过拖拉叠放的游戏,对比各国的版图,学生直观感知到中国国土面积是韩国的96倍之多,纷纷发出了“祖国的国土真辽阔”的自豪感叹。学生人人参与,在玩乐中识记了行政区划和邻国,学得不亦乐乎。

用信息技术加持道德与法治课堂,为学生增加了情感冲击力,增设了观点交流地,架设了实践体验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有情境感、代入感,有主人感、交互感,有在场感、浸入感。当然,用信息技术加持道德与法治课堂,还有更多方式值得我们探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