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想象之思
作者: 李如密摘要:教学想象是教学与想象的“双元结合”,是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互动”,集积极性、形象性、新颖性、超越性于一体。教学想象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需借文化、主体、经验、情境、动力之“东风”。教师需要掌握激发想象、引导想象、互动想象、评价想象等教学策略。
关键词:教学想象;意蕴;品质;条件;策略
教学想象是一个富有魅力的教学研究新课题。[1]想象力是创新力的基础。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够更顺利地开启创新的大门。当前,创造性人才的国际竞争、ChatGPT等人工智能程序的挑战、知识传授式教学的式微、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都在倒逼教学进行深刻变革。《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作为六大核心素养之“科学精神”的重点和主要表现之一。《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也将好奇心和想象力作为学生发展质量评价关键指标之创新精神的考查要点。在变革中人们发现,教学想象对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实施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就教学想象的内涵、品质、条件、策略等进行探讨,以更好地促进教学想象研究及实践,提升其质量和水平。
一、教学想象的内涵:彰显“双元结合”“双主互动”
教学想象是指师生围绕教学目标,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对过去、未来教学活动进行的设想,或以已有知识经验为表象创生出新颖、独特的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2]从中不难看出,教学想象是教学和想象的“双元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互动”。
(一)教学与想象的“双元结合”
“教学”与“想象”关系非常密切。教育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是一项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工作。[3]具体来说,在教学目标上,学生的想象能力就是其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教学内容上,许多材料蕴含着想象的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想象参与;在教学方法上,想象拓展着教学的时空与意境。一旦教学中缺失想象的参与,就缺少了空灵与生动,更谈不上创新与创造。“教学”与“想象”的进一步融合,就是教学想象。教学想象的提出,标示着“教学”与“想象”由关系密切走向融为一体,成为教学研究的新兴事物。
(二)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互动”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学想象当然就伴随教师与学生互动而发生。其中,学生学习中的想象及想象能力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一定离不开教师教学中的想象示范、想象激发、想象引导等。成功的教学想象,就是师生合作的艺术。正如莫蒂默·艾德勒所说,教学是伟大的合作艺术之一,教育事业的各种艺术——当然,其中教和学的艺术是突出的——很明显是合作的。[4]师生合作催生的精妙绝伦的教学想象,具有不确定性和生成性,能够达到艺术的境界。
二、教学想象的品质:集积极性、形象性、新颖性、超越性于一体
教学想象的品质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目前的研究尚未触及这个问题,但这又是一个研究者不能回避的问题。那么,好的教学想象究竟是怎样的呢?应该具备哪些基本品质呢?
(一)积极性
教学想象是积极的,主要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教师和学生主动的心理活动,是师生在教与学中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创造。这是一种主观上的活动态度,说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开动了大脑,一起踏上想象思维的旅程,积极尝试探寻,勇于发现和创造,不惧挫折和失败,不断迸发灵感的火花。二是指具有积极的价值取向,是师生思维优化、助力问题解决后积极向上的表现及结果。教学想象或许并非全部都具有积极价值取向,但只有那些具有积极价值取向的教学想象,才真正具有教育意义。
(二)形象性
教学想象主要是基于形象化经验、凭借形象性材料而进行形象化创造的过程。首先,教学想象是基于形象化经验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头脑中积累储存的形象化经验是教学想象的出发点,此类经验的数量和质量构成了教学想象的坚实基础和可能程度。其次,师生使用的教与学的材料含有大量的形象化元素,这是教学想象的“触媒”,此类形象化元素会引发、唤醒或助力教学想象活动。再次,教学想象的成果往往是具有形象化特征的。如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想象的“洞穴之喻”,就形象化地描述了一群人被链条锁在洞穴中,看不到外面世界的场景。洞穴中只有一个小小的出口能让阳光照射进来,将外面世界的影子投射到洞穴中。洞穴中的人就以为这些影子是外面真实的世界。这个形象化的“洞穴”想象,在教育和政治领域产生了很大反响,成了世界思想史上经典的思想成果之一。
(三)新颖性
教学想象的新颖性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教学想象思路的新颖性,即师生教学想象表现出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策略等。“教师应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培养儿童的求异思维,情境教学所创设的生动形象和沉浸式场景,往往有新、美、远的特点。因为‘新’,儿童便好奇;因为‘美’,儿童便感到愉悦,乐意进行求异思维活动;因为‘远’,儿童便感到思维空间广阔,从而易于‘求异’,这就有效地激发了儿童的学习热情,使儿童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最佳心理状态。”[5]二是教学想象结果的新颖性,即师生教学想象生成的观念、形象、画面、情境等,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无论是以上哪种情况,都会令人发出“还可以这样!”“实在没有想到!”“太不可思议了!”“妙不可言!”等类似的感叹。新颖性的教学想象,是师生创造性教学的收获。
(四)超越性
现实的存在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憾,但想象的世界却可以是完美的。好的教学想象致力于对现实的超越。一是对现实时间的超越,即突破现实时间的限制,可以向已经过去的时代追溯,比如对远古人类生存状态的想象;可以向尚未到来的时代展望,比如对未来交通工具及方式的想象。二是对现实空间的超越,即跨越现实空间的限制,既可以横向想象异域他邦的风土人情,也可以纵向想象外太空的星际旅行。三是对现实物质条件的超越,即超越现实中所不具备的物质条件,以想象去弥补和丰富,从而展开想象。四是对现实逻辑和规则的超越,即大胆破除现实逻辑和规则的束缚,释放出创意,实现破旧立新。通过挑战不可能,将之变成可能,证明“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当然,教学想象即使超越现实,也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的。它往往基于现实经验和知识,通过想象和创造来反映现实和解决问题。教学想象正是超越了现实的各种局限,才有效激发了师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想象的条件:需借文化、主体、经验、情境、动力之“东风”
教学想象需要有一定的条件。都说想象如天马行空,这里的“空”就是条件,它为“天马”的任意驰骋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其中的“好风”就是上青天的条件。“条件”于教学想象而言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如果缺乏相应的条件,想象的翅膀就飞不起来,导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二是所有条件是可以被发现、利用和创造的。如诸葛亮会“借东风”,孙悟空会“呼风唤雨”。教学想象的开展也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文化条件
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教育环境、教学智慧、课程建设、教学追求等文化条件,是开展教学想象的基本条件。师生置身于学校,会因学校独特而又深厚的文化条件产生想象的自觉和追求。如山东省济南市邵而小学从文化建设入手,确立了“想象最美,成就自己”的办学理念,提炼出“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校训,树立了“想象,让每一个学生增长智慧”的核心价值追求,积极引领师生共同建设“人文、和谐、开放、创新”的校园文化,让农村学生也能享受与城市无差别的教育,成就更好的自己。这样的校园文化,能唤醒师生想象创造的意识,并将“想象最美”的理念落实到教学行动之中。还有学校将科幻教育作为培育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的重要抓手,以“科学大概念”为教学内容的逻辑基础和设计依据,开展富有想象力的系列思想实验。这样的文化条件,无疑会为学校师生教学想象的活跃与发展提速。
(二)主体条件
教学想象对于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也有一定要求。对于教师来说,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出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和方案。教师需要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产生创造性想象力;通过展示日常用品、自然现象等原型启发,为学生想象提供支点。同时,不同学科的教师还可以组成教学共同体,相互启发、助推教学想象。当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各种难题,或是在教学中感到孤单时,可以从同侪教师中得到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更专业的教学指导,通过各方教学的互动分享,激发更丰富的教学想象。[6]对于学生来说,其心理状态、学习状况等,对教学想象的效果也有影响。学生需要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并且不过分紧张,才能迸发出想象的灵感和创造力。
(三)经验条件
教学想象所能达到的水平,是以想象所具有的表象的质量和数量的情况为转移的。一般说来,表象越丰富,学生的想象思路就会越开阔,也会越深刻。杜威指出,真正艺术家的作品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并随着经验的发展不断变化前行。[7]教学中,教师要使用教具、模型、实物等直观手段,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为其想象力的培养创造条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书籍、电影、艺术品等,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其想象力;组织学生参与富有深度的实践活动,积累并丰富个人经验,使教学想象更接地气。教师的教学经验、学生的学习经验在教学想象过程中高效融合,是让教学想象变得丰富、新颖、精致、艺术的关键条件。
(四)情境条件
研究表明,“某些环境能够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更多的刺激以及更先进的观点,因此相对于比较保守和压抑的环境,倾向于打破传统的人更乐意去开放的环境尝试新奇的事物。”[8]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画、音乐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使其更好地展开教学想象。同时,创设有利于教学想象的氛围也很重要。教师要营造开放、包容、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敢于探索和创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自由自在的环境,让学生少一些心灵羁绊。优秀的教师都是擅于营造教学想象情境的高手,因为他们深知情境对于提升教学想象效能具有潜移默化、细致入微、深入持久的影响。
(五)动力条件
师生强烈的创造愿望,是进行教学想象的核心动力。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向人们提出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要求。当这种要求被人接受时,就会在人脑中变成创造性活动的需求和愿望。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与想象的才能和天性,尽可能创造便利条件,激活学生想象的潜能和动能,如将抽象的知识和概念形象化,通过比喻、描绘等方式,为学生形象化想象提供动力;如引入科幻小说、绘画、3D打印、实物制作、AI设计等形式,为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提供动力;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优势风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为学生的个性化想象提供动力。动力越充足,学生的想象就越持久,想象的品质就越能得到保证。
四、教学想象的策略:重在激发、引导、互动、评价
掌握激发、引导、互动、评价等策略,是教学想象质量与效果的有力保障。
(一)激发想象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想象,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找寻已知与未知的“衔接点”,从不同角度延伸思维,放飞想象,灵活且巧妙地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如有教师教学王维的《画》时,将诗的题目《画》隐去,让学生先学四句诗。初读,学生产生了许多疑问,认为诗句都与日常经验相悖。教师激发学生根据诗意大胆想象,将诗题当作一个谜语来猜。学生一下子便思维活跃,兴趣盎然,积极想象,最后揭晓了谜底——“画”。当教师板书《画》时,学生豁然开朗。他们再逐句领悟诗句,更觉每句情趣横生、奇妙无比。
(二)引导想象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和创造: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情境,主动想象;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掌握正确的想象思维方法和技巧,有效想象;给予学生想象的方向、角度和思路,带着学生针对性想象;等等。如有教师教学古诗《风》,引导学生围绕“如何不用‘风’字而写出风的精神”,学生的想象思维延伸至四面八方。再如有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想象:“‘解落三秋叶’,这是寒风吧?‘能开二月花’,这该是多暖的风!过江如龙,能搅起千层之浪,这风好大的力!入林似虎,可使万竿竹枝避让,这风实在是威风!看来,这诗中的风已写到了秋风和春风,那你们能顺着诗人的思路想象出夏风和东风是怎样的吗?诗中写了风会‘过江’‘入竹’,你们想象一下风还会怎么样?”所谓“引导有法,而无定法,无法之法,贵在得法”,有了教师这个引路人,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描绘“夏风”“东风”,想象到了它们“进山”“驱云”的样子,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