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主题”幼小衔接学习适应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作者: 耿香玲 黄晓霞

摘 要:传统的幼小衔接课程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儿童的心理适应和兴趣培养。为了更好地满足儿童的成长需求,结合《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中学生“学习适应”维度的发展目标“乐学好问”“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建构了“绘本+主题”幼小衔接学习适应课程“‘绘本时光驿站’奇遇记”。教师借用绘本这一内容丰富的载体,创新课程实施样态,以生活化、活动化、游戏化、综合化四大主题为核心,在国家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展开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活动:我是观察小能手、我是表达小先生、我是奇思妙想家、我是美好实践者。

关键词:幼小衔接;学习适应;“绘本+主题”;“绘本时光驿站”奇遇记

传统的幼小衔接课程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儿童的心理适应和兴趣培养。为了更好地满足儿童的成长需求,结合《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中学生“学习适应”维度的发展目标“乐学好问”“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建构了“绘本+主题”幼小衔接学习适应课程——“绘本时光驿站”奇遇记。教师借用绘本这一内容丰富的载体,创新课程实施样态,以期减缓幼小衔接坡度,降低幼小衔接难度,促进儿童在日常学习中全面实现对小学生活的适应。

一、探寻:“绘本时光驿站”奇遇记的设计

经过仔细梳理与对比分析,幼儿园与小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共性,但教学模式具有显著差异。主题式教学具有趣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儿童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实践能力。在学生从综合性的体验式学习过渡到学科化的课程学习的幼小衔接阶段,教师运用主题式教学,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

“绘本时光驿站”奇遇记中,我们将绘本与主题教学相结合,旨在让儿童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科要求。教师需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和学习特点,研读梳理现有教材,通过主题将绘本内容巧妙地融入学科教学之中。

在幼儿园阶段,儿童的学习呈现出较为活泼、宽松的特点,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未设定过高的要求。然而,进入小学阶段后,课堂要求显著提升,学生需运用一定水平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确保能够有效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本领。课程以生活化、活动化、游戏化、综合化等四大主题为核心,在国家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展开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活动:我是观察小能手、我是表达小先生、我是奇思妙想家、我是美好实践者,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欲望,培养儿童“会观察”“会表达”“会思考”“会审美”等综合能力,为儿童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践行:“绘本时光驿站”奇遇记的实施

在“绘本时光驿站”奇遇记中,教师巧妙地将书本知识与趣味性强的绘本相结合,通过分别在教学前、中、后穿插绘本,甚至全课融合绘本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童真童趣的绘本阅读与学习中逐步掌握相关学习能力,实现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学习适应”目标。课程实施围绕四大主题活动展开。

具体如下:

(一)我是观察小能手:生活化主题,深化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作为学生掌握各学科知识所必需的基本技能之一,对于他们的认知发展和思维成熟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新学期伊始便启动了以“提高观察能力”为核心的生活化主题活动——我是观察小能手,让学生在自身经验丰富、较为熟悉的主题中学习,促使他们作出精细、深透和精确的观察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全的判断力、认知力和理解力。

教师精选一系列贴合学生生活、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绘本,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锻炼专注力和观察力。例如,课上通过观察绘本《小金鱼逃走了》中变化的画面锻炼学生的观察力,课后可再组织“观察生活”的专题活动,让学生运用多感官观察并尝试用语言描述观察结果;通过阅读绘本《谁藏起来了》,学生提升观察与记忆能力,阅读后分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生活化主题进行深入观察;在绘本《寻找消失的爸爸》的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对比中明晰图形概念,并联系生活经验,创作数学作品。此外,教师在课间活动中指导学生编演绘本故事,强化他们的观察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授观察技巧,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

(二)我是表达小先生:活动化主题,提升表达能力

“我是表达小先生”活动由教师结合日常教学开展。教师在课堂中引入相关绘本,通过互动活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富有创造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条理清晰、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内心感受,同时促进与同伴间的无障碍交流和相互理解,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需求。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或晨会课上,教师利用一系列训练表达力的绘本,如《不急不急,我要听完再说》等,通过“小先生”的模拟教学、角色扮演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具象引导学生理解表达的基本要求。在语文课上,通过引入《逃家小兔》等绘本,结合回答问题、讨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提升口头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肢体表达能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教师也关注学生间的交往及学生与教师的交流,适时引导其正确表达观点,使幼小衔接阶段的学生能够顺利形成基本的表达能力,并乐于表达。

(三)我是奇思妙想家:游戏化主题,提升思维能力

“游戏化主题”活动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融入游戏的元素和机制,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工作或学习变得有趣、充满挑战。学生在各种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游戏中学习和体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和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我是奇思妙想家”游戏化主题活动由教师结合日常教学开展,学生在充满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借助绘本《好饿好饿的毛毛虫》等,设计创意玩洞洞书、童趣演毛毛虫等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领悟蕴含其中的思维方式和精神;在数学课上,教师利用《小小存钱罐》等绘本,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存钱罐游戏,如存钱罐里的加数、存钱罐去哪了、存钱罐的妙用等多样化、多层次的游戏,引导学生学习加法运算方法,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形成结构化思维。学生在绘本故事的情境中思考并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思考兴趣,培养乐于思考的习惯,并学会思考的方法。

(四)我是美好实践者:综合化主题,塑造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在个人全面素质提升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推出了综合化主题活动,将不同领域的知识、技能、理念等相互结合,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框架,塑造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该主题活动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灵活性,强调学生在综合应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和理解知识,发现其中的美感和价值。

例如,教师组织学生阅读《神奇的黑板熊》这一富有创意和想象力的绘本,学生从中不仅能够感受到温馨的故事情节,还能体会到独特的视觉艺术带来的震撼,形成全面、深刻和独特的认知体系。又如,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绘本《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体会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的视觉艺术形象相结合,感受数学与艺术的和谐统一之美。此外,我们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做家务、唱歌、表演等多样化的形式,在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从而为其综合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绘本时光驿站”奇遇记中四大主题活动的实施,学生不仅顺利跨越了小学的门槛,而且在观察力、表达力、思维力及审美力等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展望未来,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挖掘并丰富这四大主题的内涵,融入更多元、更具挑战性的教育元素,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升,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注入活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铺设坚实的基石。